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莉 黃美嫦 游文慧 郭偉娣
經會陰超聲通過測量產程進展度數(AOP)及胎頭下降距離,能對分娩方式、產程剩余時間進行預判[1]。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AOP 在第二產程開始時角度越大,其剩余分娩時間越短,陰道分娩率越高[2]。因中國人骨盆與外國人有明顯差異,且國內對AOP 及胎頭下降距離的研究樣本量較少,因此中國人在第一產程及第二產程中仍無AOP 及胎頭下降距離的臨界值[3]。對AOP 及胎頭下降距離進行研究,既可監測產程進展,同時也可為形成我國自己的產程超聲診斷標準提供數據[4]。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21 年1~12 月產科收治的100 例初產婦,分別接受常規產程監測與經會陰超聲產程監測,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12 月本院產科住院分娩的100 例初產婦,單活胎,孕周37~42 周,無妊娠合并癥和并發癥,無陰道分娩禁忌證,自然臨產進入產程的孕婦。將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年齡23.0~32.0 歲,平均年齡(28.15±1.75)歲;孕 周37+1~41+5周,平均孕周(38.45±1.62)周;體重56.73~77.51 kg,平均體重(65.17±4.96)kg。觀察組年齡22.0~34.0 歲,平均年齡(28.46±2.51)歲;孕周37~41+6周,平均孕周(38.63±1.69)周;體重59.73~78.44 kg,平均體重(64.96±5.53)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產程監測。宮口開至3 cm 送入分娩室,醫生、助產士按傳統分娩模式進行產程觀察,發現產程異常或產程停滯再進行處理。觀察組進行經會陰超聲產程監測,宮口開至3 cm 送入分娩室,在宮口開至2~4、5~6、7~8、9~10 cm 時進行常規陰道內診的同時進行經會陰超聲檢查。超聲診斷儀應用日木東芝醫療設備公司產品,Apli500;探頭型號:PLT-1005BT、10 MHz/PLT-375BT、3.5 MHz。監測大腦中線角(MLA)、AOP 及胎頭下降距離,了解胎方位,若有異常,及早改變體位,并超聲動態監測胎方位,若體位改變后仍不能糾正胎位,在超聲引導下徒手轉胎糾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活躍期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及陰道分娩率、剖宮產率、器械助產率、產后感染率、新生兒窒息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活躍期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產婦活躍期時間、第二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活躍期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比較()
表2 兩組活躍期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陰道分娩率、剖宮產率、器械助產率、產后感染率、新生兒窒息率比較 觀察組產婦陰道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器械助產率、產后感染率及新生兒窒息率均稍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陰道分娩率、剖宮產率、器械助產率、產后感染率、新生兒窒息率比較[n(%)]
日前產科產程進展監測中仍主要靠助產士及醫生陰道內診來判斷,因此不可避免受到人為因素影響,尤其當出現胎頭水腫及骨縫重疊情況下,無法保證其判斷宮口擴張、胎頭下降、胎位變化等方面的客觀準確性[5,6]。而且錯誤的評估產程進展可能導致不必要的陰道助產及剖宮產,或未能及時發現產程異常,延誤陰道試產及剖宮產時機,增加產婦及新生兒近遠期并發癥的發生[7-10]。如何準確辨別胎頭位置異常,提高頭位助產能力,是降低剖宮產的關鍵[11-13]。會陰超聲監測因其無創、簡單,在產程中明確胎方位、胎先露以及預測分娩方式等優勢日益受到重視[14,15]。超聲通過胎兒MLA 走行方向、脊柱位置、腦室聲像銳角尖朝向及眼球與產婦骨盆的關系來判斷胎頭方位,并測量胎頭內旋轉,以獲得超聲參數指標,相對于傳統人工評價方式,更為準確、客觀[16,17]。國外相關研究顯示[18],陰道內診在產程早期對于胎方位的判斷只有31.5%的準確率,而超聲檢查能在第一產程時準確判斷胎方位。通過在第一產程潛伏期時借助超聲確定胎方位,若發現枕橫位或枕后位者則盡早實施調整分娩體位。如干預后也未能糾正,則需要在B 超引導下徒手轉胎位糾正,由此可縮短孕婦的活躍期及第二產程時間,尤其對于初產婦可提高陰道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19]。在第二產程中,認為超聲確定胎方位精準度高,特別在陰道助產操作前,為臨床醫生提供重要數據。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活躍期時間、第二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陰道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器械助產率、產后感染率及新生兒窒息率均稍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經會陰超聲監測產程能夠相對客觀、簡便、準確地評估產程進展,對產程異常情況做到早預測、早發現、早干預,從而降低剖宮產率,保障母嬰健康。但本研究考慮納入樣本數量較少,所以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選取更多樣本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