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大連金普新區綜合事務服務中心)
所謂工藝美術是指既有實用功能又具審美藝術特點的一類特殊制造工藝技術。我國最早的工藝美術可追溯至打制石器的原始人時期。隨著歷史發展與時代的變遷,傳統工藝美術不僅擴展到從金屬器、石器到織造物、漆器等在內的眾多領域,也讓傳統工藝美術的裝飾性、藝術性不斷沖上巔峰,更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系中極致絢爛的組成部分。無論從形式、內容還是思想、理論的角度講,傳統工藝美術都是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也不容忽視的貢獻者。這些作品與成果的積累也為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奠定了十分扎實的基礎,提供了極其豐富、綿延不絕的經驗與借鑒,從而使現代工藝美術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成為必然趨勢與客觀需求。
作為全世界唯一不曾中斷的古老文明,中華傳統文化早已隨著時間積淀匯聚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明寶庫與文化海洋。從開始承辦國際性會議、比賽開始,國內文化藝術界早已意識到傳統文化元素在藝術設計領域的重要價值。比如奧運會會徽的設計。早在承辦夏季奧運會伊始,北京就已定下了奧運會藝術設計走傳統+創新的基本路線。北京夏季奧運會會徽的“京”字與冬季奧運會的會徽“冬”字既是一脈相承,也是對古老和悠久漢字傳統文化的現代演繹。
又如,在對外交往日益密切的過程中,眾多外交禮品的設計靈感往往也都是來源于傳統工藝美術制作技藝或理念。諸如青銅鑄造、金屬鏨刻、絲綢刺繡等大量應用于對外工藝美術作品設計。這些既有古老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又具現代工藝美術設計特色的創新作品已經成為對外交往的亮點之一。
可見,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最突出的價值之一就是激發現代設計者的創新創造靈感。而基于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往往能夠在無形中滲透更多歷史文化的厚重感與豐富性。這有助于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增加更多人文思想與精神的深刻內涵與藝術底蘊。例如傳統工藝美術作品中常常體現中華古老文明的“五行”觀念,進而拓展和衍生為“五色”“五位”觀等。這些極其古老的文化思想、設計理念不僅影響著設計作品的外貌、形態,也常常會由于復雜深刻的人文精神而增加更多文化價值。這是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極其重要的有利因素之一。
不僅如此,隨著全球化發展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同質化的設計正在模糊不同文化之間的邊界,造成現代工藝美術設計的趨同和近似。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藝術設計的創新水平,使藝術設計創新發展速度逐漸緩慢,這也是對現代工藝美術設計極其不利的磨蝕和阻礙。而充分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恰恰是最為有力和有效的對抗手段之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差異性決定了基于這一體系的創作靈感往往可以超越同質化的局限。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常常能夠突破既有思維模式的固定套路,這有助于設計者轉換創作視角,跳出習以為常的模式,以打破常規的創新與創造取得卓爾不群的設計效果。
隨著時代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現代生產生活方式開始與傳統文化體系產生剝離。尤其是眾多新生代年輕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不斷降低,學習和掌握傳統文化知識、技藝的意愿也有所下降。這種后繼乏力的現象造成許多傳統文化得不到系統性的傳承,更難以實現代際間的有序弘揚。
因此,在現代工藝美術設計中充分運用傳統文化元素也是對眾多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避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遭遇斷代危機的重要舉措。這不僅是藝術設計領域中負責任從業者應盡的職責,也是工藝美術設計隊伍不容推卸的歷史使命。同時,在現代工藝美術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也是實現悠久傳統文化時代化傳承、現代化轉化的重要渠道,還是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提高的必然路徑。
盡管已經意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也在不斷嘗試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轉化和運用,但個別設計者仍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陷與不足。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盲目抄襲的情況。這也是現代工藝美術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較為常見的問題之一。
