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琳
(浙江工商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社會網絡也被稱為關系,是指一群特定人之間的所有正式與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社會網絡分析是社會網絡的另一角度,其可以理解為從結構的角度注重社會網絡的強度及影響因素關于社會網絡理論發展,基于這一角度社會網絡理論發展中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最早提出了“關系力量”概念,包括了“強關系”與“弱關系”的概念并開始有學者進行相關研究,從社會網絡結構角度出發,伯特(Burt)提出了“結構洞”理論(Structural Holes),強調人際網絡中存在的結構洞可以為處于結構洞中心位置的組織或個人帶來信息和資源上的優勢;從社會資源角度出發,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詹姆斯·科爾曼(James S.Coleman)和林南等人提出了社會資本的理論。
1.弱關系理論的理解與應用
(1)弱關系理論的理解
弱關系理論是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在1973年提出,在20世紀60年代他對麻省牛頓鎮的居民進行了尋訪,關于當地居民自身找工作的方法途徑的尋訪。在研究中發現,居民們對于如何找工作的方法選擇上,關系不緊密的人比關系緊密的人對于找工作更有幫助。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首次提出了“關系力量”的概念,將互動頻率、感情力量、親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換等 4 個維度作為劃分依據,把關系劃分為了“強關系”和“弱關系”。在《弱關系的力量中》提出了弱關系社會網絡理論,并提出了“異質性”的概念,強調了弱關系理論的重要性。
(2)弱關系理論的應用
弱關系理論在發展過程中運用的領域各不相同,在馬汀·奇 達 夫(Martin Kilduff) 的《社會網絡與組織》一書中提出了異質性理論和結構角色理論兩種本源的社會網絡理論。在社交領域,荀亞玲,畢慧敏,張繼福(2021)通過算法對用戶訪問數據進行分析,支撐其提出的弱關系可以幫助使用的用戶獲得更加廣泛的社交網絡和社交內容的觀點,得出弱關系建立的異質社交網絡內容比強關系建立的內容更加豐富、優質的結論;許德婭、劉亭亭(2021)通過基于北京和上海都市區域和珠江三角工業區的田野調查提出了弱關系在移動社交方面的發展,提出了“強勢弱關系”的概念,這一概念提出了在現在的移動社交平臺上用戶具有極高的自由度,并且可以將社交媒體上認識的弱關系轉化為強關系,這些社交媒體上的弱關系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新的信息和機會,也可以滿足情感需求,這些弱關系體現了強關系的性質并且帶有流動性。在社會服務領域,劉威(2015)提出了弱關系對于志愿服務的影響,從弱關系假設出發提出了弱關系群體對于推進志愿服務有著積極影響,弱關系群體能更好地發揮成員的異質性優勢,將信息、機會、資源等實現更好的傳遞,幫助志愿服務更加有目的性、有條理的開展互助行動,減少了重復的工作與交流。
2.強關系理論的理解與應用
在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了“關系力量”的概念之后,強調了弱關系作為信息橋梁的重要性。之后,學者對于強關系也進行了研究,突出了強關系的重要性。對于強關系的重要性發展中,邊燕杰提出的“強關系假設”認為在中國社會網絡中強關系更有作用,在中國的社交網絡的關注點在于人情,人情交往比信息交流的比重更大,當社會網絡中充斥的核心資源是人情資源時,則強關系就比體現信息交流的弱關系有效性更強。
基于強關系理論在社交領域也出現了一定的研究,陳瑩盈、林德榮(2020)通過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探討了強關系對于在社交平臺上進行旅游分享行為的影響,強調了強關系的積極影響。在社交平臺上由于強關系的限制,人們對于分享的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們分享的旅游行為也更容易被接納,這個與強關系相關的特性也幫助了旅游地的宣傳。信息傳播方面,張鵬、趙動員、謝毛迪、梅蕾(2019)以強關系為理論基礎,以微信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模型實驗研究,得出了強關系對于用戶對信息的傳播有較高效用,用戶強關系越高,信息傳播率越高。
1.結構洞理論的理解
1992年,伯特(Burt)在《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一書中提出了“結構洞”理論(Structural Holes),將社會結構看作網絡并進行社會網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的研究。伯特認為,結構洞中的中間人更具有競爭優勢。社會網絡是一種社會資本,并且可以在生活中傳遞需要的信息。結構洞理論表達出相對于關系強弱的影響,更強調個體在社會網絡中的位置,個體擁有的可以支配的結構洞越多則占據的地位會越重要,所獲得資源和信息就會越豐富。
2.結構洞理論的應用
基于結構洞理論,我國研究者將其運用在了不同領域。對于信息傳播領域,姜鑫(2012)以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研發部門內的社會網絡為例進行研究,通過社會網絡結構洞分析發現成員占據較多結構洞位置時能夠控制其組織內成員的隱性知識共享程度,且關系不緊密時不利于隱形知識的傳播共享,得出成員間需要建立有效的聯系,減少結構洞的數量。在政策實踐方面,劉偉、彭琪(2020)提出了鄉村精英是占據結構洞的角色存在,并且也是各種鄉村資源調配的中心位置,對于結構洞理論的運用,也提出了相關的問題,比如結構洞忽略了血緣關系的紐帶影響,有的人即使處于結構洞邊緣,但是與中心角色有著血緣關系即也可以獲得重要的信息資源;祝天振、阮夢蝶、鄭慶昌(2019)提出了中堅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要將其放在結構洞的位置上發揮作用,協調各方資源,保持農村發展情況穩定。可以看出在鄉村振興方面,學者提出不同角色對于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急于將提出的角色融入到農村社會網絡結構洞的中心位置,實現鄉村振興。
