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許沁云
幽門螺桿菌是一類螺旋形的可存活于胃黏膜內的微厭氧細菌,不僅能升高慢性胃炎、胃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及胃惡性腫瘤等消化道疾病的發生率,還能增加心腦血管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等疾病的發生。當前近1/2 的人口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且絕大多數感染者無顯著臨床表現,使得多種疾病的發生率增加。幽門螺桿菌的耐藥性及治療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極大地影響幽門螺桿菌根治的成功率。研究表明,益生菌可借助競爭性粘附、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調節免疫及分泌抗菌物質等方法提升幽門螺桿菌的根治率,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本院自創中成藥清幽丸具有益氣健脾、清幽解毒的療效,主治幽門螺桿菌感染。本研究通過比較鉍劑四聯療法聯合清幽丸和復方嗜酸乳桿菌片根治幽門螺桿菌的成功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一步優化幽門螺桿菌的根治方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 月1 日~2022 年8 月31 日在無錫市中醫院消化內科就診的確診幽門螺桿菌現癥感染患者150 例為研究對象,男70 例,女80 例;年齡23~72 歲,平均年齡(44.91±11.55) 歲;<40 歲39 例,≥40 歲111 例。隨機將患者分為A 組、B 組、C 組,每組50 例。三組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體質量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
表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n)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參照臨床可行的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結合本院當前幽門螺桿菌檢驗方法,滿足下列任意一條即為幽門螺桿菌現癥感染:①快速尿素酶試驗(RUT)呈陽性反應;②13C/14C 尿素呼氣試驗(13C-UBT/14C-UBT)呈陽性反應。排除標準:①有胃切除術手術史者;②治療前1 個月內口服鉍劑或抗生素者,治療前2 周內口服抑酸藥者;③對使用藥物過敏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臟器功能重度不全者。
1.3 方法 A 組接受鉍劑四聯療法治療。鉍劑四聯療法:阿莫西林膠囊(浙江金華康恩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規格:0.25 g/粒)1.0 g/次,2 次/d;呋喃唑酮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格:0.1 g/片)0.1 g/次,2 次/d;上述藥物均餐后 60 min 口服,療程 14 d。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0 mg×7 片)20 mg/次,2 次/d;枸櫞酸鉍鉀膠囊(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規格:300 mg/粒)600 mg/次,2 次/d。上述藥物均餐前60 min 口服,療程14 d。
B 組在A 組治療基礎上加清幽丸治療。本院自制中成藥清幽丸組方如下:黨參6 g,丹參6 g,三七1 g,黃芩6 g,土茯苓6 g,炒白術6 g,白及12 g,仙鶴草10 g,蒲公英10 g,白花蛇舌草10 g,陳皮3 g,黃芪6 g。制作工藝:將白花蛇舌草、黨參、黃芪、仙鶴草水煎煮,余數味中藥打粉,加工成丸,每粒丸重約60 mg。3 g/次,分早晚2 次餐后30 min 口服,療程14 d。
C 組在A 組治療基礎上加復方嗜酸乳桿菌片(通化金馬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格:0.5 g×12 片)治療。復方嗜酸乳桿菌片1.0 g/次,3 次/d,餐前60 min口服,療程14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療程結束后4~8 周進行13C-UBT 或14C-UBT 檢查,結果陰性者判定幽門螺桿菌根治成功,統計三組幽門螺桿菌根治成功率。②中醫癥候積分:統計治療前后三組中醫癥候積分,通過電話隨訪或門診復診采集給藥期間三組出現疲勞、腹痛、腹脹、味覺異常、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便溏、便秘、頭暈、頭痛、皮疹、尿色深黃等癥狀,按癥狀的輕重程度分為無(1 分)、輕(2 分)、中(3 分)、重(4 分),積分越高提示藥物不良反應越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GraphPad Prism5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 150 例患者的幽門螺桿菌總根除率為78%(117/150)。A組和B組、A 組和C 組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 義(χ2=10.187、8.574,P=0.001、0.003<0.05);B 組與C 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88,P=0.766>0.05)。見表2。
表2 三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n,%)
2.2 三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三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 組中醫癥候積分明顯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與C 組的中醫癥候積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 組的中醫癥候積分高于B 組、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與C 組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3 三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A 組比較,bP<0.05
