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生 龔貝貝
(中共濱海縣委黨校)
根據社科院出版的《中國康養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康養是健康、養生和養老的統稱。康養產業的核心功能為“盡量提高生命的長度、豐度和自由度”。[1]康養是以養生養老為手段、以健康為目的,對人的孕嬰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養護。康養不僅僅是一項產業,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對生命長度、豐度和自由度的全方位延伸,是結合外界條件提高個人的身心神并使之不斷地趨向最佳的行為活動。所謂生態康養就是要深度發掘生態紅利,以生態文明為基底,大力推動康養產業發展,將生態與康養發展相互融合,最大限度發揮生態+康養的疊加優勢,進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
據2021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60周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2.6億,占總人口的18.9%,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數比例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一種以上慢性病,慢性病已成為居民主要死亡方式和治病負擔,亞健康群體龐大。2020年末,濱海縣總人口121萬,60周歲以上人口25.7萬,占總人口的21.24%,[2]占比五分之一的老齡人口是無法回避和無法忽視的社會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伴隨著“長壽化”“少子化”“疾病年輕化”,以及健康、養生等理論越來越深入人心,生態康養將成為提升人民健康指數和幸福指數的關鍵產業,承接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層次的需求。[3]加快生態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順應人民期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具體舉措,能讓更多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不斷增強幸福感、獲得感,體現的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鹽城市堅持踐行和拓展“兩山”發展理論,手握“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世界級金字招牌,把“生態立市”作為發展第一戰略。2021年6月18日,鹽城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推進康養產業全市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并配套發布康養產業重點項目投資計劃,這也意味著,鹽城市正以頂層設計的方式,推動康養產業發展。鹽城市正積極構建“全域化布局、全齡化服務、全產業鏈發展”的康養新格局,著力打造長三角生態康養基地,[4]并對濱海縣提出發揮農業和鄉村旅游優勢,側重打造特色田園鄉村旅游康養度假區發展等要求。發展生態康養產業是鹽城市政府對包括濱海縣在內的全市所轄的縣市區的專門要求,濱海縣的生態康養產業也是鹽城全市域生態康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康養是一種新興的復合型產業,覆蓋全生命周期,所面對的消費群體不僅僅是老年人群體和亞健康群體,還包括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等群體,市場需求極大,涉及領域極廣,產業鏈極長。生態康養產業對于縣域融入國內大循環,釋放內在消費潛力,帶動養老、醫療、旅游、文化等領域就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實現鄉村振興銜接,保障惠民增收,成為撬動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有著重要作用。發展生態康養產業,打造生態康養目的地,有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鄉統籌,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對于濱海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路徑意義。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縣城作為城鎮體系中的基礎組成部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縣城建設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是求賢若渴的。近年來,各地上演激烈的“搶人大戰”,留住人才的方法層出不窮,“黃海明珠人才”濱海計劃的實施以及黃海新區的建設,將會有萬千名校學子、高層次人才、科研工作者匯聚濱海、施展才華,例如:2021年,鹽城名校優生簽約濱海的1329名學生,其中非江蘇籍1092人,占比82.2%,省內非鹽城籍119人,占比9%,鹽城籍118人,僅占比8.8%。濱海縣2021年招引名校優生89名,這些人才身在濱海城鄉、家在異地他鄉,親情友情缺位,感情無處寄托,生態康養通過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使他們精神上得到放松,身、心、神得到慰藉,從而增強對濱海的體驗感、幸福感、歸屬感,彰顯人文關懷,體現濱海溫度。
1.區位優勢
市場廣闊。作為淮河入海門戶,淮河生態經濟帶上游及廣闊的中西部為濱海縣生態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經濟條件較好。濱海港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的結合部,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可建造10萬噸至30萬噸級貨輪碼頭,是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經濟走廊,交通便利。沿海高鐵、國道G15、省道S327穿境而過,濱淮高鐵(連接濱海港口和淮安)正在新建之中,鎮村公交全覆蓋,中山河、蘇北灌溉總渠、通榆河等密布的水網為水路交通提供了便捷;醫療資源較豐富,濱海全縣擁有421個衛生機構,其中有22家醫院,濱海縣老年病醫院(縣二院增掛)、濱海縣福壽康養老院投入運營,這為濱海縣吸引康養消費群體提供了絕佳的區位優勢。
2.自然生態優勢
濱海縣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穿境而過的淮河入海水道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線,淮河入海水道向南是亞熱帶向北是暖溫帶。縣域兼具海洋、濕地、森林三大生態系統,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級園林縣城等國家級城市名片,為濱海縣康養產業發展提供天然的康養條件。
3.歷史人文優勢
濱海縣擁有37處革命遺存、20個以烈士姓名命名鎮村,“正紅故里、宋堤豐碑、紅色堡壘”是紅色文化內核;是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濱海縣梨花語景區、濱海海上風電場入選江蘇省“喜迎二十大見證新江蘇”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4.機遇優勢
