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陳雋 章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其主要是以呼吸困難、氣短等癥狀為臨床典型表現,部分患者可伴有缺氧、電解質紊亂、反復性感染等,可導致肺部的纖維結構出現異常,隨著病情進一步加重可發展為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等,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1,2]。同時患者可因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致使大量病原菌入侵,進而出現多項并發癥,肺部感染作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類型,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氣道,進而損傷氣道功能,增加治療難度,嚴重者可導致窒息甚至死亡[3,4]。因此,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進行統一分析,能夠以此為依據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措施,以達到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促進病情恢復的目的。本研究旨在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特點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154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并發肺部感染分為肺部感染組(69 例)和非肺部感染組(85 例)。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2021 年)》[4]中相關診斷標準,另肺部感染組可參照如下標準:經聽診有明顯的干濕啰音;有咳痰、胸悶等典型臨床癥狀;經痰培養的病原菌結果顯示≥105CFU/ml;伴有咳嗽、氣促、呼吸困難等典型癥狀者;病歷資料齊全準確者等。排除標準:心肝腎等機體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有惡性腫瘤者;發病前出現肺部感染者;合并有其他肺部急性病變者等。本研究已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并通過后實施。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檢測病原菌構成情況。病原菌培養:采集所有患者的痰液標本,并對其進行病原菌的分離與培養,病原菌的鑒定依據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進行。
1.3 觀察指標 記錄肺部感染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主要包括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及真菌類型。②單因素分析: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主要資料包括是年齡、性別、病程、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IL-8 水平、IFN-α 水平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壓、酗酒史、吸煙史、使用呼吸機、院前濫用抗生素變化情況。IL-8、IFN-α 水平測定: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約5 ml,待其凝固后進行統一的離心分離血清操作(3000 r/min,10 min),獲得血清后使用酶聯免疫檢測儀進行上述血清相關指標的檢測。③多因素回歸分析:因變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否并發肺部感染,自變量: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并發肺部感染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 病原菌培養結果顯示,69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標本中共檢出51 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陰性菌共30 株(58.82%),以肺炎克雷伯菌(23.53%)、大腸埃希菌(19.61%)為主;革蘭陽性菌共16 株(31.37%),并以金黃色葡萄球菌(19.61%)為主;真菌共5 株(9.80%)。見表1。

表1 并發肺部感染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n,%)
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肺部感染組年齡≥60 歲占比92.75%、合并糖尿病占比69.57%、使用呼吸機占比59.42%、院前濫用抗生素占比57.97%均高于非肺部感染組的80.00%、40.00%、32.94%、28.24%,抗生素使用時間(8.36±2.48)d 長于非肺部感染組的(7.53±1.99)d,白細胞介素-8(5.79±1.42)μg/L 低于非肺部感染組的(20.13±2.41)μg/L,干擾素-α(56.79±1.64)pg/ml 高于非肺部感染組的(44.12±2.01)pg/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病程、合并高血壓、酗酒史、吸煙史、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單因素分析[n(%),]

表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單因素分析[n(%),]
注:與非肺部感染組比較,aP<0.05
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60 歲、合并糖尿病、抗生素使用時間較長、使用呼吸機、院前濫用抗生素、血清IL-8 水平較低、血清IFN-α 水平較高均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OR=2.101、2.106、2.199、2.588、2.423、2.214、2.328,P<0.05)。見表3。

表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且以持續性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發病可受到遺傳、環境、化學物質等多項因素的綜合影響,隨著疾病逐漸發展,可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等病理變化[5,6];另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易出現機體循環系統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進而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進行統一分析并給予針對性措施,以達到減輕肺功能損傷、預防感染的目的,對改善患者預后、促進病情恢復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7,8]。
通過對本研究結果分析后可發現,引發肺部感染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要的病原菌為革蘭陰性菌,相比革蘭陽性菌等菌群,革蘭陰性菌能夠對機體呼吸道黏膜起到更強的定植性,進而易導致呼吸系統感染[9];另外對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結果分析后可發現,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年齡≥60 歲、合并糖尿病、抗生素使用時間較長、使用呼吸機、院前濫用抗生素、血清IL-8 水平較低、IFN-α 水平較高,與賀曉嬌等[10]研究結果相符。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其機體各器官功能可發生退行性改變,可出現多項并發癥,進而易增加感染幾率,加快疾病進展,進而此類人群的發病風險較高,在治療及干預期間需尤其關注高齡患者,盡可能維持患者的機體功能,減少各項基礎疾病等因素對病情造成的影響;對于合并糖尿病等類型疾病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易受到損傷,同時高血糖狀態易促使呼吸道細菌的定植,損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功能,機體對肺部致病菌的清除能力有所降低,進而加重患者肺部感染程度,因此,對于此類患者需定期監測機體的血糖水平變化,可適當給予降血糖藥物進行血糖控制,以減輕高血糖狀態對機體造成的損傷[11,12];長期使用抗生素易導致機體免疫力的明顯下降及菌群失調,同時經驗用藥易導致大量耐藥菌株的產生,增加肺部感染的可能性;抗生素的濫用亦可增加感染風險,因此,臨床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并結合藥敏試驗的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同時需控制經驗用藥的使用時間,從而減少肺部感染發生,控制病情進展;呼吸機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輔助治療裝置,其可使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但長期使用易出現消毒滅菌操作不嚴格、儀器污染等,進而導致細菌的大量繁殖,受到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可出現肺部感染,進而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的自主呼吸情況合理選擇呼吸機的撤離時機及方式,必要時可接受抗炎治療[13,14];血清IL-8 水平低于正常范圍提示機體的中性粒細胞受到刺激并發揮作用,可用于反映機體的感染嚴重程度,此外當機體發生感染時各項免疫細胞可大量分泌血清IFN-α,導致其水平異常升高,加重機體損傷或感染程度,促進病情進展,因此,臨床可通過監測上述指標的水平變化情況,以及時觀察、評估患者機體感染程度,進而有利于采取針對性的治療以及干預措施,以改善預后[15,16]。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生肺部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為革蘭陰性菌,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為年齡≥60 歲、合并糖尿病、抗生素使用時間較長、使用呼吸機、院前濫用抗生素、血清IL-8 水平較低、IFN-α 水平較高,臨床上可通過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及治療措施以對危險因素進行防控,進而緩解或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減輕感染、改善預后的目的,另臨床上可通過增加樣本量對其他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