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輝 孟一的 馮瑩瑩
(沈陽藥科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創新和創業相連一體、共生共存”。在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提出,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嘗試,高等學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舉足輕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型人才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的不斷提升,使得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面臨更高要求,其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呈現自身特點。
創新與創業二者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創業主要以創新為先導因素和基礎,而創新主要以創業為載體進而將成果轉化成商業價值,因此創新是創業的內在動力,而創業則是創新的具體實現形式,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直接影響著在創業過程中所要實現的預期成果及長遠發展。相當于部屬學校,地方高校主要是立足于學校學科特點及專業優勢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因此新經濟常態下,地方高校雙創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要高度重視培養創新意識,通過開發學生創新思維來激發其未來的發展潛力,從而促進創業能力的提升,培養適應于國家戰略規劃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具有職業素養、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在從國家到地方的多方政策支持、引導下,力求“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四到位,各高校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探索,近幾年雖然成果豐碩,但部分地方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實現預期效果。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仍在進行中,部分學校的人才評價體系中創新創業人才教育理念的融入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和學分層次,沒有融入到具體的專業教育中,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與企業、行業需求的聯系,導致人才培養的滯后以至于質量偏低,與社會脫節。
由于頂層設計的缺失或因創新創業教育戰略地位不夠凸顯,一些地方高校仍是教務處或者招生就業處作為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甚至創新和創業分別由多部門割裂式管理,管理模式僵化,業務工作開展通道不流暢。因為地方院校經費有限,頂層設計的重視程度將直接影響學校教育資源的分配,受場地、資金、設備等因素限制,產業園、創業孵化基地等軟硬件配套設施不足也成為局限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因素。
教師隊伍建設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當前地方高校的師資隊伍主要圍繞學校學科建設,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理論知識過硬、實踐動手能力也較強,但是對于雙創教育卻存在刻板印象,主要表現為:
一是他們仍秉承于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創辦經營企業,過于強調創業能力,割裂了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內在聯系。教師認為,成功創業需要具有創業意愿、創業能力和創業條件等核心要素條件,作為教師,其自身的科研成果孵化周期較長、轉化難度大、轉化率低,想創業都很難,大學生無資金、無人脈、無技術、無項目、無平臺,創業不切實際,因此,這種少數學生的個體行為是否值得他們花費大量精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傳統教育中,他們心存疑惑甚至是表示排斥。
二是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割裂為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簡單組合,忽視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連續性、整體性和發展性,導致創新創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各自為政,使得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無法有效地與具體的專業學科基礎課、專業課相對接。
三是地方高校專業教師的一般教學案例及設備運用等較為陳舊、缺乏時代性和創新性,缺少跨學科融合的培養路徑,與當前行業市場脫節,再加上學校頂層重視程度不夠、教師評價考核激勵機制缺乏吸引力等因素的影響直接導致一線專業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工作熱情受阻,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進步緩慢。
四是創業指導單兵作戰。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創新與創業教育的分割式管理,而具有創業實戰經驗的老師一直難以配備,人員數量不足、素質參差不齊成為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亙古難題。有的院校甚至是一人撐起全校創業課程,課程投入及效果產出可想而知,就更難談精準指導。另外創業指導老師們的指導主要偏向于具有創業意愿和創業實踐的少數學生,雖然短期內可以實現項目落地孵化,但創業項目都集中于周邊服務類,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和商業價值。
部分地方高校在就業方面優勢突出,就業市場發展態勢良好,就業崗位充裕,另外,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張,無論學生還是家長對考研都有著積極的熱情和極高的關注度,這讓一些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認知也受到了影響。學生沒有意識到創新創業能力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反而認為創業不切實際,畢業后不會直接創業,無需浪費時間和精力。學校的創新創業氛圍的營造形式也相對比較單一,學生的參與度和認同感褒貶不一,學校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激勵機制不合理也導致效果不明顯。
高校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主平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應貫穿人才培養方案始終。地方高校要把創新創業工作提高到落實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高度,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從學校頂層設計出發,倡導“專創融合、思創融合、科創融合”育人體系,堅持創新創業融合一體、教學和實踐聯合實施的一貫式管理,通過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打通全校上下工作通路,安排專門部門負責總體運營實施、多部門高效協同,切實保障工作實效,為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根本支撐,開創創新創業工作新局面。同時,學校上下聯動,拓展社會資源,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緊密結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實現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