濱海縣處于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高質量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疊加期,縣域內黃海新區是鹽城市向海發展的主陣地,而濱海縣則是新區的主陣地、主力軍之一,一系列政策機遇,為濱海縣生態康養產業營造優良的發展優勢。
濱海縣康養產業發展面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康養產業起步較晚,相關的基礎設施、產業鏈、產業人才等方面尚待完善。例如:雖然月亮灣旅游度假區入選鹽城康養產業發展示范基地,但目前仍處于規劃建設階段,還未正式投入使用;存在軌道上的“最后一公里”,濱海港站只有南北向直達高鐵,沒有東西向高鐵,作為淮河入海門戶,淮河生態經濟帶最東端,濱海港站與上游淮安站存在著軌道上的“最后一公里”;缺少叫得響的旅游品牌,位于鹽城北部的濱海縣、響水縣都缺乏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而位于鹽城南部的大豐區、東臺市則相對較多,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必然選擇“南下”而非“北上”;優質服務業供給不足,康養產業是多產業融合交叉的產業,對于優質服務業有著較強的依賴,在美團、大眾點評等第三方平臺上直觀看出,濱海縣生活性服務業、醫學美容、健身運動行業等中高端供給少、規模小、評分普遍較低,口碑亟待提高。
鹽城舉全市之力重點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和黃海新區“一南一北”兩大戰略空間,月亮灣正是其中黃海新區的重要節點。濱海縣生態康養產業發展,應以鹽城北部加速隆起和鹽城市打造上海全域康養基地為契機,加強生態康養產業整體布局與政策走向,以及我縣在鹽城生態康養產業鏈、在長三角生態康養產業圈中的功能定位與發展戰略研究,分析預測沿海高質量發展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中其他地市康養產業發展態勢,編制濱海對接鹽城的整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并對規劃實施跟蹤研究、及時調整,全力融入市內、省內全域一體化,積極接軌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推動數字賦能生態康養產業發展,激發康養產業活力,建設“數字濱海”“智慧生態康養”。
在康養20強市中,福建省三明市依托森林資源稟賦,積極發展全域森林康養,打造出“中國綠都·最氧三明”品牌;四川攀枝花抓住自己年平均日照時數2300-2700小時的獨特陽光優勢,成功塑造“陽光花城·康養勝地”的形象。在鹽城市內其他區縣中,東臺市憑借獨厚的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打造長三角(東臺)康養小鎮;建湖利用九龍口省級旅游度假區生態康養優勢,聚力構建“蘇適養老”品牌。因此,濱海要實現生態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立足優勢資源,凝練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一批先行示范基地,如月亮灣旅游度假區、八灘民俗酒香小鎮、梨花語旅游康養度假區生態康養基地,以點帶線、以線促面,打響濱海縣生態康養品牌知名度。
康養產業本質仍是服務產業,直接面向人民群眾提供服務,唯有牢牢掌握住市場,才能長久地將產業進行下去。而從年齡層來說,有康養需求的并不僅僅是老年人,不同年齡段階層都對健康意識展現了廣泛關注,且存在著差異化的健康需求,但對于生命的珍視、對健康的追求始終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社會風尚。[5]例如,“60后”及以前的群體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慢性病發病率高,他們對于適老化、療愈式康養有著強烈訴求;“70后”“80后”,迫于工作和家庭雙重壓力,更為關注身體健康、美容保養;年輕的“90后”“00后”則崇尚心理健康等;那么面對不同消費群體對于生態康養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需求,就需要注重康養產品多層次、優質化、生態化開發和產品間有效銜接。
結合當前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等戰略,濱海縣生態康養需要確立全域康養的發展理念,利用比較優勢、差異化競爭優勢,推動“生態康養+”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濱海縣全域全年齡生態康養產業。
生態康養+農業:以農業為基礎,“接二連三”,按照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促進的模式進行發展,進一步推進鄉村環境整治,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發展農業大景觀、白首烏產業園觀光體驗基地、沿海防護林森林氧吧等項目,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鏈。
生態康養+研學:統籌紅色文化、黃河故道文化,海洋文化、鹽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與研學教育結合起來,整合宋公堤遺址等紅色文化資源、黃河故道文化資源和河海聯動生態文化資源等,讓物質文化化,文化物質化。
生態康養+運動:體育運動與健康具有天然契合性,發展體育事業對于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6]伴隨著2022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冰雪運動成為新風尚,加快冰雪大世界、海洋牧場等項目盡快建成運營,發展海洋水上運動,承辦層次較高的體育賽事,如自行車公路賽、馬拉松大賽等,培育生態康養運動目的地。
生態康養+旅游:明確旅游是生態康養的載體產業,挖掘旅游資源,促進生態康養與旅游深度融合,不斷拓展相關領域和市場,發揮農業和鄉村旅游優勢,依托美麗鄉村、生態景點打造精品旅游路線,推動休閑觀光與度假旅居、候鳥式旅游相結合。
統籌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打通與淮安站軌道上的“最后一公里”,為生態康養產業發展提供基礎設施支持、智慧支撐;完善生態康養高素質人才培養和職業發展保障激勵機制,開展校企、政企共建共育實踐,擴大專業人才供給,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價值鏈高端延伸和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化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強化優質服務供給保障,核心功能區服務品質提檔升級,在有效服務、高效服務、個性服務上做文章。例如,月亮灣度假區定位為中高端,那么就需要注意服務水準、消費體驗等,最大限度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讓康養人群在濱海慢下來,留下來,消費起來。
“健康中國”等一系列戰略的提出以及龐大的市場潛力,使得“康養”逐漸成為社會的一個熱點,但由于自身的交叉性、復雜性以及多業態混合型,生態康養產業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再加上疫情沖擊,能否探索一條適合濱海縣的正確道路,對于推動濱海生態康養產業長遠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