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民政廳
安徽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兒童福利機構提質轉型為抓手,全面提升兒童福利保障水平,取得積極成效。
把握新形勢,謀劃制度創新這個“大事”。近年來,安徽省兒童福利保障水平逐年提升,但仍面臨著兒童福利機構發展不平衡、市縣服務水平有差距、資金人員不足等困境,特別是縣級兒童福利機構養育水平普遍不高。同時,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機構養育兒童已經由過去的健康兒童為主向殘疾患病兒童為主轉變,由孤兒為主向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擴面,由單純物質供給向物質加精神服務延伸。為順應新形勢,安徽省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先后探索出臺了推進兒童福利機構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安徽省兒童福利指導中心(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優化機構布局,整合機構資源,推進區域集中養育,有效提升孤棄兒童的“養治康教安”一體化服務能力。這一做法被民政部予以肯定和推廣。
緊盯新任務,做實集中養育這個“要事”。加強孤棄兒童保障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任務,也是兒童福利工作的“根”與“魂”。安徽省緊緊圍繞孤棄兒童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著力推進集中養育。一是探索養育模式。依托16個省轄市兒童福利機構和16個在院兒童30人以上的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在全省打造32個區域兒童福利機構,按照“戶隨人走”的原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順利完成兒童移交任務。二是明確保障方式。“養”:堅持分區管理,切實提高生活保障水平,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治”:全省16個省轄市均設置“明天計劃”定點醫院,有效解決孤兒“看病難、看病遠”難題。“康”:協調將16家省轄市兒童福利機構優先納入當地殘聯定點康復機構,解決了殘疾兒童缺乏康復專項資金難題。“教”:設立特教班或與特教學校聯合辦學,實現機構內適齡兒童全部納入學籍管理。兩年來,86名集中養育兒童考入高等院校。“安”:根據孤兒成年后實際情況,分類實行特困供養、技能培訓后就業、引入企業實現機構內就業等方式妥善安置,并利用專業社工、社會組織等給予心理撫慰、人際調適和親職教育。三是優化關愛形式。推進類家庭式養育形式,合肥、馬鞍山等地探索機構內雙親家庭照護形式,篩選符合條件的夫妻開展家庭式養育,先后為350名孤殘兒童提供“家庭寄養”“醫療保健”“培智教育”和“康復訓練”相結合的照護模式,更好塑造孤殘兒童健全人格、陽光心理。
錨定新定位,狠抓功能優化這個“實事”。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后,未成年人權益保障任務日益繁重。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視,設立省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在民政廳增設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處、設立省未成年人保護中心。整合原有縣級兒童福利機構等設施資源,設立縣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60個,實現市轄縣全覆蓋,配備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1.9萬名,構建服務全省2.4萬名散居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42萬名農村留守兒童的多層次基層關愛服務體系,并積極面向全體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