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甲龍
(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社會原子化以及差異性在不斷地提升,個體也從單位人轉變成為社會人,治理單元也從之前的單位轉變成了如今的社區。基層建設也因此成為了社會治理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和最終的目標。鄉村社區是社會治理工作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治理的核心重點。城鄉社區治理對于我黨以及國家的未來發展,落實黨中央政策方針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是一項關乎所有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行為,將會對城鄉基層的社會和諧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因為“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1]而這也充分表明了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重點單元,所有黨政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都要聚焦到基層。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多次召開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會議,并且在相應的講話中也提出了很多有關推動社會治理向基層下移的相關政策和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方向,對于推動我國基層治理體系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來說,“民主”并非是一句空洞洞的口號,而應該用它來徹底的解決當前人民群眾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核心的黨政工作思想,并且要從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發展角度來進行相應的工作,以此充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理論及其相應的特點。“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2]。對于這一論斷來說,就是在描繪人民群眾形象的同時,提出個體在差異性方面的特征,明確差異性的需求,這也充分體現出了對于他人的尊重,能夠對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再一次的賦予其溫度。進入新世紀,生產力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實踐推動治理模式的轉型發展進程也在不斷加深,不過在主體性方面所強調的內容卻沒有變化。在重視和發展人民主體理念的同時,還應當對個體差異性給予非常大的尊重,“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坐標,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3]從某個層面上來說,這一論述充分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群眾為核心的執政思想和社會管理理念。只有將現代化治理及其效能充分展示出來,明確與人民美好生活之間所存在的緊密聯系,才能夠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以人民為中心發展不是某種抽象的觀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4]
2016年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學習會議強調,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氣。”[5]這種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理念也為社會治理工作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確了其工作的主題內容。并且在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提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機制,[6]這也是提升社會治理創新能力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手段,是黨和政府對社會治理方面的主要體現,也是我國在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方面的重要內容。要注重對社會治理效果的評價活動,創新評價方式,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角度著手開展相應的工作,充分驗證黨政工作的效果,要讓所有的人民群眾都能夠享受到相應的實惠,增進民生福祉。[7]“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8]這句話明確了黨為人民服務的角色定位以及價值取向。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去到了青島上流佳苑社區。他從社區市民中心聽取了有關青島市城市發展規劃以及舊城風貌保護工作的匯報,通過對村史館內部信息的分析和研究,來了解舊村老屋之前的場景和具體的狀況,以此來有效掌握社區在實施舊城改造工程后居民生活的變化狀態。在這一過程中,還表示要注重城市人民的生活質量,為城市居民創建休閑觀光、娛樂的場所,從而有效地豐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夠有效推動社會治理中心向著基層鄉村和社區下移的發展進程。也就是說,要將更多的資源、資金和服務下放到社區環境中,從而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精準和多樣化的服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9]這是基層社會治理理念的價值基礎。具體來說,應積極回應當前社會居民在生活中所面臨的一些現實性問題,從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角度來提高創新發展動力,將人民群眾的想法刻印在黨中央領導人的心里,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切實解決人民所面臨的問題,以此來詮釋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核心思想和精神。社會治理就是人民治理的行為,也是一項惠及所有人民群眾的治理模式,并且現代化的出發點以及最終的歸宿從來都沒有改變,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所有的工作都將圍繞著以人民群眾為核心來開展。
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新時代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率的關鍵點,能夠有效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機制的全面發展。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10],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上來有效擴展社會發展局面,隨后在全黨以及全國人民的要求下,進行有關社會治理方面的探索和分析研究,這樣就能夠有效實現集體智慧的全面運用。社會問題具有非常鮮明的復雜性以及多樣性的特征,這就要求各種社會主體之間能夠實現團結合作、共同參與,這也是社會治理體系中所存在的共建和共治的原則。社會治理是一項面向所有社會大眾的治理機制,其重點就在于維護所有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發揮人民群眾的公共價值。要求政府、市場以及社會等多個方面來進行公共價值的創造,并且為社會成員提供相應的服務,這就是社會治理領域中所存在的共享性原則。具體展開來說,共建,所指的就是要充分突出社會治理的基礎性結構機制,要明確社會治理制度體系的重要性,比如說改革信訪工作機制、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機制等。在共治這一方面,所注重的就是多元化的社會參與主體,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充分發揮黨中央政府縱覽全局,協調多方的政治優勢,實現對各項資源的全面整合和優化利用,而企業的市場競爭以及社會組織在群眾動員等方面的優勢,也能夠有效地推動社會多元化治理體系的全面發展,有效地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在共享這一方面,所注重的就是社會治理工作中所具有的普惠性特征,要讓共建和共治的最終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此來充分的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三共”社會治理格局,也是一項集法制化、科學化、精細化、組織化和智慧化為一體的良性生態循環機制。其中法律制度就是推動這一循環發展的保障機制,多元治理主體會遵守這一循環機制來開展相應的工作,自覺地將先進的生產力以及科學技術運用到公共事務活動中,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是孤立的,也并非是無序的,而是會追求共同的價值目標從而結合在一起,自愿實現資源的優化分配,以此來實現社會治理的有序性、專業性和組織性。最后的治理結果也并不是要完全按照資源投入的多少來進行分配,而是從公正公平的角度上來為社會大眾提供相應的福利。
