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沐潔
(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
自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工匠精神”的提出為職業教育注入了靈魂,豐富了職業教育的內涵。職業院校中的文科專業擔負著為社會輸送第三產業人才的重任,如何培育文科學生的“工匠精神”,關系著社會未來第三產業的整體質量和發展方向。
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向制造業強國轉型,“工匠之道”意味著充分激發職業創造力,不斷改進優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在全社會形成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從而推動我國成功實現經濟動力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國家政策在職業教育的發展方面給予了極大關注。2015年5月國務院確立了《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發展“以專項技能培養為主的特色綜合高中”,逐步建立職業本科大學,未來15年全面建設“技能型社會”。推行職業化教育,培育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中提出,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解決當前人才培育結構性供需矛盾、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重要舉措,因此職業教育的規劃和實踐需要更加具有前瞻性、深入性。
高職院校中的理科專業學生主要從事制造業,也是傳統的“工匠”行業,因此,以往的職業教育中更加重視培養理科學生的“工匠精神”,育人模式更為成熟。而文科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指向第三產業,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與“工匠精神”聯系不多。隨著信息時代新媒體的興起,第三產業中“工匠精神”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例如2016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向人們展示了文物工作者的工作內容;電商時代,部分主播憑借多年的知識積累和對商品的精準把握,不僅宣傳了品牌和商品,自己也在行業中脫穎而出;上海某超市一位普通的清管員阿姨,在超市從事蟲物的防治工作長達13年,制作了《蚊蟲作息表》,并免費分發給顧客,作息表里細數了蚊子24小時的行為特征,并給出了在家驅趕蚊子的妙招。第三產業中的“工匠精神”逐漸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普遍稱贊,也契合了當下品質和創新驅動轉向的需求。在新信息文化背景下,社會和市場敏銳地察覺到,第三產業提供的服務質量需要更高要求,第三產業從業者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具備更為強大的綜合能力和素養。與理工科學生一樣,文科專業畢業生也需要具備“工匠精神”,保持對專業職業的熱情和堅持提升個人能力。第三產業中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無一不是在專業知識基礎上,還善于進行信息和資源的整合,具備超前的服務意識、高超的情商管理能力等綜合素質。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學生的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就業情況。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從業者的要求不僅停留在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對于學生來說,在學校就進入職業角色,找到個人的職業發展方向,樹立精益求精、敬業專業的態度,能夠在畢業后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擇業就業,也能夠幫助自身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在行業中走得更遠。
安徽某職業學院設有電子商務、會計、幼兒教育、旅游管理等文科類專業,課題組向大二、大三年級學生發放了185份問卷,這些學生已經適應大學學習,對專業學習有了一定基礎。并與相關專業任課教師、教研室主任進行了訪談,以調查學生對于“工匠精神”內涵的理解及高職院?!肮そ尘瘛迸嘤闆r的現狀。
在調查中,52.43%學生選擇本專業的主要原因是對專業本身感興趣,43.78%是認為好就業;對于“工匠精神”的認知程度方面,49.73%學生表示有了解過但不深入,22.16%聽說過但不了解,5.41%表示完全沒聽過。62.7%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工作態度和信仰,58.38%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是對專業知識技能的體現,32.97%的學生認為很貼切自己所學的知識技能范圍,還有4.86%覺得“工匠精神”虛無縹緲,距離自己很遙遠。學生認為“工匠精神”體現為用心活用心干、有興趣和熱情、不論利益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15.14%的學生認為要有絕活并且靠它謀生。高達90.81%的學生覺得文科專業學習或從事文科類工作需要“工匠精神”。學生在校時關于“工匠精神”內涵或案例的學習,50.81%是聽任課老師在教學內容中提過,37.84%是通過網絡宣傳了解,30.27%是聽老師專門講述過,其他途徑還包括老師或學校組織觀看的紀錄片以及相關知識講座。63.78%的學生認為全社會都需要“工匠精神”,30.62%的學生認為只有部分高精尖的科研人員、技術工人和手藝人這些“工匠”需要“工匠精神”。48.11%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發展必不可少,42.7%的學生認為比較重要。47.57%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與職業能力聯系非常密切,44.32%學生認為學校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必不可少,48.65%認為比較重要。54.05%的學生表示學校偶爾會開展技能比賽、實訓、實習活動之類的實踐活動。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高職院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夠有意識地將“工匠精神”的概念融入日常教學和學生的專業課學習中,使學生能夠較為準確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文科專業的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度較高,這與平日里接受的社會宣傳和學校教育密不可分。學生意識到“工匠精神”不只存在于理工科專業,在文科專業的學習和未來的就業崗位上同樣重要,對未來的職業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結合本研究開展的師生訪談可以看出,與理工科專業一樣,“工匠精神”在文科學生的培育中同樣是必要且需要的。與理工科相比,文科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理論性更強,實踐機會更為有限。盡管如此,文科專業師生還是會通過觀看紀錄片、開展技能競賽等方式,在日常教學中逐漸重視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作為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專業能力和道德品質對學生起著重要影響作用。文科教師影響發揮受限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理解有所局限。有些教師對“工匠精神”的理解還存在一些誤區,認為“工匠精神”只存在于理工科的人才培育過程中,文科不存在“工匠精神”之說。文科專業更多是側重于社科文化方面,培育的多是第三產業勞動者,與一線技術類的工作不沾邊,不需要培育文科學生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理工科教師的專業素養較為容易體現,文科教師的專業素養體現不明顯;理工科教師實踐教學中與學生情感交流較多,文科教師開展實踐活動較少。此外,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的機會有限,導致教師的教學理念、方法及內容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許多教師忙于科研和教學,著重于指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考證升學,忽略了學習新技術,熟悉新環境,甚至在教學中所選取的案例、作出的示范都是多年前的標準,與社會實際嚴重脫節,學生不能感同身受,教師也無法身體力行地向學生傳輸“工匠精神”。