地方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立足學校專業特色,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緊跟時代發展的課程內容是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在深挖學校專業特色的同時,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將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充分引入到傳統課程和專業課程中,實現跨界融合,使理論課程和實踐活動都能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吸引力。同時,建立有效的教學管理和考核機制,保證教學效果,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打造素質、技能、思維相統一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部分學校受限于現有資源,可以首先向重點學科和團隊傾斜集中,充分依托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平臺,打破學科藩籬,構建跨專業跨學科的科研團隊和研究平臺,通過局部帶動整體,實現校內科研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學校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資源,通過校企合作引入企業的科研技術、項目運營和管理經驗,彌補學校的創業資源短板,通過教學、實踐實訓等形式構建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協同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作為創新創業的前沿陣地,地方高校的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大幅提升,專利轉化科技成果喜人。專業教師的橫向縱向課題研究方向豐富,特別是一些理工科專業,教師可以嘗試轉變科研思路,以解決問題為突破口,把專業知識的重點、難點,與創新創業技巧、技能和方法相結合,通過師生共創或組合式創業等模式,帶領學生從項目最初的創意啟發到過程打磨直至最終形成的全過程參與,引導學生深入其中知不足、找方法、探經驗、得思路,讓更多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現創新創業。以主動服務地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引領,強化創業創業與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注重專利等科技成果的轉化,讓知識產權成果實現市場價值。這些基于成果轉化的創業項目在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嘗試和推廣,不僅在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中十分具有教育價值,其在市場推廣中也展現出優越的商業價值,很容易在各類創新創業賽事中脫穎而出,獲得來自社會多方面的資金資源支持,有利于助力專業教師科研成果走出校門,提高成果轉化率,實現教師、學生、學校、地方、企業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好的老師培養出好的學生,為積極應對傳統教學理念對創新創業的排斥,高校首先應該強化宣傳創新創業的重要性使得老師能高度重視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同時,在地方高校現有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學校可以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配套出臺獎勵措施,激勵教師積極主動投入到創新創業的教育改革中來。學校可以將教師所輔導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競賽狀況作為老師績效考核的參考,充分活躍老師們的積極性,對老師進行精神上物質上的鼓勵,并對表現突出的老師進行表彰,同時建立和打通創新創業教育業績與教師導師稱號、職稱晉升等評定的直接通路,激發老師的職業追求活力,促使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競爭關系和交流學習的通道,高校教學團隊結構將不斷調整以達到最佳狀態。
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有效培養和形成需要各個層面的不斷的正向激勵和重復訓練,創新創業意識的強化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等協同努力來共同營造。育人是學校永恒的使命,高校作為學生踏入社會的最后一站,創新創業環境的營造是學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和必需步驟。除了強化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打造專創融合的理論課程體系外,可以通過組織開展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指向的多維的校園活動,如大學生創業訓練營、支持組建創業社團、開展創新創業競賽、組織學生到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工廠等參觀實習、參與項目路演,支持創建創新創業類學生社團,設立創業扶持基金等,全方位營造濃厚的校園創新創業氛圍,形成人人參與創新創業、處處能夠感受到創新創業的校園環境,更能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活力,進而影響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同時,學校完善創新創業人才激勵制度,設立創新創業學分制度、創新創業獎勵機制以及創業休學制度等優惠條件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支持,積極宣傳成功創業校友的典型事跡,傳播朋輩榜樣力量,都能實現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正向引領。
高校之間的學科技能賽事活動以各類學科基礎為依托,緊扣國家發展戰略,是聯系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的主要平臺,也是推動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重要紐帶,更是培養和檢驗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地方高校來說,堅持以競賽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以“互聯網+”“創青春”“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計劃等為代表的各級各類雙創賽事的引領和承載作用,不僅可以驅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學生創新實踐的能力,還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與科研的融合,推動科研成果通過賽事活動實現轉化,促進高校的教學改革,從而展現學校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擴大提升學校的綜合影響力。
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力軍,通過積極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引導學生發揮自身優勢,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對應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及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斷激發全民創新,用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和推動作用。地方高校能夠結合學校自身特點,針對學校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修訂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循環,引導帶領更多青年學子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為地方經濟社會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