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賀,陳思佳
(1.甘肅省交通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2.舟山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舟山 316000)
農村公路包含縣道及以下公路,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4 466 000 km,占公路總里程的84.6%,相比國省道路網,農村公路因點多、線長、面廣,養護基礎薄弱,路況水平掌握不夠及時,養護機械化、信息化、科學化、智能化水平較低,以路況評定結果為基礎的養護力量、資金、技術投入決策體系不夠完善,養護質量和效率與地區發展、群眾需求還存在差距。2021年交通運輸部聯合財政部對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技術狀況檢測評定工作提出了要求,農村公路技術狀況檢測評定與“十四五”中央車輛購置稅和政府還貸二級公路取消收費后補助等相關資金“以獎代補”掛鉤,科學開展農村公路技術狀況評定,才能有效促進“十四五”農村公路養護工作。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對農村公路“重建設輕養護”的思想依然存在,科學養護的理念還未完全建立,未及時掌握現有公路狀況,以區域路況結果為依據向路段合理分配養護資金的意識還不夠,養護決策機制多停留在人工層面,實施預防性養護偏少,開展大中修養護的時機把握不準[1],多出現公路超期服役的現象,只能實施改建工程,導致“以建設代替養護”情況的出現。
農村公路技術狀況評定多通過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鄉鎮技術人員人工調查方式獲得,檢測效率不高、評定主觀性強,特別是西部地區,技術人員對相關規范、標準掌握水平參差不齊,路基、路面、橋隧構造物、沿線設施損壞類型判定不準[2],計算公式、算法等理解不深,評定結果可采信度低,未進行多年數據集成積累,數據可追溯性不足,不能科學指導養護工作。
農村公路技術狀況檢測評定的生命力在于數據結果的應用,以數據為基礎依據制定養護方案和養護計劃,實現科學養護、有效養護的目的[3]。但一些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財政收入有限,養護資金來源主要為省級燃油稅返還分配資金,能自籌用于農村公路養護的資金有限,僅能維持日常基礎養護,無力開展較大的養護工程,導致路況評定與科學養護不能有效銜接,這也對路況評定的積極性產生了不利影響。
農村公路技術等級普遍較低,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村公路,地形地貌復雜、海拔高、路面寬度窄、線型較差、急彎陡坡路段多,市場現有自動化檢測設備多針對高等級公路快速檢測使用,檢測設備、檢測方法對農村公路適用度不高,市場對適用農村公路的能滿足快速檢測效率的自動化檢測車、檢測設備、檢測系統、數據分析平臺、養護決策系統等研發力度有待加大。
按照發展目標,2025年全國要基本實現具備檢測條件的農村公路路面自動化檢測全覆蓋,這就必須在自動檢測設備和檢測系統輕量化、智能化、模塊化、高效化、集約化上加大研發。在現有自動化公路綜合檢測作業車(見圖1)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地區農村公路特點,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村公路復雜路況和復雜氣象環境,鼓勵引導相關企業開展農村公路路況快速檢測系統、一體化智能檢測新技術、農村公路運維管理系統的開發及應用。設備與系統研發不能僅注重平整度、破損情況、車轍和前方圖像等路面技術指標的實時檢測與數據分析,更要加強對邊坡滑塌、路基沉降、排水系統不暢等路基損壞類型和標志缺失、標線缺損、防護設施缺失等沿線設施損壞情況一體化檢測的研發,實現合理行車速度下路基、路面、橋隧、沿線設施的一次性全方位檢測與評定。要通過行業和市場兩個方面形成合力,既要注重先進適用性,也要考慮價格可接受度,對企業研發的先進設備與系統加大行業交流與市場推廣,鼓勵企業創造核心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在檢測評定招標時要明確相關自動化檢測的技術要求,全面提高公路路況檢測效率和準確度。

圖1 一種農村公路自動化檢測車
在現階段養護方案主要依托人工決策的背景下,技術能力、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響養護決策的科學性。縣級政府履行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主體責任,具體業務主要由縣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鄉鎮農村公路歸口部門辦理,由于管理人員配置人數少、管轄路線長,技術工作絕大部分委托第三方開展,長期易造成懂技術、會管理、精業務管理人員的缺失。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可建立統一的學習平臺,針對不同區域特點每年制定實用、可行的培訓方案,內置網絡學習資源,邀請行業內行政管理人員、專家開展技術交流和培訓。一方面通過平臺開展宣講;另一方面加強先進經驗交流力度,通過“四好農村路”現場會、觀摩會等活動開展現場交流,通過直觀感受互促互學。可探索開展管理人員技術水平考核工作,人員技術考核結果與當地農村公路考評結果掛鉤,形成倒逼機制。可通過加大管理人員提高技術水平工作的表彰力度,樹典型、育標桿、強宣傳,形成行業管理人員重視技術、學習技術、應用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的良好氛圍,提高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技術狀況評定、科學養護的技術管理能力。
