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婷
(石河子大學藥學院)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培育出有學識、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才輸送到社會,是高校培養學生的目標。而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與服務工作則是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高校中必須要有嚴格的管理制度、配套的服務體系,才能保障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高校學生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變化。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學生工作是進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逐步開展了學生工作的管理模式,近年來,學生工作的內涵又再一次拓展,除了教育與管理以外,又增加了服務功能。高校學生工作內涵的延伸,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高等教育逐漸向大眾化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的高校學生管理以服務學生為使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要,從而找到學生工作的突破口,著眼于未來發展。
管理與服務之間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高校的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者,通過制度、方法、措施等的作用,將管理者的想法、意志等傳達給學生,作用在學生的個人或具體事務中,以及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達到較好的效果。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的服務者,即是以學生的各類需求為引導,通過不斷的改善服務環境、提高服務能力、完善服務水平等方法,一切為了學生,從而在具體的各類實踐活動中達到目的。二是無論作為管理者或服務者,本身的工作意圖和目前的體現,都需要兩者的相互配合。在日常的工作中,高校輔導員要面對的是有思想、有需求、有感情的各類學生,因此,作為高校輔導員要在管理中心存服務之心,在服務中去做管理之實,才能將學生工作做到更好。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網絡資源及各類通訊設備逐漸的成為高校學生的必需品,高校內近90%的學生通過互聯網來獲取一些時政知識、熱門話題等,學生們在網絡上不僅可以獲取知識,同時也拓寬了眼界。但是,網絡在為同學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為高校的教育管理帶來了阻礙。有些學生長期沉迷于網絡游戲,把它當做消遣的工具,無時無刻的再玩手機、玩電腦;還有待部分學生長期沉迷于網絡游戲而不與其他同學溝通,性格變得冷漠。這些現象都會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阻礙,需要引起學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近幾年,我國高校教育規模發展速度較快,部分高校為了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在不斷擴大招生的規模,而在校內四年的培養,使學生的成長發生了很大進步,優秀的學生越來越多,因此高校學生的就業競爭較大形勢也變得嚴峻起來。在就業中,這些壓力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負擔,也非常容易使他們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有些同學壓力較大會在就業環境中顯得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很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現象,有些學生還會產生失眠、多慮等癥狀,這也為高校的學生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在以往的學生工作中,一般是將學生作為被老師教育的對象,沒有太多的傾聽學生想法,使學生不提出或少提問題,學校的領導沒有認識到學生工作是為學生的成長創造條件,而如果沒有創造好的工作氛圍,更沒有深刻認識到學生管理工作對需要,忽略學生在管理服務工作中的主體性,只采用灌輸式教育理念,則沒有辦法滿足高校學生的需要,難以實現管理、服務好學生的目標。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可能會出現學生人數較多而管理者較少的現象。為了更好的教育引導高校學生,做好教育與服務工作,輔導員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多。而有些高校對學生工作對重視度不夠,學生工作者的積極性無法提高,很容易出現對待工作不認真、行為懶散的狀態,這有很不利于學生的管理與服務。另外,有些學校的工作者承擔著大量的工作,這有也會使工作者能力無法提高,會影響高校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服務水平。
助力學生成長,健全學生指導服務體系。積極推動學生指導服務體系科學化,完善學生管理條例。從專業學習、學生發展、制度規范、評獎評優、資助幫扶等方面為服務學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每班建立學習幫扶小組。幫扶小組以各班學習委員擔任組長,組員包括本班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日常中對后進生實施“一對一”的幫扶,在每次考試之前,組織班級同學集中復習,講解難題和重點。
提升輔導員的服務水平。目前的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服務被日益重視,需要有較為專業的輔導教師進行管理,因此,急需提升輔導員對學生工作的質量,對其進行培訓與教育,創造學習條件讓輔導員更快的投入工作,慢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滿足高校學生的個性需求,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知識競賽、培訓證書等,為今后就業做準備。
