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灃明
(五邑大學)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在時代的呼喚下,產生了諸多經典文學作品,對于思政育人,塑造新時代新人有著重大意義。《平凡的世界》中所蘊涵的思想精神內容“堅持黨的領導,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錘煉意志品質,提升思想精神的境界;落實立德樹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契合,對大學生成長為新時代新人起著積極作用。對此,高校應積極推進當代文學經典閱讀有效地進入大學思政教育,實現“學生-老師-高校”三位一體,把學生作為主體,讓其養成讀當代文學經典的思政教育的動機意識;呼吁老師與學生共讀、共談當代文學經典中的思政意義;高校主動助力,打造融合思政教育的當代文學經典閱讀陣地。
思政教育工作是新時代高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文學經典中有鮮活的人物事跡,如何將一本本當代文學經典作品用“活”,將對高校思政教育起到重要助推作用。文學經典與時代下的政治導向相符,有著明確的政治傾向性和正確的引導作用,有著思想引領和道德教育意義。如當代文學經典作品《紅巖》所塑造的許云峰、江雪琴、成崗等英雄形象,所描述的壯烈斗爭事跡,對偉大革命人物的精神世界進行刻畫,再現了革命年代革命黨人“為信念為戰、為人民而戰”的崇高追求。
“政治導向,顧名思義就是指對人們進行正確政治方向的引導和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過這種活動給人們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路線和政治態度上的把關定向。”政治導向也就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引導受思政教育者辨別、選擇和更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行為活動。當下針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正是對政治導向的具體實踐,“培養什么樣的大學生”“怎么培養大學生”等思政教育問題的提出,符合及服務于新時代背景下的政治與文化,以及社會的各方面現狀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總方針指導下,所涌現出的眾多植根于社會生活、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及符合和服務于時代所要求的當代文學經典,對堅定正確政治導向有了更深入的具體體現。經過深入閱讀當代文學經典,將有助于大學生堅定正確政治方向。
“思想引領是建立在共同思想認識、共同目標追求上自覺自愿的內在向心趨向。”因而,可以把思想引領看作是一個集體的軟實力,從整體觀之,它影響整個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堡壘作用;從個體而言,它左右著每個個體的向心力與基礎性作用。愛國主義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教育更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性工作;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沖突時,當為大義而放棄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直面打擊與挫折時,應保有強大意志以迎難向上……思想引領既是愛國主義的愛國精神,也是服從集體的奉獻精神、強大意志的拼搏精神等,從思想層面給予人民大眾正確的引領,凝聚社會共識,共促社會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代文學經典中,諸如《誰是最可愛的人》對抗美援朝戰士們的致敬,亦如《高山下的花環》對對越自衛反擊衛國戰士的高尚品質等,都是極具時代意義的作品,蘊含著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很好的學習材料。
2013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參觀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時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指明了必須在全社會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形成“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環境。對于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的青年大學生的培養,更是要以德為重,培養其道德判斷、道德責任、道德踐行力,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學習和看齊。當代文學經典中,不乏此類人物形象,如《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中塑造的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的新青年,對他人回避矛盾的消極人生態度的審視、批判以及超越,向讀者和所有青年大學生生動地展現了一個走向成熟的年輕人。其中的道德教育意義十分深刻。
當代文學經典與高校思政教育相互交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文學經典作為一個重要抓手,挖掘文學經典中的思政教育蘊涵,以閱讀經典作品的方式推廣到大學校園,融入高校學生的日常學習和實踐。當代文學經典《平凡的世界》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品涵蓋政治、思想和道德三大方面,具有典型的“立德樹人”的教育意義,能夠幫助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文學經典通過對黨政干部和先進黨員的政治思想的描述、行為選擇的描寫,表現出其發自內心地堅持黨的領導,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事求是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時刻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通過這些形象塑造,向讀者展現先進黨員的優良品質,加深人們對黨的了解、對政治觀的認識,向人們傳遞正確的政治信仰,引導人們自覺地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平凡的世界》中的田福軍就是這樣的黨政干部的代表,先進黨人的寫照。他在深入鄉村基層調查中,親眼目睹人民生活的困苦、各種保障措施的不足,終而決心拋開錯誤思想、做到實事求是,希望能帶領人民群眾走出困境、解決難題,真正為人民辦實事、為百姓謀福祉。
現實生活中,這種為百姓謀利益、為人民謀幸福的黨政干部,不求回報、奉獻自我的先進黨員,比比皆是,如焦裕祿同志、張桂梅校長等。由此,可以看出,《平凡的世界》人物田福軍等黨政干部、先進黨員來自于生活,也必將影響著現實,引導人們堅持正確的政治觀,引領新時代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偉大建設。
