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月泉 蔣宇凌 吳國天
(1.廣西中醫藥大學;2.廣西財經學院)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智能環境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已經開始深入影響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新形勢下教育變革勢在必行,從國家層面發布教育創新戰略,設計教育改革發展藍圖,積極探索新模式、開發新產品、推進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教學創新[1]。在教育信息化作用日益凸顯的背景下,瑜伽課程利用雨課堂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解決傳統瑜伽課程的諸多不足,增強瑜伽課程教學的效力。瑜伽課程教學可以從肢體、氣息、思維層次,舒展學生肢體,疏導學生情緒,為學生創造冥想環境,幫助學生凈化心靈、深層思考,達到身心合一,啟發學生自我認知,尤其是在提升專注力,增強情緒管理能力、行為約束能力的方面具有突出作用,重視瑜伽課程教學效力增強,優化瑜伽課程教學環境,可以在充分發揮瑜伽課程價值下,對學生肢體協調、思維深度、意識強度及行為約束能力等發揮積極影響。
雨課堂應用下瑜伽課優化途徑主要是介于瑜伽課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及雨課堂的優勢,從而確定優化方向。
瑜伽課程面臨的現實困境主要體現在現實課程教學效力差,課程教學環境單調乏味,相比文化課教學,瑜伽課程更偏向于實踐操作,同時,瑜伽的價值體現在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優化及肢體實踐,學生參與主動性往往對課程教學質量產生較大影響,但從當下的瑜伽課程來看,由于學生對瑜伽課程的接受能力、認同感等存在差異,參與到瑜伽課程教學中,除了很難緊跟課程步伐,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外,學生也很容易對瑜伽課程產生學習倦怠感,不利于課程教學效力的客觀保障。因此,有必要對瑜伽課程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體現瑜伽課的應用價值,使得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多種能力得到提升。
雨課堂有效集成習題、試卷、大幕、投稿、多屏互動、隨機點名等功能,極大豐富了瑜伽課程教學層次、內容,針對課程教學中課前準備、課中教學、課后評價,同樣具有優化措施,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階段,根據需要,編制適宜性、針對性強的教學課件,同時又可以根據模擬上課環境,分析課件的教學效力,對課件、教學手段進行優化,在課中教學階段,除了可以依托豐富、多層次的教學課件,改善課程內容、環境外,教師還可以結合PPT+板書功能、遙控器、音頻插入、視頻直播等功能,在盡可能的解決線下教學弊端的同時,又極大的開發線上教學優勢,客觀保障課堂教學效力,課后評價階段,依托雨課堂的師生互動機制,以及試卷、習題等功能,教師可以綜合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學習質量,對課堂教學效力、質量展開綜合評價,可以在綜合應對課堂內容、課堂教學手段等方面的不足下,優化課堂教學方案,提升課堂教學效力,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教學環境。
基于雨課堂與瑜伽課程的有效結合來看,一般需要在展開課程教學時,重視瑜伽課程教學效力、教學環境優化,同時還需要客觀保障雨課堂的應用效力,因而,可以從教學效力及環境導向優化、課前準備優化、課中教學優化、課后評價優化,具體落實雨課堂滲透措施。
教學效力及環境導向優化是基于效力、環境優化為目標下,對整個瑜伽授課過程展開準備、質控、評價、優化工作,可以從滲透應用途徑及考核標準的角度具體落實。從應用途徑的角度來看,教學效力體現在各類質量、效能保障性措施,與雨課堂應用能力、教學語言、教學手段、教學準備等都存在關聯,教師除了重視教學能力增強及教學經驗積累外,還要深層次的挖掘瑜伽知識體系、實踐操作體系,明確應當如何階段分化教學、遷移整合教學,幫助學生系統性掌握瑜伽教學課程。