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康
(陜西警官職業學院)
警務化管理源于人民軍隊軍事化管理,人民公安隊伍由人民軍隊發展而來,早期的公安教育事業的領導大部分為軍隊干部,因此早期的公安院校管理模式為軍事化管理模式,培養了一批作風優良的公安民警。
警務化管理中的人本理念,就是在警務化管理的過程中,將學生作為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和保障學生的價值和尊嚴,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各種合理需要,運用管理手段和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性、能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價值目標。
警務化管理是一種科學的公安院校學生管理模式,是培養人民公安事業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證,是保障公安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重要制度保障。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對高等教育規律的不斷總結和完善,人民公安事業迫切需要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公安事業的接班人,公安院校根據高等教育的規律和公安人才培養的需要,實行警務化管理。自2000年公安院校普遍實行警務化管理起,“保證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任務順利完成,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安民警”。[1]
“以人為本”作為一種管理理念,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代中國的“以人為本”是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理論作為基礎的。隨著管理學的不斷發展,人的作用被重新發現和認識,逐漸成為管理學的核心,完成了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超越。與以物為本不同,人本管理理念主張在管理活動中以人為主體和中心,以提高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管理活動的中心和根本。堅持以人為本,把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和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結合起來。[2]讓每個人在管理過程中體會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從而獲得超越生存需要的全面發展。
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各項工作要重視人的因素,把人放在一種根本性的位置,正確認識人的價值;高等教育的本質是完成人的培養工作,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良性互動的過程。其目的是現實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價值。在警務化管理中,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各項制度規范時充分考慮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秉承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因素,產生優化的管理效果,最終培養更多的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警務化管理隨著公安高等教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和完善,各種先進的管理理念被運用警務化管理中,其中,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被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所采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警務化管理實踐中,高度集中且等級森嚴的管理體制尚未完全改變,計劃經濟時代殘存的行政管理模式還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質量,上級對下級,管理者對被管理者,包攬一切事務,學生只能消極的執行,管理部門和管理者對學生的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就不能很好的考慮教職工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對警務化管理缺乏話語權和參與權,對警務化管理目標的實現缺乏熱情。這種行政管理模式的存在,必然影響人本管理理念的確立,導致人本管理理念難以深入到高校教學管理的實踐之中。通過設置不同級別的機構、任命不同級別的干部來從事管理工作,形成金字塔型的組織構架,權力較為集中,等級較為分明,實施層層負責制。對學生的管理中,人的因素也被長期忽視,學生一直處于被管理的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尚未確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在性沒有很好的發揮,只能被動的執行各種命令,管理的效果也不盡人意,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傳統的學生管理體制通過運用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規范約束學生的行為,從而建立系統的高校管理制度體系。長時期以來,這種制度不斷完善發展,工具理性發揮到極致,忽略了更為貼近人性價值觀和理念的柔性管理,人的需求和目的在各種規章制度的執行中被忽視。警務化管理中主要采用剛性的制度管理,利用量化指標體系考核學生的實績。這種剛性的管理手段是高校教學管理的必要手段,但不應成為唯一手段。不同的專業設置、師資水平、學生素質存在差異,管理的側重點也存在不同,用一種剛性的量化手段來考察和檢驗學生不能很好的實現管理的目標,難以實現人的目的。規范和統一在剛性的制度中會取得滿意的效果,但個性特征(人格魅力)和創造性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和損害,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因此受到抑制或損害。
從警務化管理的發展來看,教師處于教育與管理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利用制度化的規范對學生進行管理,學生只需要根據警務化管理的規范要求,不出錯、不犯規,符合畢業條件順利畢業就達到了管理的目標,忽視學生全面發展和人的價值的實現。學生在一整套嚴密的制度和規范下學習與生活,培養出思維方式、知識結構、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同質“產品”。“在保證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生活秩序中這種剛性的制度化管理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學生知識和能力的不斷增長,這種僵化的管理方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3]警務化管理的過程還是教師起主導作用的過程,教師是唯一的主體,學生成為事實上被動的客體,本應該是雙向互動關系,變成了單向的制約過程和單純的傳授知識的過程。缺乏師生互通,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質疑精神無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無從談起。
公安院校警務化管理在培養公安高素質人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新時代培養高素質的公安事業的接班人,必須緊緊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這樣才能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優化校內環境,就是在警務化管理中,確立人本管理理念,將人本管理理念貫穿到管理的全過程。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管理制度的構建過程中,充分表達自身的需求,及時調整不符合人本管理理念的政策和制度,使剛性的制度柔起來。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制度的實行和反饋都應當充分聽取學生的訴求,努力構建相對公平合理的成長環境。形成教師醉心學術研究、傳道受業;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實現自我價值,努力構建一個平等、自由、寬松的良性互動的氛圍。轉變思想觀念就是轉變行政管理體制的觀念。首先,高等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完美的規范制度和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一定是高水平的教師、高素質的管理者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學生。轉變思想觀念就是轉“物的管理理念”為“人的管理理念”,放棄對規范和制度的迷戀,自覺將自己轉變為教育教學活動的服務者和人本管理理念的倡導者,其次,教師也要轉變觀念,主動學習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和能力,變知識的傳授者為每個學生成長的守護者,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學生也要轉變觀念,將被動的管理對象變為積極的參與管理主人。
1.建立為人服務的科學評價機制
科學的評價機制是高校實施人本管理的有效保證。“在具體運行評價機制時,應注意做到,管理制度制定中的廣泛參與性,制度修訂的及時性,對評價結果要進行客觀分析,對剛性制度要作柔性分析,要體現出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特別是在執行剛性制度時更要注意體現人本管理的精神。”[4]在運用規范化的制度管理的同時,還要善于運用柔性管理的方法,在從嚴要求的同時,還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安全的訓練場所,科學的訓練方法。
2.加強人文關懷,實現人的目的
保障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肯定學生在警務化管理中心的付出,管理過程享有充分的發言權、知情權、決策權,尊重學生提出的建議和意見,激發學生爭先創優的能動力和創造力。
1.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
學生的主體需求和全面發展是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教育教學管理的全過程,才能及時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要轉變學生是被動接受教育的觀念,只有管理者與學生的良性有益的互動,才能引導學生自我管理,最終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只有培養了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引導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終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才能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
規范化的制度管理用所謂的體系性的知識結構的分數考核學生,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人本管理理念下,應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意愿,學生自由選修自己喜歡的專業、課程、任課教師、學習方式。加大對實驗教室的開設和完善,開放管理,為學生的創造研究提供專業的設備和環境。改變體育館限制進入、租用的制度,為學生提供開放便捷的運動場所。
3.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公安工作是實踐能力很強的工作,需要培養更多的實戰型、應用型人才。步入社會時實踐能力的欠缺是制約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專業理論知識豐富卻缺少相應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學生難以勝任基層公安工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社會實踐機會,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開發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將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
4.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發學生的潛能
在學生主體意識不斷強化的當代社會,學生的個性有了不同層次的需求。因此,在高校管理過程中應打破傳統的單一性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特點培養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把教學重心放在學生的發展中去。
5.支持鼓勵學生開展符合身心發展的文體活動
大學生暑期支教、運動會、迎新晚會等的開展,不僅是當代學生緊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積極樂觀、合作意識強、敢于創新的大學生,也是學生實現自身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需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