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行 郭梅伶 鄧爭艷
(武漢商學院)
21世紀是一個蓬勃發展的世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心理學知識體系不斷完善,人們不僅更加重視身體健康,而且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也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期。而作為新生代的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更是受到廣泛關注。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玩心較大的大學生們離開自己無比熟悉的家鄉前往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學習,社交經驗匱乏的同時也面臨著當前學業和未來工作的壓力。在這一情況下來自家庭的支持就顯得十分重要,同時大學生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也使得他們對未來道路的選擇和自身心理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針對大學生所處家庭的教育理念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啟示的研究可有效改善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一個完整的家庭是孩子們良好生存的必要條件,是健康成長的基礎,家庭的優劣直接影響孩子從小到大的身心健康。家庭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很多方面的,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會給大學生更好的物質條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這類大學生會較少羨慕旁人,不會由此產生自卑的心理。但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則給不了大學生足夠優質的生活,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他們的發展,在充斥著各種有著優越生活的學生的大學中,由于大學生在社會的適應性較差,他們容易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據了解,經濟拮據是經濟困難的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經濟開銷與經濟收入形成的巨大反差讓他們為學費和生活費以及平常的休閑玩樂等問題焦頭爛額。有的學生不得不通過兼職和打工等方式來彌補家用,這樣的行為往往會讓學習和工作產生沖突,由此產生較大的心理負擔。另外,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這類學生在學習文具和學習資料方面往往比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更加欠缺。要想超過那些擁有更多學習資源的學生,他們必須付諸成倍的努力。而當下嚴峻的就業壓力讓他們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而經濟困難家庭的學生在高校求學過程中,那種不甘人后的思想主導著大家的思潮。這種思潮催動著他們學習刻苦,但另一方面也使他們產生拜金主義等消極思想,讓他們的價值觀產生偏移。況且,由于在大學校園中經濟困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當這少數困難學生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表現的節儉等良好習慣時,會被其他人當作其摳門的借口,甚至因此對他進行排斥,使得這些學生需要在人際交往方面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有的學生會進而一蹶不振,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并開始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抱有惡意,但有的學生可以很好地調節負面情緒,并將之轉化為好好學習的動力,進而取得更好的發展。也就是說,家庭的經濟條件雖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但并不會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程度和素質的高低。
學術界和理論界在探究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時,特別強調了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家庭結構是家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人口結構為主體。其中,家庭結構的科學性和穩定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而家庭是一個系統,它由家庭成員構成,在家庭系統中,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特定的角色和功能,他們互相信任,彼此依賴,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變化都會影響家庭。一個結構完整的家庭較之結構殘缺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大學生。
根據家庭的代際層次和親屬關系劃分,我國的家庭結構大致分為以下三種: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聯合家庭和單親家庭。主干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組成,是我國家庭結構類型的主流,其特點是人口少,輩分少。在這種家庭結構中,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這種家庭關系簡單,成員關系密切,內聚力較強,容易形成教育合力。而在我國現代核心家庭結構中,父母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較高,更容易接受先進的和較為開明的教養方式,并且可以為孩子創造更為有利的教育環境。在這類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往往擁有較好的經濟條件,并且自尊自愛。但同時這類家庭也存在隱患,如果父母忙于事業而無暇顧及孩子,或者用經濟補償作為對孩子情感上的彌補,對孩子有求必應,也會造成在這類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自私,任性而放肆。另一種家庭結構是主干家庭,它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組成,特點是結構復雜,人口較多。由于代際和代際之間存在溝通的阻礙和理念的差異,在長期的相處之中這類家庭往往會產生許多矛盾。在教育理念上,由于祖父母大多堅守曾經的教育理念,或對孫子孫女過于溺愛,父母迫于長輩壓力而無法對孩子盡心管教。或者由于婆媳矛盾等家庭矛盾,父母之間經常發生爭執,而沒有心力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但是這類家庭也有其優勢,因為祖父母在家的緣故所以孩子自小并不存在無人看管的情況,父母也不會有用物質條件來彌補孩子情感上缺失的動機。聯合家庭是由祖父母和弟兄姐妹婚后的小家庭組成的大家庭,特點是結構十分復雜,人口多。在這種家庭中往往會出現在對兒童的過分溺愛,在教育方式上長輩往往會和孩子的父母產生沖突,在孩子犯錯誤時爺爺奶奶往往會維護孩子,使得孩子的父母因為在爺爺奶奶面前感到為難,也讓孩子出現手足無措,投機取巧或兩面討好的現象。在這類家庭中,家暴現象和父母的情感問題遠遠少于其他的家庭類型,同時多個家庭組合在一起也讓同齡孩子可以聚集在一起,孩子們相互學習和玩樂,這類孩子進入大學后可能會沉默寡言,獨來獨往。因為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大家族而進入一個很大的陌生環境,進而無所適從。最后一種家庭類型是單親家庭,這類家庭由父母的其中一方和未成年子女組成,結構單一,人口少。單親家庭的子女往往會渴求來自另外一方的關愛,但是同時獨立生活能力強。