建立學生工作的服務平臺。在學生工作管理中應建立服務平臺,完善對學生信息的收集與了解,建立學校網站、互動平臺,及時掌握了解學生的信息,有針對性的為學生開展服務。因此,在學生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現實需求,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從而加強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增強學生管理、服務能力。
發揮學生社團的主體作用。在學生教育管理中,要高度重視學生組織的重要作用,如團委、學生會等,學生會的學生干部可以幫助老師上傳下達,與教師進行溝通,與學生進行親密的交流,重視社團的左右,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教育、發展,有利于學生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注重校園文化、自助管理體系。高校學生的知識文化和綜合素養會非常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很多高校在校園文化氛圍建設方面都非常重視,如學習文化、宿舍文化、場所文化等,在無形中會向同學們傳遞出較為積極樂觀、和諧的校園文化理念,讓高校學生逐漸養良好的自我效能思想,從而有效的進行自我管理、教育與服務。同時,許多高校還建設合理的自主管理體系,并將部分管理機制分配到各個班級中。在各個班級中,班級教師可以指定較為優秀的班級干部帶頭設立管理小組,讓同學們進行自主管理與教育、服務。通過建設有效的校園文化和管理體系,才能夠大力提高學生的管理及約束能力,從而形成思想上上進的優秀青年學子。
拓展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健康身心素質。高校教師能夠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來提升學生的管理、服務能力。目前,很多大學都會有心理危機學生產生,他們在學校的抗壓能力普遍較弱,會造成很大的風險負擔。由此可見,學校應該設立專用的心理咨詢室,讓學生能夠享受較為系統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另外,學校要安排專人定期與學生談心談話,掌握其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特別是部分沉迷于網絡游戲,判斷力不強的學生,應對其重點輔導。
抓學風,優良學風逐漸養成。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正確引導。對大一新生,在參加大學開展的新生入學教育的同時,結合專業特色進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專題教育,幫助學生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所學專業,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對大二、大三年級學生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習能力,激發對本專業的興趣,在注重學業的同時,鼓勵參加其他活動,培養綜合能力。針對畢業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道德教育,召開考研經驗交流會,給予學生正確的就業和考研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抓制度,完善制度逐漸形成。堅持教育引導和監督管理相結合,發動學校教師力量完善聽課制度、監考和巡查制度、實習監督制度、導師入住制度等,加強對課堂教學、上課紀律、考試紀律、實習就業、學生宿舍等方面的監督。如考試方面,每學期考試前都會召開誠信教育主題班會,從大一開始樹立學生的誠信意識;評優評選方面,學校建立透明監督體系,學生可全程監督各項環節的進行,每次評選結果根據要求設有三天公示期,供學生們監督與反饋。
搭平臺,力促學生學習發展。圍繞學風建設,緊扣專業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舉辦各類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大賽、知識競賽、文化競賽、英語四六級模擬考試、辯論賽等。
樹典型,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通過表彰大會、設立專題展板、舉辦優秀畢業生和考研經驗交流會等方式大力宣傳優秀典型,鼓勵學生創先爭優、爭當先進。
對于學生管理來說,作為教師,應不斷提高服務意識,體現“以人為本”的好的管理理念,是做好“管理者”和“服務者”的基礎。“以人為本”的概念是高校還是做好“服務者”的思想定位,有時做好“管理者”的理論基礎。
創新管理模式,運用形式多樣的服務方法,是做好管理、服務的關鍵。培養高校學生的個性是為了激發學生個體潛能,是學校老師尊重學生的表現。鑒于此,面對各式各樣的不同學生,要學會運用形式多樣的工作方法。如,在當今的網絡時代,學生已逐漸成為網絡的主要力量,而網絡也成為了大學生傳遞與互通信息的渠道和橋梁,所以,如果充分的利用互聯網媒體,把線下的生活空間和網絡虛擬空間相結合,形成線上+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以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工作,是教師運用形式多樣服務方法的體現。因此,這就要我們不斷的創新管理機制,克服以往的工作模式中的不足,從而形成多層次、立體化、交互化的工作模式,真正做到為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應對實際問題,從而有效的開展工作。
堅持管服同行,是做好管理者和服務者的根本。隨著當前社會不斷進步,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續向前,會在高校學生工作中表現出一系列的矛盾,一方面,高校要不斷強調管理制度化,應積極制定責任制、信息反饋、責任追究等與學生管理工作相關的工作制度,保證學生工作能夠在平時得到有效的監管和落實;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斷強調服務人性化。在學生的服務中,要大力發揮各級黨組織的作用,積極的開展評優選先、學生資助、思想引導等方面的服務活動。
隨著社會的變化,高等教育也在不斷變化,無論是管理和服務,其目的都是以學生為中心,因此,這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與服務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引起各個高校的重視,而作為教育者、作為高校輔導員,則要不斷的創新工作方法,完善管理模式,努力為高校的教育管理與服務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