按照《公路技術狀況評定標準》規定,農村公路路面、路基、沿線設施技術狀況評定每年不少于1次,橋梁、隧道評定周期最長不超過3年[4]。交通運輸部、財政部明確規定要強化資金保障,市、縣財政部門要將相關工作經費納入同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年度預算。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多來源于燃油稅,分配于每個省份的額度由2009年成品油價稅費改革確定,十多年來,各省交通量、經濟發展水平、汽車保有量、公路里程均發生了較大變化,但燃油稅基數一直未做調整,“十四五”車輛購置稅收入補助地方資金“以獎代補”用于農村公路的資金規模有限,一些西部地區省份市、縣財政力量薄弱,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缺口大。針對以上實際,建議國家考慮適時調整燃油稅分配政策,更加體現合理性、公平性,并在分配時適當向西部經濟落后省份傾斜,為各省農村公路檢測評定及養護工作提供堅實資金保障,也為落實落地科學養護提供有效支撐。各市、縣也要創新養護機制,積極通過爭取財政資金、政府購買服務、整合涉農資金、資源換資金、一般債券、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收入、農村公路災毀保險、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社會公益捐助、片區捆綁招標、路衍經濟、無償提供料場等方式不斷拓寬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籌措渠道,保障農村公路檢測評定和養護經費來源[5]。同時,要開展資金績效管理和評估,加強對養護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確保發揮資金效益。
現階段各地農村公路信用評價仍處于探索起步階段,且多針對建設期的設計、施工、監理企業,農村公路技術狀況檢測評定企業信用評價缺乏。由于檢測結果直接影響著養護決策,而檢測評定流程是否規范、數據是否合理、結果是否準確又缺乏第三方鑒定,主管部門對評定結果一般直接應用。面向農村公路檢測市場的企業技術力量、技術水平、綜合實力相對高等級公路較為薄弱,要提高檢測企業工作質量,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以信用評價來規范市場,在事中、事后及時發現并記錄失信行為,向社會統一公示、公布,提高檢測企業的自律性,營造誠信守法的檢測市場環境。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加快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的進度,制定出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信用評價辦法,建立信用評價信息系統,全面應用系統數據化、信息化開展評價工作。評價中應保證應錄盡錄、應評盡評、陽光透明,避免出現漏評、規避評價等現象。對檢測企業一般可整改的問題及時規范整改,可建立容錯機制;定量控制AA級、A級企業與參評企業的總數比例。應加強信用評價結果應用,避免管評分離的現象,形成鮮明導向。對于租借資質證書、出具虛假數據報告、以違法形勢騙取等級證書或承接業務的,可直接列入當地黑名單,使其失去市場,提高誠信意識。
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農村公路路況水平,科學規范開展農村公路技術狀況評定,才能為精準化、精細化、智能化開展農村公路養護提供科學依據,有效促進加快“十四五”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科學化進程。農村公路技術狀況評價目前仍存在評定周期不規范、自動化程度不高、評定與應用脫鉤等問題,通過分析提出加快自動化檢測設備研發推廣、逐步提高管理人員技術水平、多渠道籌集養護資金、完善信用評價機制等措施,為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提供新思路,以促進農村公路檢測評定的規范化、科學化,提升農村公路服務能力與水平,增強農村公路對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服務保障和先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