家庭氛圍是指家庭中長期積累的精神狀態和情意傾向,是一種潛移化熏陶感化的潛在教育因素。它在于人們相互的言談行為和要求之中,雖然不能確定,但確實能使人感受到它的價值和作用。在傳統型的家庭中,父母為人嚴肅,行為端正,對子女要求嚴厲,不輕易表揚子女,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往往對父母敬而遠之,并不愿意將煩惱與父母傾訴。一旦遇見一次突然的失敗就有可能讓他喪失對自己的所有信心,家長的嚴苛要求讓他無法承受失敗,進而產生心理問題。而如果遭遇的總是失敗,在家長給予的壓力下會產生反叛情緒,但又不敢爆發。一旦積累的反叛情緒過多,就會突然爆發,這樣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而在沖突型家庭里父母雙方經常吵架,甚至存在家庭暴力.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大學生不但缺乏家庭關愛,還會比其他大學生擁有更強的自我防衛意識。遇見麻煩時會傾向于用暴力解決問題,也會存在因為在原生家庭中需要時刻提防戰爭爆發,而變得謹小慎微,膽小怯懦。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相處和諧,互相尊重。父母和子女亦父亦友。子女樂于將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同父母交流,將煩心事與父母訴說,這樣父母就可以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成長的軌跡和心理健康狀態,在出現問題的苗頭時,父母就會和子女攜手解決,并且積極引導子女健康發展。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往往都是具有個性的人,有獨自思考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有自己明確的規劃,生活積極向上,不會存在心理問題。還有一種家庭氛圍類型是包辦型,父母將孩子的一切都辦理妥當,讓孩子除了學習之外任何事情都不用理會,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學習能力比較好,但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無法離開父母進行獨立的生活。在獨立又自由的大學校園里,這類大學生往往生活無法自理,會遇見許多生活上的難題,由此產生自小從未遇見的挫敗感,有些人可能會無法接受現狀,產生心理問題。最后一類家庭氛圍是放任型,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而無暇對孩子進行管教,或者對孩子沒有特定的要求,覺得孩子無論做什么都可以。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大學生會缺乏對規則的服從感,在違反規則后受到懲罰后,會產生逆反心理,進而造成不良后果。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教養理念,教養行為和對孩子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這種組合方式是相對穩定的,不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它反映了親自教育的實質。
在心理學中,把父母教養方式歸納為兩個維度:接受—拒絕維度和控制—容許維度。根據這兩個維度的不同組合,可以形成自重教養方式:權威型、專斷型、溺愛型、忽視型。
在多數情況下,在權威型教養方式下成成長的大學生更加優秀,心理也更加健康,不易產生心理問題。權威型教養方式讓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擁有權威,而這種權威并不是出于害怕和恐懼,而是出于尊敬。這種權威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因為父母在孩子遇見困難和阻礙時父母恰到好處地伸出了援助的手。這種教育方式教育出的大學生喜歡與人交往并且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自尊而不自負,因為在遇見困難和挫折時有父母幫助解決,也不會出現心理健康疾病。專斷型父母則要求孩子無論何時何地都無條件地順從自己,提出很高的行為標準,稍有不對就會對孩子施以很嚴厲的懲罰,孩子會因此抑制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而強迫自己順從父母的意志。這種教育方式教育出來的大學生往往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經常感到焦慮和不快樂,遇見機會也不會積極爭取,與父母也會漸行漸遠,在長期的抑制自我的狀態下,容易產生心理疾病。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充滿了愛與期望,以至于不論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會盡自己所能去滿足,孩子做了錯事更是舍不得打罵。對于孩子犯錯的行為采取不理或默認的態度。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往往很差,對父母依賴性極強,并且缺乏自信心,毅力和責任感,并且對學校的規章制度視若無物,在因違反規則而被懲罰后極大可能產生逆反心理。忽視型父母則是因為工作繁忙或是由于教育理念而對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這類孩子因為長期處在自由生長狀態,沒有任何束縛,生活中也極少遇見來自父母或者外界的阻礙,因此沒有分辨好與壞的能力。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沒有判斷對錯的能力,往往率性而為,并且對來自社會或者學校的規章制度的束縛懷有惡意。這類大學生進入校園后便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需要讓他們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以及這樣做對每一個人的意義。
父母作為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最為明顯的。而且在大學期間,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父母帶給孩子的觀念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狀況最為顯著的兩個因素。首先是期望,孩子進入大學之前可能從小就是班級中的優等生,因此父母從小便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但是進入大學后孩子整體水平都一樣了,這樣大學生可能就會出現不如以前的學習表現,這就和父母之間的高期望產生了落差,從而導致學生壓力過大,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其次是觀念,父母和孩子的時代不一樣了,受到的理念熏陶也不同,存在代溝,因此不少父母往往將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就導致和孩子自身的觀念相沖突,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壓力,比如在戀愛、學習找工作等問題上,都是容易出現矛盾的環節。
心理素質對人的發展起很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是培養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遭遇挫折后出現心理問題的避風港。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應該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長應該多了解孩子,通過專業的教育測評機構對孩子進行全方面科學的測評,閱讀詳細的測評報告,以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特點和學習問題,并且注重提升自身的教育方式的水平,參加由教育專家專門為家長設計的家長培訓課程,并注重將家庭的教育力量整合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將家里對孩子教育有影響但自己覺得孩子教育有問題的親戚與自己一起交流,探討在教育孩子中應該如何去做才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并在家里將教育的角色定位明確,確定誰為主誰為輔,父母之間相互遵守約定,互相寬容。
家長也要學會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來自家庭的壓力,家庭因素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健康影響不可忽視,所以家長就需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來自家庭的各種壓力形成心理健康,要正確認識家庭的經濟條件,正確認識父母對于孩子的期待。
對于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和睦相處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氛圍是子女成長的催化劑。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經常發生矛盾,爭吵,打罵甚至婚姻失敗,子女在家庭中就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由于長期處于擔驚受怕之中,容易產生許多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