文科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面向第三產業,與理工科相比,專業的技術性不突出,更重視學生在溝通協調、理解表達方面的能力;第三產業中多為服務性質的崗位,工作標準和規范更為抽象,對從業者的道德水平、服務意識要求更高?;谝陨显?,文科類專業在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時,更需要打磨學生的綜合“技能”。而現今的文科類專業教學中,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意識不夠,課程設置較為陳舊,課程之間較為割裂,更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述,難以將各門課程之間以及課程與品德教育密切聯系起來。比如,很多第三行業中都要依靠計算機進行工作,但是各專業都在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沒有針對專業特點有所側重,甚至還停留在多年前的操作系統和軟件,脫離了實際工作的需要。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計算機技能用不上,走上工作崗位后還要重新學習,不利于學生熟悉了解今后的工作內容。
文科類專業更多是面對“人”的職業內容,而如何服務和管理好“人”,本身就是個抽象和主觀的概念。文科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都是靠教師講述、分析案例等方式間接體會未來要面對的環境,創設模擬實踐場景較為困難。在實習階段,為理工科學生安排工廠一線的崗位,比為文科學生安排管理部門、教學場所等崗位要容易得多,文科學生相對缺乏有效的實習教育。文科學生鍛煉技能的機會少之又少,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只能靠教師課堂講述、觀看紀錄片等方式進行,培育方式極為有限。
更新文科教師的育人觀念,理解新時代下“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認識到社會、學校和學生的長遠發展都離不開“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教師長年累月地從事著教學工作,孜孜不倦地培育人才,并思考總結經驗,創新教學形式和方法,這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職業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與社會對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決不能固步自封,做學生職業道路上的“引路人”。
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需結合社會上對相關職業的要求,對接職業準入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就融入相關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教育,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了解所學專業未來將要面臨的職業環境,盡快確立職業道路的規劃。在實踐實習過程中,無論是校外還是校內,盡量能保持實習環境的真實感,以規范的職業標準要求學生,避免走過場,使學生從環境到實踐都能感受到真實的職業環境,進入職業角色。細化技能競賽的內容,根據專業、課程等組織學生競賽,在競賽中提升技能,組織行業、專業能人專家進行校園講座。
充分利用1+X證書制度,將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學科學習融通,使學生能及時、準確對接企業崗位的要求,對接新規范、新要求、新發展。根據專業相關職業的崗位及企業對職業能力、技術能力的要求,在日常教學中,就注重將職業規范、工作流程、服務標準等內容融入課程標準中,使之與職業標準對接,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形成職業思維。
針對文科類學生更偏向于感性思維的特點,注重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組織社會活動、文藝創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利用文科類專業相對開放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樹立上進的職業觀。相較于理科類學生,更加重視對文科類學生的全方位滲透式教育,以和風細雨的方式,創設更多的條件使學生加深對相關行業的了解和認同,因此要通過多種途徑向學生施加影響。除了合理的課程建設和實習實訓,要盡早幫助學生找準職業方向,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調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課程講述中可引入真實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并積極介入社會環境中進行鍛煉。例如: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可引導學生體驗開網店的流程步驟,討論不同情境下的銷售策略;學前專業可利用社會熱點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指導學生將學科學習與教師資格證相結合,并組織幼兒護理比賽、文藝競賽等。
曾經,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補充,被看作是培養高級技工的存在;如今,高職教育肩負著國家制造業和技藝發展的未來,被賦予了時代責任,有著更加廣闊和光明的前景。高職教育要抓住機遇,為國家輸送高質量的工匠型人才,扎根于各行各業,推動國家轉型發展。努力培養新時代的奮斗者,俯下身子,堅守崗位,腳踏實地,精益求精,在一個個平凡崗位做不平凡的“大國工匠”。
【相關鏈接】
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AVCGE),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學院前身為創建于1964年的安徽省合肥糧食學校,后歷經安徽經濟技術學校和安徽商貿工程技師學院等時期,于2012年3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升格為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截至2019年9月,學院共有2個校區,分別為合肥高教基地主校區和潛山北路西校區,占地340畝,總建筑面積15萬余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31萬余冊,電子圖書50萬余冊,報刊百余種;有在校生5000余人,教職工200余人;設有6個教學系部,開設32個高職??茖I。
省級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食品加工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安徽青松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安徽博強財稅服務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安徽省糧食科學研究所實踐教育基地。
截至2019年9月,學院圖書館有館藏紙質圖書23萬余冊,電子圖書50萬余冊,報刊百余種;開通了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高等教育期刊文獻總庫等電子資源。
截至2019年9月,學院與合肥工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南京財經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