1.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
關于社會資本理論,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其中皮埃爾·布迪 厄(Pierre Bourdieu)1985年在《社會學研究》上首次對社會資本進行正式界定并在社會學領域廣泛使用。他將資本劃分為了三種類型,指出場域是由許多不同的社會因素組成的一種社會網絡且是不斷變動的,其中推動其變動的動力是社會資本。1988年詹姆斯·科爾曼(James S.Coleman)在《美國社會學學刊》發表的《作為人力資本發展條件的社會資本》中引入了社會資本的概念,并且提出了社會資本的五種形式。林南在此基礎上將社會資本理論發展為了社會網絡中的一種重要理論,他提出了社會資源理論且社會資源是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社會資源的獲得需要與他人進行關系交往才可以完成。
2.社會資本理論的應用
社會資本理論在公共危機治理方面的應用中,王磊(2021)提出公共危機治理中需要的資源在社會資本在的體現為社會信任、互惠和關系網,社會資本的介入為公共危機治理提供了社會網絡基礎,并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鄉村治理方面,周云冉(2021)從社會資本中的三維度即信任、網絡和規范出發提出了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治理的必要性,信任奠定鄉村治理的基礎,網絡提供鄉村治理信息交流的橋梁,規范對鄉村治理提出了需要遵守的規則,其約束效果可以降低鄉村治理的成本。在共享經濟領域,任玉娜、任朝旺(2020)提出社會資本與共享經濟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并且提出了社會資本解決共享經濟信任困境的必要性,其關鍵在于社會資本能夠建立人際信任,基于社會資本理論提出了困境對策。在社區治理矯正方面,周濟南,羅依平(2021)提出了合作治理在社區治理中進行的必要性,并且提出實現合作治理要向社會賦能,實現賦能則需要社會資本為基礎,社會資本的培育和增量會幫助合作治理在社區合作治理中的推進。
1.社會支持網絡
社會網絡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日益增多,該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應用多體現為社會支持網絡在各領域的應用。社會支持網絡是從“社會網社會關系網絡社會支持”和“社會系統”等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社會支持網絡的應用
社會支持網絡在殘疾人幫扶方面發揮了一定的應用,張承蒙、周林剛、牛原(2020)1提倡以政府為主導,動員其他主體的力量將志愿服務進行規范化,并且構建新型殘疾人社會支持網絡,幫助殘疾人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促進殘疾人群體更好的利用新型社會支持網絡的資源鏈接來幫助自身發展,強調了社會支持網絡理論的應用。社會工作是以幫助困難的人和有需要的人為出發點的,秦儉(2013)在對于農村獨居老人群體的養老困境問題的關注中,分析特殊群體的問題現狀,并提出幫助農村獨居老人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來解決養老問題,關注了特殊群體并體現了理論在特殊群體即農村獨居老人的養老方面的應用。在兒童這一領域,楊寶、蘇琴、甘黎黎(2021)著重研究了特殊群體即流浪兒童方面“屢送屢返”問題,強調了流浪兒童救助方面社會支持網絡建設,通過對兩個案例的比較分析這問題出現的原因,并且提出對于流浪兒童得到的社會救助和社會支持所涉及的主體應該由國家、社區、家庭、學校共同組成,社會支持網絡的核心應該在于家庭方面,并從政策層面上去解決問題,體現了社會網絡理論的本土化應用,強調要在配套的社會環境、社會制度下建立起本土化的社會網絡理論并推動社會救助工作的進行。
由于社區關系的復雜性,在社區建設中會產生一定的問題,該理論對于社區建設方面的應用,孫亞麗(2011)以北京市海淀區 YF 社區這一新興公寓式社區為案例,運用社會網絡理論對社區建設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主要運用強弱鏈接理論與社會資本理論介入社區建設,要通過各種方式促成社區居民之間形成互動頻率高、感情色彩濃、親密程度較高、互惠交換頻繁的強聯結,并使其獲得可持續發展。
社會網絡理論在社會工作中多應用于服務對象,基于理論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可以增強其在社區社會工作中對案例、活動的指導,以及進行關于社會關系網絡對于社會工作者工作開展的影響研究。
本文對于社會網絡理論的發展進行了概括總結,從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了“關系力量”概念,延伸出了強弱關系的概念,并出現了強調弱關系重要性的弱關系理論與強調強關系重要性的強關系理論,以此為基礎出現了伯特(Burt)提出的“結構洞”理論結構洞理論與由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等人發展至今的社會資本理論,并分析了各理論至今在各領域的發展運用。在社會發展的現在,社會網絡理論的應用已經涉及到許多方面,包括社交領域,社會服務領域,信息傳播領域,企業經濟方面,公共危機治理、鄉村治理方面都有其運用的表現。社會網絡理論在生活中都有體現,在社會工作方面社會網絡理論可以延伸出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多應用于服務對象方面,如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在殘疾人、獨居老人、流浪兒童等領域的案例中都有所應用,但對于社會網絡理論對社區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開展工作方面的應用研究較少。
【注釋】
1.張承蒙、周林剛、牛原:《內涵式增權與外生性賦能:社會資本視角下的殘疾人社會支持網絡構建》,《殘疾人研究》,2020年第一期,第72-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