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壹
(廣東科技學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國際貿易活動的日益增多,小語種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人們對日語產生了濃厚興趣和使用需求。加強對日語的了解和學習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尤其是有效的日語閱讀技巧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中日文化的異同點,不斷開拓視野并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另外,日語閱讀教學在日語專業教學中占的比重較大,從高校的課程設置中來看,日語教學中“聽說讀寫譯”五個模塊里的“讀”則是指日語閱讀課程。
日語閱讀,本身是通過對文章的理解,了解日本相關的文化知識,拓寬知識面。如果可以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時進行辯證地看待和分析中日文化的差異,得到自己獨到的見解,那么日語閱讀水平便更上了一個臺階。其次,通過日語閱讀,不僅可以了解和探索未知的領域,如果結合中國文化,進行對比研究,這便可以無形之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學習能力[1]。
就目前日語閱讀這門課程的教學現狀而言,停留在日語的字、詞和句子的翻譯理解等基礎層面的情況較多。教師們把這門課上成了翻譯課的例子也是存在的,主要因為沒有理解該課程的授課目標和精髓。
其一,學生對單詞和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儲備不充分,還停留在積累階段。因此,教師開展日語閱讀教學主要著眼于語言本身,向學生傳授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教學主要以精講形式進行,最終很有可能造成日語閱讀變成日語翻譯的授課模式。
另一方面,應試教育的壓力,迫使學生們以考級為主要目的,如何在短時間內找到捷徑,從文章中找出正確答案,通過各種專業考試,成了其主要任務。這樣一來,很容易忽視日語閱讀的真正目的,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面對目前的教學現狀,如果能夠參考國外的閱讀理論,吸收部分有效且適合中國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方法,就變得十分有必要了。
在此模式中,閱讀是一個由單詞解碼到獲取信息的全過程。換句話說,就是從字、詞開始,逐步過渡到高級的語言單位,并逐一辨認,繼而獲得文章意義。按照此模式進行閱讀,教師在講解文章時,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突破語言難關,幫助學習理解詞、句的意義。但隨著相關學者對閱讀理解的研究不斷深入,發現即便解決了語言問題,也無法深刻理解文章意義,無法掌握作者的寫作目的,這種模式只是將閱讀當作了語言知識應用的過程。
為了解決自下而上模式中的問題,自上而下模式應運而生。學者認為閱讀其實就是心理語言的猜謎游戲,囊括了思維、語言二者間的互相作用。要想實現精準閱讀,并不意味著要將所有的文字進行辨認,而是主要將能夠對那些產生有效推理的文字進行辨認,這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技巧。遵照自上而下模式,在開展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者能夠主動參與,并不是對所有文字與字句進行全部理解,而是依靠閱讀者腦海記憶中已存有的非語言知識對文章中提供的信息進行合理推斷,在閱讀時構建文章的意義。所以,自上而下模式更加注重在閱讀時通過了解主題以及文中提供的語境來實現對整體文意的猜測。自上而下模式與自下而上模式相比,對閱讀理解方面有了更加顯著的進步,但如果僅靠此方法,缺少語法結構、詞匯的認知能力,也不能靈活的掌握日語,更別說深刻理解了。
此模式將閱讀過程概括成處理語言文字與讀者應用背景知識的過程,也就是將閱讀分成雙向過程:即語言、非語言、內部層次間互相作用同步進行。科學的文章閱讀就是將上述兩種模式進行有機結合,使閱讀者已掌握的知識與文章內容形成相互作用。因此,相互作用模式也是目前理解閱讀的最佳方法。國外研究的閱讀理論模式對日語教學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包括了語言知識,還包括讀者的知識背景,如果讀者知識越豐富,理解時也會更加深刻[2]。
通過合理審視日語閱讀及教學現狀,以及參考國外的閱讀理論模式,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以下幾種針對性的改進方法,以此為學生提供日語閱讀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一、思考合理的教學方法。
其一,備課時,教師需要思考,采用泛讀還是精讀的形式。那么,精讀課和泛讀課的主要區別有以下三點:①兩者對學生的注重點不一樣。精讀文章,關注學生基本的功底和素養,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性和均衡性。泛讀文章,供學生開拓、深化,使學生通過有選擇地自主閱讀,提高閱讀能力。可以理解為,精讀是基礎,泛讀是發展和提升。②兩者教學重心不一樣。精讀文章是傳授方法、教給策略,泛讀文章是遷移方法、舉一反三。③教學模式的不同。精讀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讀,揣摩寫法;積累語言,嘗試運用。在這個基本式的基礎上,可以有許多變式。另外,精讀的文章甚至可以背誦下來,用于積累日語表達,甚至可以為寫作積累素材。泛讀課:建議采取幾遍讀的方法。第一遍通讀全文,著眼點在字詞注音上;第二遍,畫畫批批,了解文章的結構和整體含義;第三遍,可以從受到教育啟發的、好詞佳句的、文章結構,閱讀方法等多角度與學生們進行交流和探討,積累語言的同時提升閱讀的整體綜合能力。
