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瑋 溫婷
2021 年12 月民政部等21 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明確提出,要構建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格局,逐步擴大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范圍和規模,對民生保障、社會治理、行業管理、公益慈善等領域的公共服務項目,同等條件下優先向社會組織購買。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地區,積累了豐富的公共服務和基本公共服務探索經驗,兒童關愛服務領域的社會組織得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積極投入兒童關愛保護服務中。僅從近三年的不完全統計數據來看,深圳市購買兒童服務相關的項目總額呈直線上升趨勢,從664.3萬元提高到1768萬元。社會組織參與兒童關愛保護服務的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為深圳市進一步做好兒童關愛保護探索出了新路徑。
政策為兒童保護提供了剛性的制度保障。近年來,深圳市政府通過出臺政策,以及建立各部門分工履責機制等,充分利用深圳特區市場經濟發育早、經濟社會基礎較為成熟的有利條件,不斷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兒童福利工作機制,初步形成了一套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保障制度化、具有深圳特色的兒童福利保障制度體系。規范性機制成為政社聯動的推進力量。深圳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區一級以公開招標兒童專項的項目制形式購買社會組織的服務,然后將服務落實到社區,社區內的困境兒童與社區內普通兒童可以同步享受到服務。
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將過往的技術經驗整理成業務指導制度,通過各種工作制度實現技術引領,建立了困境兒童信息摸排指引、未成年人臨時監護制度等多個業務流程,并將這些標準與日常工作任務掛鉤,形成技術套表,以此確?;鶎庸ぷ魅藛T包括兒童服務工作者關注服務專業性,激發基層專業力量。
為構建基層兒童關愛保護體系,2020年,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深圳市救助管理站)聯合全市12個街道開展了深圳市首批“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創建活動,打造了市、區未保中心和街道未保工作站三級未保工作陣地,組建了“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兒童福利社工”的三大服務主體,將服務集中在家庭、學校、社區三大服務場所,形成“三三制”模式。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出臺《基層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工作指引》,提出未保站負責組織對轄區內未成年人特別是困境兒童的家庭、教育、身心健康等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家庭監護監督和支持、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定期走訪和重點核查以及依托社區資源建設兒童之家、建立個案會商制度、發現報告制度、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等八個方面,對工作人員提出可操作化任務要求。
與此同時,圍繞各方面運行機制,市內同步研發未成年人臨時監護工作規范、未成年人保護機構標準體系等標準,把散點的標準化技術逐步上升到標準化體系上來。
兒童關愛保護中復雜多變的個案處理是最難也是最核心的技術攻關。深圳市兒童關愛服務孵化基地結合12345熱線電話的報告流程,研發了從個案發生到最后分流處置的全流程圖,著力在個案綜合處理平臺上整合來自民政、婦聯、公檢法等部門以及來自醫療、司法、心理咨詢等各領域專家的多方技術力量,解決全市各層級兒童保護個案。
所有服務兒童及其家庭的政策與實踐,其最終目的都是最大程度恢復、重建或替代性彌補兒童及其家庭功能,而家庭功能的維系則通過回應兒童家庭需求來實現。按照2021年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分類,兒童及家庭需求可分為健康、教育、福利、法律和環境保護五個大類。通過對2020年深圳市兒童關愛服務大賽項目、深圳市寶安區婦女兒童服務中心2020年婦兒服務復購項目、龍華團區委2021年“青春家園”資助項目中40個兒童關愛項目的抽樣分析,回應兒童及家庭健康保護類需求的項目有11個,回應教育需求的項目有13個,回應法律保護需要的項目有4個,回應環境保護需要的項目為12個,全市范圍內大量社會服務項目正在以全方位輔助家庭功能的形式落地實施,兒童及家庭的能力提升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在需求回應程度上,有12個項目完全回應了兒童及家庭的需要;26個項目部分回應兒童及家庭需要。通過末期成效評估成績來看,有11個項目得分率超90分,服務效果顯著;有22個項目得分率介于70~90分之間,服務成效一般。通過開展家長幫扶活動,兒童家長得以建立社會支持網絡。通過宣講幫扶政策、入學政策、撬動社區資源等方法,兒童及家庭解決了切實的生活、學習困難,兒童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政社聯動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兒童服務類社會組織逐漸被培育出來,據初步統計,目前深圳市有相關社會組織130余家。社會組織在全覆蓋、全鏈條的政府委托服務中是否有能力勝任此重要職責,也逐漸成為決定行業態勢的一個關鍵衡量指標。通過對承接深圳市兒童關愛服務項目的86家社會組織抽樣調研,發現承接兒童關愛保護服務的社會組織架構合理、經驗豐富、可承接服務項目范圍廣,組織能力較好。
從社會組織的能力來看,以本領域服務為核心業務的老牌社會組織占比較大。在調研的86家社會組織中,成立年限在3年以下的有6家,占7%;3~5年24家,占27.9%;5~10年30家,占34.9%;10年以上26家,占30.2%。從社會組織的核心業務范圍看,在承接兒童關愛服務項目前,77家社會組織有同類業務經驗,占89.5%。從專業化程度來看,團隊經驗與兒童領域的相關性中等,服務質量合格率高但優等率低。參與評估的40個項目中,6個項目獲得“優秀”等級,占15%;15個項目獲得“良好”等級,占37.5%;18個項目獲得“合格”等級,占45%;1個項目獲得“基本合格”等級,占2.5%。
深圳市兒童關愛保護實踐已經走過了幾個關鍵年頭,呈現出基礎雄實、路徑清晰、厚積薄發的態勢。在國家政策紛紛出臺的新時代背景下,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推動地方的兒童關愛保護制度體系走向精準覆蓋。而敢于先行先試的深圳地方政府,則借此將配套性制度與地方資源優勢結合,通過政府購買充分轉移該領域職能,同時也對承接服務的實踐主體提出了高標準的能力要求,即要以賦能兒童及家庭為成效目標。為確保公共服務績效,政府通過將技術內置于制度中,來提升承接項目的社會組織人員的專業能力,使其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動態的工作中保持服務質量,及時回應兒童及家庭需求。
未來,社會組織參與兒童關愛保護的行業發展格局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從社會組織可以參與的路徑出發,做更多兒童關愛保護的專業化探索,在專業化路徑中實現社會組織與兒童家庭的雙向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