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成 羅儉權 陶珊花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臨床表現特征具有多樣性,且病程分析復雜。本研究利用抗dsDNA 抗體檢測分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學特征。抗dsDNA 抗體屬于抗天然DNA 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表現敏感,幾乎所有紅斑狼瘡患者都有該抗體的升高。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dsDNA 的大分子循環于血液中或粘附于多種器官的微血管上,產生自身抗體結合,形成循環免疫復合物,導致組織損傷。所以,準確檢測抗dsDNA抗體可以幫助分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學特征。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7 月~2022 年6 月本院風濕免疫科收治的168 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臨床資料,其中免疫印跡法檢測抗dsDNA 抗體陽性106 例,陰性62 例。所有患者均為住院系統患者,診斷明確,相關病案資料完整,診斷依據符合臨床診斷指征。
1.2 檢測方法 應用深圳亞輝龍Tenfly Auto 全自動免疫印跡分析儀,操作:配套Tenfly Auto 全自動免疫印跡分析儀自動化操作,全自動判讀。樣本加載后孵育、洗滌、加液、烘干、結果掃描、輸出保存儀器自動進行烘干照條,確保判過結果準確。判讀:選用線性免疫分析方法。結果:,含有弱陽性,中等陽性,強陽性。項目:抗核抗體譜,血管炎譜,自身免疫性肝病譜,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譜。結果數據:自動判斷抗體滴度。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平均年齡為(57.75±12.32)歲,高于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的(50.36±14.17)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系統性紅斑狼瘡占比為35.85%,低于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的61.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抗dsDNA抗體陽性患者與陰性患者的性別及系統性硬化癥、原發性干燥綜合征、重疊綜合征、未分化結締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n(%)]

表1 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n(%)]
注:與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比較,aP<0.05
2.2 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抗核抗體譜比較 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抗核抗體陽性、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陽性、抗髓過氧化物酶抗體陽性、血清滴度≥1∶500 占比分別為86.79%、70.20%、51.56%、92.45%,高于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的59.68%、22.73%、16.34%、77.42%,狼瘡抗凝物質陽性占比33.96%低于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的61.2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與陰性患者的抗SSA 抗體陽性、抗SSB 抗體陽性、抗風濕因子陽性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抗核抗體譜比較[n(%)]
2.3 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 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的IgG(12.05±5.14)g/L低于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的(14.32±7.42)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與陰性患者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IgA、IgM、C3、C4、血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

表3 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實驗室檢測結果比較()
注:與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比較,aP<0.05
2.4 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臨床特征比較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雷諾氏現象發生率43.40%、冠心病反應發生率33.96%,高于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的12.90%、16.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與陰性患者的眼瞼干結、手腳麻腫、肺纖維化、肝功能損害、腎蛋白溢出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的臨床特征比較[n(%)]
分析本次研究結果,發現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以下特征: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的發病年齡晚于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關于抗dsDNA 抗體表現的臨床特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會有某些共同的表現,如多見于中老年女性,符合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規律等。與Almogren[1]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有研究認為無法證實抗dsDNA 抗體陽性與隨著年齡的增長、雌激素的變化、細胞有絲分裂異常導致發病的機理有關,這需要進一步加深研究分子結構。但有學者認為有17%~28%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致病是針對其他特異性抗體表現[2]。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血清滴度≥1∶500 的檢出率明顯高于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說明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檢出滴度很高。有文獻指出[3-5],也可出現在其他多種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但滴度均較低。所以,抗dsDNA 抗體陽性可以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鑒別診斷依據之一。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抗dsDNA 抗體陽性出現雙陽性比例比較普遍,有研究[4]發現,雙陽性與多陽性的特異性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不完全相互排斥,但極少同時出現,表現為彌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并同時擁有兩種抗體的免疫學特征,與疾病預后、肺動脈高壓的發生相關,目前沒有統一的結論。夏育民[6]的研究結果也有相關論述。實驗室常規檢查數據結果表明,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的IgG(12.05±5.14)g/L 低于抗dsDNA 抗體陰性患者的(14.32±7.42)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抗dsDNA 抗體陽性患者與陰性患者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IgA、IgM、C3、C4、血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些血清免疫學改變的具體機制及意義也未能完全闡明。并非所有的抗dsDNA 抗體皆可致腎炎,30%狼瘡腎炎患者血清中檢測不到抗dsDNA 抗體,25%的患者抗體陽性但無腎炎發生。因此,血清抗體水平與腎炎的關系尚未確定,并且致病抗體的具體損傷機制也仍在深入研究當中。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7-10],抗dsDNA 抗體陽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具有某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結果變化,但目前統計數據較少且統計結果有差異,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來證實。抗dsDNA 抗體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征性標志抗體,也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致病性抗體,抗dsDNA 抗體的檢測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和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抗體滴度高低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情進展密切相關[11,12]。檢測抗體滴度在自身抗體的檢測中可謂“金標準”,實現對抗體滴度的量化,從而能及時準確地反映抗體滴度的變化。
綜上所述,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中抗體的滴度和抗dsDNA 抗體的反應值相關,這對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治療、患者外周血血象變化的實時監測,以及發病機制的探尋都提供了一個準確快速的檢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