因此,積極推動社會治理重心的下移,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局面,能夠有效推動自治、法治和德治的融合發展進程。這有利于聚集力量、凝聚人心、創建良好的社會治理局面,同時也有利于充分激發出基層社會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要堅持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先導,不斷優化基層治理體系,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生動局面。應該充分提升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創新發展進程,注重重心下移的工作,要充分體現出基層社會組織的協調發展作用,另外還需要積極推動社會治理重心的下移發展,通過向基層社區傾斜來有效提升社會基本組織的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也應該提高社會群眾的參與積極性,使其能夠真正參與到政府和社會組織的社會治理活動中,實現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和溝通。基層黨組織的工作一定要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要真正地體現出當前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狀況。基層具有非常強大的動力和生命力,但是也要承認群眾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著基層的治理狀態和治理能力,所以說應該充分激發出基層群眾的內生動力。深入探索基層人民群眾在社會自治方面的發展途徑,在這一過程中還應該豐富基層社會組織的治理內容以及相應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培養基層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引導他們努力遵守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有利于我國基層行政工作的順利展開。除此之外,還應該積極的體現出德治在基層社會治理活動中的引導者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出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優勢,從榜樣示范、家風家訓等方面來為推進基層治理工作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
在當前的社會治理體系中,不單單要注重現實中的治理工作,還應該注重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治理。當今社會信息化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11]當前中國正處于信息化快速發展階段,伴隨著人工智能以及5G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大數據信息中心和云計算等產業的蓬勃發展,社會治理工作也將會從傳統的經驗型治理模式,向著智能化治理方過渡轉移。我國互聯網網民群體數量龐大,他們能夠借助微博、微信等相應的媒體傳播手段來進行信息的共享和生產。網絡空間也逐漸地成為了社會公眾參與到政治活動,表達自己訴求的主要渠道。所以說,新時代的中國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應該借助5G網絡的優勢和人工智能技術等來實現信息的高效傳播,在這一基礎上來徹底的打破部門和團體之間所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有效實現對社會治理策略等方面的匯總和全面分析。從實時監測的角度上來進行量化分析和研究,注重對社會治理效果的評估和分析,從動態層面上來進行全面的監管,以此來有效掌握更加真實有效的信息。也能夠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立體化、網絡化的社會治理格局,通過精準性、高效性和預測性的原則來有效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效率。
“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12]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不僅需要發揮出網絡信息系統在民意反饋方面的作用,還應該從社會輿論導向的角度上來進行相應平臺的建設,從而塑造社會治理的共同機制,積極推動線上和線下的融合發展進程,完善多元治理格局,發揮出協商治理的作用。要不斷凝聚網絡的力量,從而提升和創新網絡社會的有效性。“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通過互聯網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13]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使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程度得到提升,普及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基層治理工作如果不能夠更好地實現對信息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那么將會出現和時代發展脫節的問題,同時也與廣大人民群眾脫離。部分地區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將互聯網+的模式運用到基層社會治理之中,在微信群、智慧社區APP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說,有的省(區、市)搭配專職網格化管理隊伍,借助微信群、QQ群等相應的手段來推行城鄉網格化管理機制,這樣能夠在第一時間收集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解決人民群眾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有效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的信息化水平,這一經驗值得在更多地區推廣和普及。
基層治理工作事關黨的執政基礎,對于社會穩定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針對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的問題,各地區基層治理都應該注重實踐探索研究,進行改革創新和相應的管理活動,要積極研究基層治理工作機制的創新發展進程。要將社會治理重心落實到城鄉社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農民群眾家門口的事情,應從科學的認知層面上來進行問題的控制。要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做好最后一公里的管理工作,從行之有效的機制上來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善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來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發展,以此來為新時代加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有效擴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