按照記載,瑜伽動作有8400組,即便是常見的體式,也有上百種,直接展開教學,往往不現實,教師除了篩選出幾十種常見體式外,還要重視階段劃分及整合性的系統學習,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瑜伽動作,此外,課堂環境優化是站在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生主動性激發,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并深層次內化瑜伽內涵,切實的發揮瑜伽課程價值下,對學生思維、意識、情緒等產生積極影響,一般需要教師重視學生個性發現、偏好應用,從學生個性、興趣偏好的方向分析課程環境優化方向,可以較好的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考核標準的角度來看,基于教師角度下的觀測維度,主要介于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動作規范程度、學生日常精神面貌等,基于學生角度下的觀測維度,一般更多的傾向于瑜伽對學生肢體協調、深層思考、生理及心理機制優化等,因而,教師展開綜合評價時,還要善于運用開放性作業,鼓勵學生自發性的參與到修心養身過程中,同時以感悟形式,記錄每天的收獲及不足,學生感悟雖然具有較大的主觀偏差,但一般可以透過教師引導,最大化的發揮瑜伽的價值[2]。
例如,重視滲透應用途徑下,就可以將課程劃分為知識教學階段、實踐教學階段,交替知識與實踐教學的同時,又基于瑜伽發展歷史及現代表現、瑜伽修行的八支行法,以及包含熱瑜伽、養生瑜伽等類別,瑜伽球等輔助器械具體教學方向,豐富多層次化課程教學內容,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授課內容,教師注重階段分化及遷移整合,便可以從層層遞進視角,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瑜伽知識內容及具體實踐,透過系統學習,課程教學效力一般可以得到較好的保障,重視考核標準,教師就可以結合雨課堂,將大自然的美景等展現出來,鼓勵學生通過郊游、野營等形式,在空曠靜謐的自然背景下親近自然,并形成感悟,教師便可以透過“感悟”,觀察學生本心,或了解學生內心深處對瑜伽價值的內化效果,一般可以更好的健全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課前準備優化可以在授課正式開始之前,確定課程內容、教學手段,同時明確知識難點,在授課時展開側重教學,預期準備可以提前模擬授課環境,預控潛在效能、質量偏差風險,開展教學活動時,一般需要重視計劃編制、課件制作、教學模擬等工作,從計劃編制的角度來看,旨在透過計劃編制,了解授課流程、方向、內容、風險,一般可以從學情分析、教學綱要、雨課堂特色等方面,細致剖析授課規程,并以計劃的形式,將授課程序明確下來,從課件制作的角度來看,插入的音頻、直播內容、試卷習題、圖片文案等都需要預先準備,盡可能的形成趣味性強、學習性強的課程信息,客觀提升教學質量。雨課堂包含有習題、投票、手機課件、試卷、視頻插入等多項公布功能,若在正式開始教學時,重視課件準備工作,一般能較好的增強課程教學效力[3]。
例1,瑜伽知識點和技術原理的講解這部分可以利用雨課堂上完成。由于體育課程需要保證足夠的運動量,在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深度挖掘技術背后的科學原理,因此運用了雨課堂來輔助瑜伽教學,教師在課前發布以理論知識為主預習PPT(包括瑜伽體式圖、瑜伽3D解剖圖片及每個動作的要點、運動解剖原理),并設置答題,發給學生要求課前自主學習。
例2,重視計劃編制,可以透過學情分析,了解到班級內有30位學生,其中基礎扎實的可能只有10位,平時課堂表現較為積極的學生可能只有幾位,則教師就可以從學情分析,了解到瑜伽課程開展時,學生學習興趣、知識基礎為重要的現實困境,教師便可以在制作課件,設計教學語言、直播內容等情況下,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重視課件制作下,教師就可以結合瑜伽課程,將直播課程與習題內容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直播內容中發現教師演示的是哪一種體式,具有哪些作用等情況,可以較好的提升師生互動效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課中優化是在具體授課活動時,為切實的達到教學目的,從而采取的一系列授課活動措施,教師應當重視雨課堂功能運用及優勢發揮、學生表現監控、計劃執行及再優化,從雨課堂功能運用及優勢發揮的角度來看,除了將雨課堂的試卷、習題、直播、板書等功能積極運用到課堂授課活動中來,教師還要善于根據PPT文件,將課程信息最大限度的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建構瑜伽知識體系,鍛煉瑜伽技能,逐步形成對瑜伽的興趣愛好,從學生表現監控的角度來看,依托學生視角切換、習題完成情況、隨機點名等,可以從直接了解的層面,把握學生課堂表現,也可以結合習題完成情況,了解到學生課堂學習質量,從計劃執行及再優化的角度來看,教師應合理規劃時間,確保PPT課件能在既定時間內向學生展示完畢,充分發揮課前準備的價值,若教學過程中存在節奏偏差,教師應當嚴格把控剩余時間,也可以在適當減少互動環節,保障課程知識能較為全面的傳授完畢[4]。
