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奇,張 云,周志紅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高職院校要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高國際服務能力,擴大“外向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助力行業企業“走出去”。由此,“雙高計劃”對高水平專業群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與國際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高水平專業群服務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對接的特色產業鏈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化也對專業群的國際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工程機械產業是湖南省年產值過千億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1]。近年來,湖南工程機械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穩居全國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第一位,增長勢頭迅猛,是湖南省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的重要產業。湖南工程機械企業不但在國內穩步發展壯大,其國際化發展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湖南工程機械已成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閃亮名片。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湖南知名工程機械企業通過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設立海外研發機構、建立海外服務體系、投資海外生產建設、并購海外企業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而除龍頭企業率先走出國門外,許多中小型工程機械企業也開始 “借船出海”。
隨著工程機械國際化腳步的加快,作為服務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對接工程機械產業鏈的高水平專業群也必須提升國際服務能力。專業群國際服務能力提升的關鍵在教師,教師在外向型人才培養、海外人才培訓及校企合作的國際服務項目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教師國際服務能力建設也是專業群建設發展的核心。因此,探索高水平專業群教師國際服務能力提升的路徑與策略,不但對培養海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推動產業“走出去”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也能夠為高職層次與職教本科層次的師資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隨著湖南高職院校與工程機械企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不斷推進,對接工程機械產業鏈高水平專業群教師的國內社會服務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2]。近年來,在工程機械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的背景下,教師國際服務能力與“雙高計劃”的要求、產業鏈國際化發展的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學校層面上的國際服務政策、運行機制、教師自身的國際服務意識、專業能力與素養、技術服務能力等則是教師國際服務能力提升面臨的主要問題,如圖1所示。

圖1 教師國際服務能力提升面臨的問題
高水平專業群要“走出去”,必須先搭建好學校國際服務平臺,完善平臺運行機制,將教師“走出去”的第一步打通。有些高職院校未搭建好國際服務平臺,機制并不完善,也缺乏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國際服務項目的激勵措施,導致教師服務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高職院校教師普遍有較高的教學任務要求,教師參與企業生產管理、技術研發的機會也不多,導致其教、學、做出現了脫節現象[3-4],社會服務能力不強,更不能參與國際項目,這種教學管理機制已經成為阻礙教師服務能力提升的障礙。因此,學校在國際服務平臺的搭建,教學、科研機制的運行、職稱的評定及激勵措施的實施等方面需要不斷改革與完善。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由于自身的定位,教師的傳統觀念仍是“傳道、授業、解惑”,由此導致了教師社會服務意識不強,尤其是國際服務意識缺乏,“外向型氣質”欠佳。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服務湖南工程機械“走出去”,持續深化國際人才培養和人文交流合作,是對對接工程機械產業鏈高水平專業群教師的基本要求;同時,樹立國際服務意識,逐步建立“外向型氣質”也是專業群教師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
高職院校承擔著國際化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和主要職責,而目前專業群教師專業能力并不能完全滿足產業鏈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要求。一方面,專業群教師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技能培訓、教學改革等專業能力方面與外向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還不匹配,與企業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企業“走出去”既需要派駐海外員工,也需要海外本土員工,這些員工在語言溝通、商務談判、專業技能等方面有迫切的培訓需求,但專業群教師專業能力還不能完全勝任。因此,專業群教師的專業能力、技能素養與國際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海外技能人才培訓要求還不能完全匹配。
教師有效開展技術服務必須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教師承擔或參與企業國際技術服務課題,既需要了解現有產品,又需要了解海外市場法規要求和海外產品的個性化需求。但許多教師的技術服務能力與企業的期望還存在一定差距,對工程機械產業鏈知之不深,對產品研究不夠,對海外市場特點、海外法規研究不充分,顯然難以承擔企業海外產品技術服務項目,特別是高層次、高水平項目。因此,技術服務能力欠缺已成為專業群教師參與國際服務項目的最大問題。
通過分析專業群教師國際服務能力提升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從學校國際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培訓、教師基本素養與專業技能的提升等方面去探討專業群教師國際服務能力提升的路徑與策略。對接工程機械產業鏈的專業群教師國際服務能力提升策略示意圖如圖2所示。
學校主導,企業配合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國際服務長效機制,是加強專業群教師國際化教學能力與技術服務能力培養,提升國際服務能力的重要前提。
