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泉 武益飛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民政局 江蘇省句容市民政局
殯葬是民生大事實事,與每個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公益性公墓土地緊缺問題日益突出,節地生態葬正逐漸成為安放逝者的新選擇。2021年,鎮江市結合江蘇省林長制試點契機,以低效林改造為切入點,嵌入殯葬設施,在全省率先試點林地生態葬復合利用,推動殯葬領域改革創新、移風易俗,走出了一條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態安葬新路徑。
一是高位推進“一盤棋”。鎮江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殯葬改革領導小組,制定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責任分工,不斷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領導小組以“高位推動,強化戰略引領”“高效聯動,健全運行機制”“高頻行動,廣泛宣傳部署”為方向,努力探索殯葬改革新模式。在殯葬改革領導小組的指導和推動下,鎮江市句容市結合林地資源豐富的特點,將位于白兔鎮古隍村一片18畝的省級公益林作為林地生態葬復合利用的試點進行先行探索。在實施過程中,按照職責分工進行細化分解,督促各個環節嚴格按照相關政策和審批條件實施,在保證改造后的林地既適宜復合利用又保持林地功能的基礎上,營造出一片“墓隱于林、是墓卻不見墓、見墓卻不懼墓”的渾然景觀。民政部社會事務司王金華司長點評“這是一種全新的安葬方式,既解決了長期困擾民政部門的土地問題,又解決了‘逝有所安’的問題。”
二是科學推行“一張圖”。作為試點,既不能盲目推動,又不能“行而無新”。為此,鎮江市經過多方考察研究后進行規劃設計,并組織民政、林業、國土等方面專家,對該試點的合法性、可行性、設計方案、風險因素等進行評審,根據評審建議,優化項目方案。同時,結合林地生態葬的用地性質和林地性質,考慮殯葬設施布局規劃、各區域安葬需求,試點優先選址交通便利、覆蓋范圍廣、便于森林防火,并避開風景名勝區和生態紅線區域。在穴位設置上,排序依地形布局,標準化設置主要人行通道,合理銜接墓區坡度。在生態林保護方面,經過林地清理、疏伐撫育、局部擇伐、補植、修枝“五步療法”,使林分內的目的樹種或目標樹株數不低于每公頃600 株(每畝不低于40株),郁閉度不低于0.7。句容市的林地生態葬試點有效破解了殯葬設施建設土地制約瓶頸,改善人文環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三是應用推廣“一條心”。隨著句容林地生態葬試點完成,下一步就是有效推廣。鎮江市把林地生態葬納入“強富美高”建設大局,納入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決策部署。圍繞“惠民綠色文明”這一總體要求,深入推進城市公益林地生態葬,填補城市公益性公墓空白,滿足群眾多元化殯葬需求。由民政部門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出林地生態公墓相關管理規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堅持“喪屬至上、服務第一”的宗旨,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管理,實行“四化標準”,即服務程序標準化、服務項目系列化、服務標準規范化、服務收費公開化。加強宣傳引導,有效推廣林地生態葬試點模式。一方面通過開辟專欄、專刊,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公交車站牌、手機短信等媒體、媒介以及出動宣傳車深入鄉村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林地生態葬改革工作。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紅白理事會”等群團組織作用,將林地生態葬工作融入到村規民約、村民自治之中,形成全社會理解支持、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引導群眾轉變殯葬觀念、轉變行為習慣,逐步樹立節儉禮葬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