為了社會、為了他人不顧一切,也許有所失去,但得到的是奉獻后的滿滿幸福感;直面挑戰與磨難,或許荊棘滿布,但滿是拼搏后的獲得感……選擇以怎樣的姿態面對人生,那么生活就會還之以怎樣的結果。一味地索取,一味地自私,一味地仇恨,給自己帶來的是無底洞般的無法磨滅去的貪欲貪念,獲得了物質,失去了精神,注定不可能會有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就是典型的甘于奉獻自我的人物代表,家庭中,為照顧家人而選擇放棄讀書;愛情中,為成全潤葉而選擇主動退出;事業上,為照顧鄉里而選擇擴大磚廠……在家庭、愛情、事業等全方位都展現出其奉獻自我的平凡而高大的形象。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困難史,也是一部奮斗史。“從十字街到中學有一道大陡坡,他常常掙著命拉車,兩只手都快要趴到地上了;牲口和他都大汗淋漓,氣喘得像兩只風箱。這時候,他眼前就不由得浮現出黃河岸邊那些手腳并用、匍匐在石壁小道上的纖夫……”此段文字描寫的是孫少安第一次運磚進城,“創業”的艱辛,生活的不易,挑戰的接踵而至,困難的無情打擊,或許給身體帶來了受傷,但卻未能消減孫少安為追求幸福、實現理想的信念。這種為了幸福而拼搏的精神品質,值得新時代大學生主動學習,激發見諸行動為理想而奮斗的理想信念,構建自我的思想價值體系,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道德是人類精神支柱和物質保障,是人類意識、行為的集中體現。因而,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的行為表現則反映其道德素質水平的高低。道德素質對一個人來說,與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關聯緊密,有怎樣的素質道德,就會收獲怎樣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中一段描寫孫少平的文字,“第二天,孫少平提著自己的東西,在火車站發出了那兩封信,就一個人悄然地離開了省城……他上了二級平臺,沿著鐵路線急速地向東走去。他遠遠地看見,頭上包著紅紗巾的惠英,胸前飄著紅領巾的明明,以及脖項里響著銅鈴鐺的小狗,正向他飛奔而來……”聽從內心,為了摯愛親情,放棄了工作,拒絕了留在縣城的機會,選擇回到礦區,回到惠英身邊,這也讓平平凡凡的孫少平形象變得“不平凡”。
新時代的大學生需要的正是這種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而不是所謂“及時行樂”“娛樂至死”“一切向‘錢’看齊”等誘人誤入歧途的錯誤觀念。有些文學作品之所以經得住時間和人民的檢驗,被稱為經典,有其自身的時代性和特殊性,但其中的道德價值是永恒不變的,所傳遞出的優秀道德素質,將指引人們向往之,并積淀在基因中,代代傳承。大學生是青春的一代,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新生力量,唯有培育新時代大學生領悟高尚道德品質,真切挖掘道德“真、善、美”,以德為向,樹立道德觀,讓其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才會使社會更美好。
文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內涵,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意義。大學是學生在成長路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校園環境影響著每位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是高校致力推廣的,而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文學經典的閱讀中,有利于新時代大學生汲取思政內涵,武裝頭腦;豐富精神家園,健全品質。歷經時代的檢驗,文學經典愈發顯示出其自身的魅力,吸引大學生去閱讀。現階段,如何把閱讀與新時代大學生內心距離更近的當代文學經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破除相互壁壘、實現兩者融合,在大學校園形成風尚,進入大學生心中,已然是個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對此,大學校園應當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協同,學校助力,實現“學生-老師-高校”三位一體,共同推動文學經典走進高校思政教育。
純粹的思政教育,傳統的單向灌輸,易于使學生難以理解掌和握思政的真諦。除了推進思政教育方式的新穎化發展,學生自身的動機意識也顯得十分重要。因而,學生是否有強烈的接受思政教育的動機則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調查研究大學生的大學每階段的思想動態,了解閱讀心態與掌握閱讀心理,針對性推出適合每階段大學生的當代文學經典書目,為大學生提供閱讀參考。當代文學更貼近當代人,與人心理距離更近,而在大學生看來,則更親近、更可感。思政對于學生而言,或許是枯燥的,難有吸引力的。對此,結合當代文學經典,把作品作為載體,以生動的故事與人物形象引導大學生自覺地、主動地養成閱讀當代文學經典的思政教育的動機意識,從內心形成對當代文學經典的思政教育意義的新認識。
把課堂教學內容融合當代文學經典,從文學出發,融合思政教育內涵,達到課堂思政教育要求。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共讀共談當代文學經典,體悟其中思政意義。老師是學生的很好的領路人,應是積極而為,當是主動而為,且是創造而為,強化自身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六大教師素養,帶領學生在課堂教學平臺上,遨游于當代文學經典的海洋,一起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內涵,領悟當代文學經典的思政教育意義。另外,老師可以利用好課外平臺,帶領學生感知“無字之書”,在實踐中感悟思政教育內涵,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一個是課堂的“抽象”學習,一個是課外的“生動”實踐,把兩者融合,學生從理論學習到實踐參與的全過程,變理念為行動,不斷身體力行去內化思政教育,真正實現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充實精神世界、堅定理想信念。
大學校園平臺廣闊,可利用的資源眾多。圖書館作為當代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要平臺,如何充分發揮其思政教育價值,起到引導大學生讀者的作用,顯得相當重要。大學圖書館可以提供閱讀內容、開放閱讀空間、營造閱讀氛圍,從線上線下兩大方面發揮好“當代文學經典閱讀+思政教育”的重要角色。其次,高校牽頭成立讀書會、讀書社等專門社團機構,舉辦“當代文學經典閱讀+思政教育”特色鮮明的活動,為兩者交流融合提供平臺,吸引更多大學生的參與。同時,網絡平臺也是一個重要陣地,推進智慧化、信息化閱讀新方式,智能化推送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當代文學經典,如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閱讀“所思、所想、所得”,營造良好的網絡思政文化氛圍;建立網絡社群,促進閱讀所得的交流與思想碰撞,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應。高校應把閱讀當代文學經典思政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一環,著力推進大學校園閱讀文化建設,營造崇尚當代文學經典、深挖思政意義的校園氛圍。
綜上,當代文學作品《平凡的世界》對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有重大意義,讓大學生感受到來自書中所塑造的人物的力量,洗禮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純潔大學生的思想品質,從書中得到啟發,從書中找到所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對此,高校應探索“學生-老師-高校”三位一體,把學生作為主體,呼吁老師協同,高校主動助力,推進當代文學經典閱讀有效地融合思政教育,打造“當代文學經典閱讀+思政教育”的高校主陣地,重視挖掘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文學經典,并推廣給大學生,致力培育有政治覺悟、有思想品質、有道德素質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