例如,①采用多媒體+雨課堂同步教學。通過PPT播放所學瑜伽體式的3D 動畫、圖片等,采用“原理講解+動作練習”的模式,方便學生通過動畫、圖片找到肌肉的發力點,同時清楚每個動作背后的科學原理,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使得鍛煉更加安全、高效。②采用半翻轉的課堂形式。由于課前學生已經在雨課堂上預習,因此,在理論講解環節,教師采用提問或者讓學生來主講的方式進行,教師從中起到提示、引導作用,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不僅對學生線上學習的內容進行復習,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③教師進行動作示范后,采用雨課堂投屏的方式對動作細節進行補充。由于瑜伽課堂學生的位置是固定的,加上大部分動作都在地面上完成,不利于所有學生觀察細節,因此,雨課堂投屏展示動作細節,可以幫助學生全方位觀察動作細節。同時在動作圖片和視頻上同步文字動作要點字幕,方便學生在自主練習的時候可以反復播放觀看和練習。在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里,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端的“不懂”了解到某個瑜伽知識點,有哪些同學沒有掌握,教師可以進行個性化指導。
課后評價是介于雨課堂習題、試卷及學生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一般需要重視基礎評價及拓展評價。基礎評價是透過學生雨課堂習題、試卷的完成情況及學生課堂活躍程度等,淺層次的分析學生對瑜伽知識體系、瑜伽動作技術的掌握情況。拓展評價是在基礎評級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創編能力、展示水平、精神面貌等,深層次的分析學生內化瑜伽的成果。
例如,重視基礎評價,教師就可以評價學生能熟練、規范的掌握多少個瑜伽動作。透過拓展評價,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創編能力、展示水平、精神面貌等,了解到瑜伽是否對學生的專注力等產生影響,評價層次更深。具體措施如下:
為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學生總成績由課外鍛煉30%、課堂表現30%和期末考核40%三大模塊組成,綜合了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①課外鍛煉:分為個人訓練、社團訓練、校隊訓練3種形式,均由打卡積分的方式進行。其中個人訓練需要以上傳QQ視頻的方式打卡,社團訓練和校隊訓練則以簽到的方式打卡。如,個人訓練每打卡一次積分4分,參加社團訓練每打卡一次積分5分,校隊訓練每打卡一次積分10分。②課堂表現:包括雨課堂答題20分、雙人互糾20分、學當老師20分、自編動作40分。其中雨課堂答題由平臺積分,雙人互評由同伴匿名評分,學當老師由組長評分,自編動作由教師評分。③期末考核:包括個人技能展示和團隊創編套路展示。評價標準主要通過學生的套路創編水平、個人及團隊展示水平和精神面貌等進行評價。
基于雨課堂、瑜伽課程的有效結合的方面來看,一般需要在展開課程教學時,重視瑜伽課程教學效力、教學環境優化,同時還需要客觀保障雨課堂的應用效力,結合雨課堂,具體展開瑜伽課程時,一般需要重視教學效力及環境導向優化、課前準備優化、課中教學優化、課后評價優化。
【相關鏈接】
廣西中醫藥大學(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入選國家“雙萬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廣西2011計劃、廣西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為世界手法醫學聯盟、中俄中醫藥創新發展聯盟、中國西部中醫藥高校聯盟、北部灣海洋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聯盟成員單位;是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醫、理、工、管等多學科發展的大學。
廣西中醫藥大學源于1934年成立的廣西省立南寧區醫藥研究所,1941年省立南寧區、梧州區、桂林區三所醫藥研究所合并為廣西省立醫藥研究所,1945年廣西省立醫藥研究所改名為廣西省立南寧高級中醫職業學校,1949年12月學校停辦,1956年恢復辦學,成立南寧中醫學校。1957年梧州中醫學校并入組成廣西中醫學校,1958年更名為廣西中醫專科學校,1964年升格為廣西中醫學院,1970年南寧醫學專科學校并入,組建新的廣西中醫學院。2012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正式更名為廣西中醫藥大學,2015年12月,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共建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