就目前的現狀來看,針對日語閱讀這門課,不少教師采用了精讀模式,把閱讀文章中的句子,仔細地進行講解,這樣一來,很容易把這門課上成翻譯或者語法課,而沒有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及其更為深刻的含義,也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拓寬更多相關知識。其實,日語閱讀這門課程基本上是在大學三年級開設的,大三的學生相對來說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了,語言也有了一定的積累。
我認為提高學生們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以及在理解文章含義之上,辯證地看待文中提到的社會現象及問題,得出獨到的見解更為重要,這樣才能提高日語閱讀能力的同時,又提升了思維能力,因此泛讀的授課模式更加適合該課程。
其二,采用互動模式,教授日語閱讀課程。讓課堂不再僅僅是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現狀,而是學生講,大家聽,相互探討和交流的自主式模式。當然,也可吸收日本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把自己感興趣的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作為研究論題,在講臺上進行自由地陳述,從而提升學生自主閱讀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應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把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探索。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為學生指點迷津,授予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
例如,可以把講授課堂變成發表會,甚至變成模擬演習。閱讀教材當中出現的知識點,與學生進行探討,讓學生們課后查閱大量資料進行總結歸納,然后以發表會的形式各抒己見。這樣既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又能鍛煉交流表達能力,甚至可以培養落落大方的性格,來應對今后日本企業的嚴格面試。尤其,對于企業或者就職活動相關的文章,可采用情境模擬的方式,營造考官與面試者的虛擬場景,讓學生體會到,面試的技巧內容以及著裝等方面都是值得思考的。
其三,以有聲思維的方式導入閱讀教學。有聲思維(tinking aloud)是指受試者在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中將其心中即時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并由測試者以錄音的方式加以記錄,而后轉寫成文字進行分析的方法。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有聲思維法在外語閱讀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Harmon分析了學生閱讀時的閱讀策略,得出有聲思維法能夠從客觀上對學生閱讀過程進行全面評估,了解學生的詞匯使用情況。希望通過有聲思維法能夠看到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思維過程”,讓教師可以去了解學生的閱讀方法,從而給出意見和建議,促使提高學生的能力。而且,將閱讀策略以有聲思維的方式導入日語閱讀教學中去,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觀察自己閱讀策略的使用情況。有聲思維可以將學生們在日語閱讀過程中,平時不可能看到的思維過程通過錄音轉變為可觀察到的語音。那么學生對思維過程進行描述時能夠發現自己平時思考時所忽視的問題,從而進行改進。另外,日語閱讀并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是與其它課程相互融合的。如果可以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同時鍛煉交流能力,這將對學生今后的求職和升學起到促進作用。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不妨嘗試把讀懂的內容轉換成簡單的日語,再表達出來。這就類似變相的有聲語言學習。簡而言之,用口頭復述的方式來鍛煉自己的日式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客觀來講,這種有聲語言的學習方式能夠對學生的整個閱讀過程進行全面評價,也能了解學生對基本閱讀知識點的掌握。將有聲語言應用于日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在日語理解上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是否充分使用閱讀技巧,從而在日語閱讀教學中找到更合適的方法。
第二、培養學生迅速讀懂文章的能力。通過有效的閱讀技巧,可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段落結構,主旨大意。
首先,指示詞、關聯詞以及省略是閱讀文中常出現的情況,很容易誤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么,針對以下三種情況,給出有效的閱讀方法。
①「これ」「それ」が指すものを考えましょう!日語中的「これ」「それ」等相關的指示代詞出現在文章中時,在課堂中通過給學生們大量的例句,進行不斷地對比分析和總結,得出了以下結論。