照抄照搬他人成功的設計作品不僅是懈怠和偷懶的表現,本質上仍然說明該設計者未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元素的文化內涵。正是由于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似是而非,這些抄襲者才會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缺乏定力與自信,才會不得不嘗試投機取巧以避免出現更大的錯誤或漏洞。從這一點看,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實在需要深入和全面的學習,需要從歷史、社會、人文等多方位、多角度透徹理解傳統文化元素的背景、淵源。只有切實掌握傳統文化元素深刻、厚重的歷史人文特性,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才能避免張冠李戴或邯鄲學步的困境。
除了盲目抄襲的問題,一些現代工藝美術設計中也存在簡單堆砌的不良傾向。這些設計者的思想觀念中存在大而全的極化意識,也就是過于追求極致,自以為多多益善才是對傳統文化元素最好的利用。殊不知,凡事過猶不及,真理和謬誤不過是一步之遙。簡單堆砌的設計不僅不是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的正確打開方式,相反,過度堆砌和疊加常常會導致適得其反,產生混亂、雜沓的不良效果。這其實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誤讀與曲解。
事實上,中國古人對于藝術創作與設計早有智慧結論,那就是寧缺毋濫。中國古代繪畫與雕塑等藝術作品中常見的“留白”就是最佳證明。所謂“留白”,就是拒絕過多的裝飾,反對貪大求全,寧愿保留一片空白,營造一方清靜。這不僅是古人在藝術創作、設計中智慧和高明的理念、思想,也體現了從古至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追求“大道至簡”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理想。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不僅需要著眼于外在的形式,也需要更加注重對這些思想、精神、理念的學習和掌握。
時值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為讓各國運動員充分領略中國農歷春節的熱鬧和喜慶,奧運村隨處可見形式各異的燈籠、剪紙、面塑等傳統工藝美術作品。這些工藝美術品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色彩,也就是紅色為主;其二是如影隨形的“福”字元素。
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紅色歷來寄托著中國人最美好的期望,代表著蒸蒸日上、紅紅火火的生活、日子、精神面貌。而“福”字則是祝愿、祈愿。其中的“礻”字偏旁直接體現、指示著精神、思想。簡而言之,無論是傳統色彩還是最高出鏡率的文字,傳統文化元素在表相之下都是一種思想意識的寄托和希望,是客觀事物之上的主觀思想的承載。
因此,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也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在形式之上的思想性、人文性,基于更加深刻、厚重、深沉的人文思想指導設計與創作。而這一點在本屆冬奧會會徽設計中其實已可見一斑。北京冬奧會會徽設計延續了夏季奧運會會徽的文字符號特色,選擇漢字“冬”進行夸張和變形。一方面,利用行草體書寫漢字“冬”,將“冬”字上半部分模擬為花滑運動員的舞蹈動作,而“冬”字下半部分則如同雙板滑雪運動員在飛馳。于是,一個漢字實現了冰上與雪上運動神韻的合二為一。另一方面,將奧運五環的五色融入漢字“冬”的筆畫,不僅讓文字色彩更加絢麗,而且因為多色而更加富于動感和韻律。
不過,無論是將文字變形為運動姿態還是融入五環色彩,北京冬奧會會徽設計在根本上依然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和”元素。包括運動項目的集合、色彩的融合,“和”與“合”展示的正是傳統文化推崇的包容性,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精神境界與博大胸懷。
從這一角度講,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之根。只有切實立足于傳統文化元素在形式之上的思想性、人文性,現代工藝美術設計才能充分展現其精神內涵的深刻與深入。這也是大幅提升設計作品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時期的工藝美術作品都是其所處時代社會文化的集中展示,體現著那個時期社會生產生活的基本方向、形式、內容。因此,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與社會痕跡。這種時代性既是悠久傳統文化區別于其他藝術種類的標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定時期、時代的局限或缺陷。
例如,進入封建社會中后期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中不乏裝飾有余實用不足的設計,或具有十分突出的階層性、階級性傾向等。這是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應當重點分析的特色元素。也就是說,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還需要突出時代特點,探索個性道路,應當全面系統地分析傳統文化元素中適合、符合現代客觀要求的形式、內容而采納、使用。
以時下仍屬“頂流”的冬奧吉祥物“冰墩墩”為例。為讓深受喜愛的大熊貓形象增添更多冬奧特色,也為了讓冬奧吉祥物區別于普通的毛絨玩具,設計團隊為毛絨內膽增添了一個硅膠外殼。一方面,不同于相對廉價的塑料,硅膠材質更具科技感、高檔感,突出了冬奧吉祥物的不拘一格、卓爾不群。另一方面,這類硅膠材料十分接近嬰兒奶嘴的材質,無論視覺或觸覺都更加圓潤、親膚,進一步提升了冬奧吉祥物的設計感與專業性。不僅如此,冰墩墩面部開口部位采用的多彩舷窗設計則參考了“冰絲帶”的色彩方案,這使冬奧吉祥物與高科技的冰雪運動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聯性。多個層面的綜合考慮使冰墩墩隨著冬奧會的開幕迅速獲得全球矚目,成為最成功的奧運吉祥物設計方案之一。
