☉ 陜西省民政廳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臨時救助是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暫時仍有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個人給予的應急性、過渡性的救助,是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以來,陜西省共實施臨時救助371萬人次,充分發揮了在社會救助體系中救急解難、拾遺補闕、托底保障的重要作用。
織密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網。為助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脫貧攻堅期間,各地市陸續完善臨時救助制度,簡化優化審核審批程序,提高救助標準。對遭遇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困難導致基本生活難以為繼的群眾及時給予臨時救助,切實加大包含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內的困難群眾的救助力度。對于申請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可視情先給予臨時救助,及時緩解其生活困難;申請臨時救助的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不需進行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只提供遭遇困難證明材料。2017―2020年,全省共實施臨時救助265.87萬人次,其中實施農村臨時救助223.74萬人次,有力保障了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確保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底不破。
筑牢應對疫情災情的堅強堡壘。2021年12月29日,西安市雁塔區工作人員接到一名因疫情滯留群眾的求助電話,他來自漢中市,因尿毒癥晚期在西安交大一附院住院,剛出院就由于疫情滯留雁塔區。雁塔區民政局了解情況后,立即將生活物資送到他暫住的酒店,并指導他在陜西民政“e救助”微信公眾號申請臨時救助,審核通過后,決定實施先行救助,第二天就將1500元臨時救助金發放至其銀行卡。突如其來的疫情加劇了社會救助工作的難度。疫情防控期間,陜西省對因探親、務工、滯留等原因在非戶籍地感染患病或受疫情防控影響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群眾,由急難發生地鄉鎮(街道)或縣級民政部門直接給予臨時救助;對連續三個月無收入來源且失業保險政策無法覆蓋的農民工等未參保失業人員給予臨時救助;對因疫情影響造成基本生活出現暫時性困難的群眾通過“e救助”實施線上審批。截至目前,全省因疫實施臨時救助55.5萬人次,有效防止困難群眾因疫返貧。2020年、2021年夏季,陜南地區連續遭遇特大強降雨洪澇災害,受災地區充分發揮臨時救助的“應急”“過渡”作用,排查受災群眾基本生活遇困情況,利用鄉鎮臨時救助備用金為受災人員采購糧油、方便面、手電筒、雨衣、蠟燭等必需品,實施臨時救助9.1萬人次,幫助受災群眾解決了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
創新優化多樣化救助模式。西安市蓮湖區韓英芳(化名)老人患有多種疾病,身邊無人陪同去醫院做檢查。得知情況后,蓮湖區工作人員立即聯合社區和就醫陪診機構金牌護士上門服務。第二天一早,專業護士全程陪伴,接送老人檢查就醫,協助進行排隊、掛號、繳費,陪同老人抽血、化驗、B超等檢查。得知老人對一個月后復查有些犯難時,工作人員立即說道:“阿姨您別擔心,一個月后我們會提前聯系醫院預約掛號,繼續陪您來做檢查,如身體有什么不適需要協助,可以隨時聯系我。”像這樣的“物質+服務”救助模式已經在陜西省多地開展。隨著社會救助領域綜合改革,針對困難群眾日益多樣化的救助需求,陜西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加快形成“物質+服務”的救助模式。同時,堅持實施基層社會救助能力提升工程,積極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完善主動發現隊伍,充實基層工作力量,強化鄉鎮(街道)社會救助責任,提高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打通社會救助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