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宋欣 褚微 何伊斐 馬亭嬌
無創正壓通氣是通過口鼻面罩等方式與呼吸機連接實現正壓輔助通氣,經鼻或面罩的無創機械通氣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操作過程相對簡單,可以實現較好的同步效果,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療效果較為理想[1,2]。慢阻肺是常見的慢性肺病,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衰竭屬于慢阻肺常見的并發癥,大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由于治療不當或者效果不佳均會發展為呼吸衰竭。目前此類患者在臨床上仍然以機械通氣治療為主,但是有創通氣治療很難精準把握時間,易引起多種并發癥,整體治療效果不佳。無創正壓通氣相對而言并發癥較少,臨床治療效果理想?,F本文針對無創通氣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的效果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5 例。對照組中女16 例,男19 例;年齡 39~72 歲,平均年齡(51.36±6.76)歲。觀察組中女17 例,男18 例;年齡40~67 歲,平均年齡(51.27±6.3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無其他嚴重疾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指導患者戒煙戒酒,強化營養攝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醫護人員針對慢阻肺疾病向患者開展健康宣教工作,使其掌握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能夠做好自我預防工作。同時,指導患者通過縮唇、腹式呼吸等方式改善肺功能?;颊卟∏閲乐厍闆r下可以采用支氣管擴張劑進行止咳和化痰。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采用澳大利亞瑞思邁無創呼吸機,依據患者具體的呼吸情況對通氣模式進行調整。在對患者實施無創通氣過程中要盡可能促使患者深呼吸,從而促使二氧化碳排出,將通氣時間盡可能延長,將通氣時間控制在≥5 h/d。患者病情得到好轉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縮短通氣時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動脈血氣指標、治療效果、住院時間、插管率、病死率以及滿意度。
1.3.1 動脈血氣指標 主要觀察PaO2、PaCO2及pH 值。
1.3.2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經治療后神志恢復正常,咳嗽等癥狀明顯消失;有效:神志恢復正常,咳嗽等臨床癥狀減輕;無效:與治療前相比基本無任何好轉??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3 滿意度 通過本院自制調查問卷統計獲取患者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81~100 分)、基本滿意(70~80 分)、不滿意(<70 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H 值、PaO2、PaCO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H值(7.39±0.04) 和PaO2(91.28±6.25)mm Hg 高于對照組的(7.22±0.02)、(78.21±5.88)mm Hg,PaCO2(52.46±5.75)mm Hg 低于對照組的(60.28±6.47)mm H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14%高于對照組的6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住院時間、插管率、病死率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11.25±2.64)d 短于對照組的(19.57±3.43)d,插管率8.57%及病死率0 均低于對照組的34.29%、11.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住院時間、插管率、病死率比較[ ,n(%)]

表3 兩組住院時間、插管率、病死率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滿意率97.14%高于對照組的7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n(%)]
慢阻肺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其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呼吸衰竭是患者發生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由于無創正壓通氣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慢阻肺所致的呼吸衰竭也普遍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治療,并且體現出了較好的治療效果[3,4]。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過程中,患者不需要接受氣管插管操作就可以維持正常的呼吸,目前這種輔助治療方式在此類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已經受到廣泛認可,據相關統計顯示其治療成功率高達85%左右。無創正壓通氣的原理是吸氣時有一個較高的吸氣壓改善氣體在肺內分布不均的狀況,這樣在呼氣時就可以提供較低正壓,防止肺泡發生萎縮情況,從而有效維持患者通氣狀態的穩定性,使其能夠獲得正常的呼吸頻率[5,6]。同時可以有效增加氧含量,改善缺氧狀況,促使二氧化碳順利排出,對患者呼吸衰竭情況進行有效控制,使患者的呼吸狀況得到改善,避免呼吸肌疲勞,防止出現二氧化碳潴留情況,進而有效提升PaO2、降低PaCO2,使患者相關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呼吸衰竭是慢阻肺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如果患者病情處于急性加重階段,發生呼吸衰竭的幾率非常高,臨床治療難度也會更大,所以對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最為主要的治療手段是及時有效地提供機械通氣,這種治療方式可以使患者的通氣狀態快速得到改善[7,8]。但是由于患者普遍年齡較大,身體素質較差,機體免疫力較低,不能對機械通氣的方法全面適應。相關研究指出,無創正壓通氣可以改善機械通氣的局限性及患者的治療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針對無創正壓通氣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無創正壓通氣的治療目的是目前醫學界用于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主要方式,通過這種無創正壓通氣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使其下降速度得到延緩,縮短血氧飽和度恢復時間,使患者交感神經的張力、PaO2、PaCO2的濃度都可以得到顯著改善,提高副交感神經的張力和pH 值[9,10]。通過無創正壓通氣的介入,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態,同時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呼吸衰竭癥狀,使各器官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和恢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pH 值、PaO2、PaCO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H 值和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插管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中無創正壓通氣能夠對患者動脈血氣指標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提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促使病情更快好轉,而且該治療方式的插管率和病死率明顯較低,患者對此更為滿意。雖然無創正壓通氣對于患者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但是在治療過程中也需要做好必要的護理措施,確?;颊咧委熯^程中呼吸道時刻處于通暢狀態,這也是保持呼吸肌順應性的關鍵因素。由于大部分患者屬于年老體弱情況,痰多且粘稠,不易咳出,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觀察其咳嗽及咳痰狀況,要及時幫助患者翻身拍背,將痰排出,鼓勵患者每天合理飲水,確保飲水量維持在1500 ml 左右。需要對濕化器的水溫進行合理調節,便于患者更容易咳出痰液,必要情況下可以通過藥物促進排痰。在上機前也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醫護人員要積極向患者家屬介紹治療情況,詳細告知通氣過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項,并告知其無創正氣通壓治療的優勢以及安全性[11,12]。在上機前要指導患者保持規律的放松呼吸,為其選擇合適的面罩,指導其用鼻呼吸,減少唾液和漏氣,在病情獲得明顯改善后可以采用鼻罩,從而提升其舒適度[13,14]。同時可以指導患者采取半臥位,將其坐位適當抬高,定期對其進行翻身拍背的干預,使其氣道保持通暢,避免呼吸道出現狹窄現象[15,16]。
在使用呼吸機前,需要先對其各項參數進行檢測,確認安全,管道連接均要正常[17,18]。上機后需要對其血壓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同時觀察其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條件允許情況下為患者提供連續心電圖監測,當患者血壓異常下降時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對于患者的呼吸頻率、幅度、呼吸肌的運動情況等都需要密切關注,及時觀察患者的精神、意識狀況等[19,20]。在治療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進行合理控制,盡可能防止二氧化碳潴留現象。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結束后,在進行撤機時應當將時間指定在上午,可以由專人對患者負責處理。同時需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并做好再次上機的準備工作,將呼吸機保持在待機狀態?;颊叽才砸獪蕚淙斯ず粑鞯认嚓P儀器設備,之后需要繼續對患者進行鼻導管吸氧,確?;颊吆粑辣3滞〞场;颊唧w位可以調整為半臥位,鼓勵患者自行進行緩慢呼吸,引導其放松身心,避免精神處于緊張狀態。
綜上所述,無創正壓通氣對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應用中廣泛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