由此可見,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仍需密切聯系現實,要著眼于時代賦予工藝美術設計的歷史使命,要順應社會發展客觀趨勢對于工藝美術設計提出的新要求、新方向。比如現代人深受快節奏生產生活方式的壓力所迫,對于簡潔明快的設計方案更加情有獨鐘。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就應當摒棄過于繁復、重疊或擁擠的形式,選擇更加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簡潔內容,或將傳統形式進行現代化改良,或基于傳統設計思路進行時代性的再創造。總之,現代工藝美術設計的核心仍是現代性,只有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始終保持現代性的根本不動搖,工藝美術設計才能符合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際要求而不背離或偏移。這也是新時期工藝美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具有實用性、實效性的前提之一。
在傳統工藝美術設計發展變化進程中,從最早的石頭切削到陶土泥塑,再到中后期越來越多貴重金屬的使用,傳統工藝美術發展基本延續著對自然資源的采掘與使用路徑。尤其是在金屬原材料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以后,傳統工藝美術設計占用與消耗自然資源的數量、頻率更呈現不斷加速的狀態。顯然,在愈發強調節約資源與可再生產業模式的當下,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凸顯創新創造特色同樣應當成為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關注的重點。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過程中,綠色與低碳不僅是當下探索設計創新的潮流方向,也是未來設計行業整體水平提升的重中之重。
就工藝美術設計而言,兼顧綠色與低碳的思路,運用傳統文化元素至少需要關注兩個基本方向。其一是本土化。其二是新技術。所謂本土化就是在選擇材料、形式、內容等方面更加注重本地性。比如立足本地最常見、最普遍、數量最多、再生性最強的原材料。例如中國南方地區最常見、多見的竹。一方面,竹的種類極其豐富,數量極其充足,且不同種類的竹可以加工再造成更多形式和類型的再造品。這種特性決定了以竹為材料的工藝美術設計不僅成本更加低廉,而且能夠涵蓋或拓展到眾多領域,具有極其顯著的普遍適應性與通用性優勢。另一方面,竹本身具有易成活、快生長的天然優勢,只要自然環境允許,大多數種類的竹往往能在很短時間內天然成林,這也有助于工藝美術設計及其作品獲得源源不斷的材料供應,對自然環境的損害與消耗更小、更少,更加符合綠色可再生的發展要求。
至于新技術的應用正在許多領域發揮著前所未有的降耗提效作用。比如3D打印技術。包括各種體量微小的藝術作品在內,3D打印技術幾乎可以勝任所有材料的藝術設計和工藝要求。只要原材料能夠充分細化成為粉末,3D打印技術就能完全按照預設程序達到設計效果。不僅如此,采用3D打印技術也是消耗原料最少,對環境損害或污染程度最小的前沿科技。
從以上兩個基本方向可以看出,綠色低碳發展戰略不僅是構建環境友好型藝術設計模式的關鍵,本身也具有高度的創新引導性和指導性。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本就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義,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恰恰與道法自然的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契合。這也有助于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在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更加積極地探索科學發展道路,基于環境友好的設計思路不斷創新現代工藝美術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與共生。
傳統工藝美術誕生在基層民眾日常生產生活的現實活動過程中,因此這一藝術體系既是裝飾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也始終具有實用器、實用性的根本特性。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時需要對此保持充分、全面的認知與尊重。因此,無論是參考傳統文化元素的形式或者借鑒其中獨具特色的內容,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都需要在了解其物質表象基礎上深入學習其中的思想內涵、精神意蘊。這是由于漫長的時間積淀早已讓傳統工藝美術形式承載了厚重的人文底色,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的藝術折射。只有充分理解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在表相之下的深刻性、復雜性,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幫助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在具體使用時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同時,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還受到較為顯著的地區影響,發展并衍生出紛繁復雜的地區傳統文化分支。現代工藝美術設計也要立足地方特色探索個性化發展道路,通過提高設計中的針對性和創新性實現差異化發展。總之,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習、繼承、弘揚,并結合時代特色、社會需求,形成更具創新性與科學性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