幽門螺桿菌是消化道疾病和其他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當前幽門螺桿菌在中國患病率已達55%[1],根除幽門螺桿菌可大大減低消化道疾病及各個系統疾病的發生。目前我國推薦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方案是含鉍劑的四聯療法[2-6],但隨著幽門螺桿菌耐藥性逐漸增加,導致根治成功率逐漸減低,藥物不良反應日益明顯,這就需要優化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案。
復方嗜酸乳桿菌片通過下列途徑參與幽門螺桿菌的根除:①分泌防病菌粘附活性物質,或與幽門螺桿菌爭奪胃內結合部位,減弱幽門螺桿菌在胃內的附著[7-10];②增加粘蛋白基因表達,促進胃內黏液分泌,維護胃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病原菌入侵;③抑制促炎基因的表達,減少炎癥因子釋放,減輕炎癥反應及組織損傷;④乳酸和短鏈脂肪酸的分泌可引起胃內酸堿度變化,扼制幽門螺桿菌生長[11]。復方嗜酸乳桿菌片可通過增加消化道黏膜有益菌群,減少藥物不良反應[12]。
幽門螺桿菌在我國醫學古籍中并無詳細記錄,其引起的表現多包括胃部疼痛、反酸、呃逆、痞滿等,后世醫者將其歸類于“胃痛”、“吐酸”、“呃逆”、“痞滿”等。幽門螺桿菌感染多為本虛標實,脾胃虛弱是其發病的根源。根據《素問·評熱病論》中“邪寄之處,其正必虛”、《黃帝內經》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張仲景的“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論》中“百病皆由脾胃發生”,幽門螺桿菌感染后的濕熱、邪毒等病理因素侵襲脾胃,脾胃正氣充足則不受邪,脾胃正氣不足以驅邪外出則邪氣內存待脾胃虛弱后發病。幽門螺桿菌感染中醫證候眾多,其中常見有脾胃濕熱、脾胃虛弱(寒)、寒熱錯雜三大證型,以脾胃濕熱型多見[13]。
無錫市中醫院戴高中主任對脾胃濕熱型幽門螺桿菌感染推出益氣活血、清熱化濕方聯合三聯或四聯療法,已取得較佳的臨床效果。由于中藥湯劑的患者依從性差、煎煮不利等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裁剪加工制成清幽丸。清幽丸由黃芪、白術、黨參、丹參、陳皮、黃芩、仙鶴草、三七、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土茯苓、白及12 味中藥組成,具有益氣健脾、清幽解毒的功效,主治幽門螺桿菌感染,方中黃芪、白術、黨參益氣健脾、托毒排膿;丹參、三七行血散瘀、祛瘀活血;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黃芩、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仙鶴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白花蛇舌草清化濕熱、解毒消癰;土茯苓解毒消腫;白及收斂止血、活血散瘀。全方共奏清熱化濕、補氣活血之效。研究顯示,黃芪、丹參、黃芪、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通過降低炎癥因子水平發揮抗炎作用,對消除幽門螺桿菌有一定意義[14]。白術具有抗炎、調節消化道有益菌群平衡,雙向調節消化道運動的作用[15]。黨參所含黨參炔糖苷對胃壁黏膜損害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與黃芪表里相對,是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藥對[16]。三七、白及促進胃壁黏膜修復,抑制炎癥反應,可達到抗幽門螺桿菌的目的[17,18]。從陳皮中提取的桔皮、柚皮素具有抗幽門螺桿菌活性;土茯苓配合他藥能扼制幽門螺桿菌生長,毒副作用低[19]。
本研究納入的150 例患者的幽門螺桿菌總根除率為78%(117/150)。A 組和B 組、A 組和C 組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與C 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清幽丸聯合鉍劑四聯療法可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本研究中,治療后,A 組中醫癥候積分明顯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藥物不良反應明顯;B 組與C 組的中醫癥候積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藥物不良反應輕微。治療后,A 組和B 組、A 組和C 組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后A 組藥物不良反應較B 組和C 組明顯。B 組與C 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清幽丸聯合鉍劑四聯療法可減輕用藥療程中不良反應嚴重程度,并且其作用與復方嗜酸乳桿菌聯合鉍劑四聯療法相仿。
本研究設計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①樣本例數不夠多,且對清幽丸用量及使用時機未作深入研究,需設計更多縝密的臨床實驗多中心進行檢驗;②本研究統計的中醫癥候積分均為患者自訴,主觀性強,存在測量偏倚。
綜上所述,清幽丸聯合鉍劑四聯療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對抗生素耐藥或首次使用三聯或四聯療法治療失敗的患者可能增加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同時清幽丸可減輕用藥療程中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提高患者用藥治療依從性。清幽丸聯合復方嗜酸乳桿菌片輔助三聯或四聯療法能否進一步提高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根除率、降低藥物使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仍有待進一步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