遇到「ソ」類和「コ」類的指示詞時,指示詞指代的內容一般在指示詞的前面,需確認前文。例如:私の誕生日にお父さんに自転車を買ってもらった。中學?高校の6年間それに乗って學校へ通った。很明顯,在這個例句當中,我們可以結合兩句之間的邏輯進行分析。根據意思,不難理解到,第二句中出現的“それ”,指代的是第一句中提到的父親買給我的自行車。
②関連のある言葉を探しましょう!通過找關鍵詞或者中心詞來快速把握文章含義。通過驗證,總結出來兩點。首先,中心詞或者關鍵詞體現了文章的主題,它一般出現在文章或者段落的開頭和結尾。其次,在文中大量出現的高頻詞,很可能成為關鍵詞。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快速瀏覽的方式,找出關鍵詞,從而推斷文章主題[3]。
③省略されているものが何か考えましょう!為了使句子言簡意賅,文章中經常會出現省略,找到省略的內容帶入文章,便能很快地把握句子含義。
例如:突然電話が鳴った。( )病院からだった。( )慌てて飛び起きて、病院に駆け付けた。( )( )「おぎゃー」という聲がした。( )元気な女の子だった。( )( )嬉しくて妻に「( )ありがとう。( )お疲れ様」と言った。這段話中出現了大量的省略,這就要求學生根據上下文以及情境來分析省略的內容。從文中給到的名詞和擬聲詞,我們不難推測出這是嬰兒在醫院出生時的場景,也就可以理解括號中省略了大量的人稱代詞了。
一般情況,を/が/に/も的前面出現的名詞,很有可能是句子省略的部分,也可能是文章的關鍵詞。另外,~のは~だ句式中,だ前面的名詞也很可能是省略的部分。
其次,分析文章的結構形式,也有助于學生掌握日語閱讀文的中心含義。文章的形式種類繁多,老師可與學生一起來分析其形式,便可為學生在做日語閱讀理解題時起到針對作用。常見的文章體裁,一般分為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體裁文章。了解文章的體裁和寫作特點,更利于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議論文體裁文章,主要是圍繞社會現象、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文中一般有明確的觀點和分論點,結構鮮明,觀點突出,通過找出關鍵的句子來理解文章也是不錯的方法。說明文體裁文章,主要是圍繞某件事或物進行說明。記敘文體裁文章主要是對某個事物的一種敘述。這三種體裁的文章多用「~だ」「~である」文體。教師針對這三種常見的體裁文章,在備課時需要重難點突出,分析哪些知識點或語法表達對于學生目前的實際水平是較難的,哪些需要仔細講解,哪些可以一帶而過。
第三、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講解閱讀題時,大可不必把文章全部翻譯成中文再進行剖析。做日語閱讀練習,需要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核心內容,而深度理解每一個句子變得不那么有必要了。例如,在日語能力測試中,閱讀是一個必考科目,題量很大。這就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技巧。如何運用技巧快速理解文章含義找到正確答案是十分必要的。以議論文體裁文章為例,首先要注意文章的標題。標題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議論文的體裁結構決定了整篇文章是圍繞該標題展開的。然后,要找出關鍵詞。關鍵詞按照在文章的作用,可分為并列、轉折、遞進三大類別[4]。表示并列的關鍵詞有:“と(和)”“も(也)”“とか~とか(啦……啦)”等。在閱讀題中,選擇項正確答案是唯一的,所以出現并列的關鍵詞時,可以考慮用排除法。表示轉折的關鍵詞有:“しかし(但是)”“ところが(但是)”等。前后文所表述內容發生了轉變時,也是在閱讀過程中需要留意的。表示遞進的關鍵詞有:“更に(更……)”等。為了努力把握論題并且找出作者真正的觀點,可以留意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結論多出現在文章的末尾。另外,體現作者觀點的日語表達方式,以下幾種較為常見的有:“に期待する(……期待)”“に望む(希望……)”等。
第四、拓寬學生的視野,選用教輔材料來增加閱讀量。以課文中的文章體裁類型為基礎,讓學生針對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練習。練習之后進行歸納總結,向學生傳授閱讀技巧。之后便可舉一反三,通過課外的輔導材料,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接著,從學生答題的情況,針對其薄弱環節進行重點講解。另外,為了豐富課堂的形式,活躍氣氛,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與練習題相關的視頻。通過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
日語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長久的積累和大量實踐訓練。需要具備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和扎實的日語語言功底,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方式,才能提高日語閱讀的綜合運用能力。希望通過大量的閱讀訓練,可以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生了解日本文化,并且能夠進行中日文化的對比研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需要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更應該給予啟示和引導,讓其進行深思,客觀地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