1)教師“走出去”能力培養培訓機制的建立。高職院校建立教師國際服務能力提升的長效培養機制,是教師安心、放心參加國際服務項目的重要保障。①學校基于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要求,應建立教師國際服務能力培養和激勵機制。針對專業群教師在國際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為教師搭建好平臺,健全教師國際服務能力建設的培養機制。此外,學校可結合實際情況,在職稱評審、國外進修、績效收入分配、推先評優等方面將國際服務重點納入社會服務范疇,制定出臺諸如《社會服務管理辦法》《教師國外進修管理規定》《國際服務項目績效獎勵實施細則》等系列文件,激發教師國際服務的積極性。②學校應建立靈活的教師引進機制[5]。積極爭取政府政策,從工程機械知名企業引進具有海外工作經歷、綜合素質較好的人才充實教師隊伍,提高教師隊伍國際服務的整體素質;同時加大對這些“企業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使其發揮海外工作經驗的優勢,幫助他們完成“雙師型”的轉變[4]。此外,學校借助校企共建的產業學院平臺,可以安排教師參加企業的海外產品研發、產品售后服務、海外營銷等專業技能培訓;還可以邀請企業海外營銷人員和專家定期共同舉辦商務禮儀、海外民俗、語言交流等素養培訓。

圖2 教師國際服務能力提升策略
2)學校與行業企業國際服務合作機制的建立。學校應與專業群對接的特色產業鏈行業企業加強校企合作,特別是知名企業的合作,與企業共同制定國際服務的合作機制,為專業群教師國際服務牽線搭橋,做好“鋪路”工作。合作機制中需要將國際化項目的內容具體化,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不能停留在粗略框架上。與專業群合作的企業為開拓海外市場,加快國際化的步伐,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海外技術技能人才,需要教師的大力支持,因此,企業也應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分析教師國際服務能力的薄弱點,為教師參與企業具體海外項目建立相應的校企合作機制。對工程機械行業而言,企業可以根據工程機械海外市場、海外產品的特點,在海外人才培養培訓、產品研發等方面讓教師參與或承擔與其專業特長相符的項目,不僅對專業群教師國際服務能力的提升會有較大幫助,而且對企業的國際化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使企業的發展與教師的成長形成了良性循環,相輔相成。
專業群教師國際服務能力的提升不僅是產業鏈企業轉型升級“走出去”的需要,也是專業群建設發展的需要,更是教師自身能力提高的需求。高水平專業群教師要提高對對接產業鏈的國際服務能力,首先就要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6],特別是薄弱的國際服務意識;然后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為有效參與國際服務項目奠定基礎。對接工程機械產業鏈的專業群教師增強服務意識,需要更多接觸行業企業,關注工程機械相關協會、學會動態,積極參加工程機械相關論壇與工程機械展會,特別是大型國際工程機械展會等,這樣不僅可以了解工程機械行業最新技術動態,還能夠得到行業企業在國際化方面的相關信息和需求。
高水平專業群教師要服務行業企業,提高國際服務能力,就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基本素養。
1)提高外語教學能力,促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專業群教師具備一定的外語交際和溝通能力,不僅是提高國際服務能力的需要,也是培養外向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隨著工程機械國際化腳步的加快,企業對外向型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工程機械專業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和專業英語應用能力[7]。企業在加強海外派駐員工培訓的同時,也會從學校選拔人才滿足外向型技能人才市場需求,這也對培養人才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機械專業英語教學已不能滿足要求,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促進英語教學改革,將工程機械元素融入專業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應用能力,可以更好地培養適應工程機械產業國際化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
2)加強國際交流,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培訓能力。專業群教師可以積極報名申請赴國外院校進行兩校互訪、跟崗研修和學術交流活動,積極參與行業特別是與對接產業鏈的相關國際會議,了解海外市場與海外人才的技能要求。研究工程機械海外人才培養的共性需求,在工程機械海外產品設計與制造、產品海外營銷、設備操作與售后等方面,主動對接行業企業,校企合作共同開發面向海外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建設優質的國際職教資源,將先進的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課程、教材和數字化教育資源,融入工程機械企業“外向型”人才培養、派駐人員和海外基地本土化人才培訓的教學資源中,不斷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培訓能力。
3)明確服務定位,開展中小微企業海外技術服務。產業鏈中的中小微企業由于自身的特點,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更需要專業群教師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專業群教師在服務好知名企業的同時,更要服務好產業鏈中的中小微企業。工程機械作為湖南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已經具備較好和較完善的生態發展環境。近年來,湖南涌現出了一批“新生代”工程機械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主要為大型主機廠家提供產業鏈配套服務,但有的企業為了發展壯大,拓展產品鏈,在國內主機產品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主動尋找細分市場,海外市場特別是海外發展中國家市場對工程機械設備的需求特點成為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突破點,但這些企業存在技術人才缺乏、工藝創新能力欠缺,海外法規、商務流程不熟悉等問題。因此,“產學研合作”共同開發海外產品,打開海外市場成為這些企業的最優選擇,這對專業群教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針對中小微企業開發海外市場的實際需求,教師可以利用專業群的優勢,跨專業組成技術服務團隊,有針對性的解決企業在海外產品設計、制造和銷售等方面的問題,助力中小微企業“走出去”,教師也可以在實踐中提高參與或承擔國際項目的能力。
4)走向“臺前”,培養“外向型氣質”。在疫情的影響下,企業的營銷模式正在發生變革,尤其是海外營銷,許多企業已開始采用直播或網絡營銷的方式。工程機械企業也在改變傳統的海外代理營銷模式,正嘗試在互聯網平臺上采用直銷的模式銷售產品及配件,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專業群教師可以發揮學校專業的優勢,組織學生團隊,主動參與,走向“臺前”,積極承擔銷售任務,逐步培養自己及團隊的“外向型氣質”。
基于學校、企業與教師的三方聯動,從建機制、搭平臺、樹意識、強能力等方面探索專業群教師國際服務能力提升的策略,不僅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促進行業企業轉型升級、開拓海外市場,而且有助于專業群的建設和教師自身國際化教學、科研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