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昕
(江蘇大學)
中共教育部黨組在2018年7月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主動占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網頁和新媒體平臺”。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與發展,高校網民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載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問題層出不窮,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不斷增長,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仍有不足,創新發展面臨一定困境。因此,創新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提升路徑,切實提高網絡心理育人成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消耗時間長、專業水平高、系統性極強的工作,各高校打造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非一日之功。當前,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是: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彼此孤立,缺 乏系統的有效整合,在短期內
很難集成一個扎實有效的教育平臺[1]。各高校之間由于技術水平差異、重視程度不同,導致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上的資源整合力度不充分,不同高校之間信息交流的開放性不足,缺少資源的分享和交流,造成信息資源的堵塞和遺漏,無法滿足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知識獲取、心理健康服務享用的全方位需求[2]。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應發揮個人、學校、社會等多方力量,聯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合力,建立健全網絡管理機制、心理動態觀察的大數據追蹤機制,系統性地整合優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雖然很多高校陸續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其他課外教育課程搬上網絡陣地,并著力搭建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以便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便捷高效的線上咨詢服務,但這一做法與系統性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之間還有很長距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時,大多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主,并依據工作經驗和時令季節特點,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心理資源。在傳遞心理健康知識的過程中,常常是將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單向傳播出去,知識內容大都枯燥乏味,語言描述專業化,不通俗易懂。傳播形式也較為單一,通常是以圖文為主,或是上傳心理知識的講授課程,無法引起大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不受學生喜愛。針對大學生現實需求和心理發展特點的考慮不足,缺乏對現實世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精準分析,也缺乏與大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交流,無法滿足大學生對獲取新穎有趣的心理知識的需求。
雖然很多高校已經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開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還專門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線上咨詢、知識講座等。但是在信息技術更新換代頻率極高的時代下,這些方式方法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仍沒有將先進的網絡技術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充分融合,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方式依然較為單一,傳播路徑不夠暢通。在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并沒有與大學生間廣泛使用的新興新媒體平臺進行聯系,達到優勢互補,或僅將各種平臺單純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傳播媒介,很少將其作為教育的工具,沒有發揮出新媒體的獨有特性,使其在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中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隨著數字化發展,高校發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也會越來越多,如B站、抖音、知乎、愛奇藝等。大學生樂于使用這些新媒體平臺,在這些平臺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可能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積極性,更有機會提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基于網絡平臺、網絡載體、網絡媒介的交互性、匿名性等特征,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倡導的“助人+自助”單向模式被進一步擴展成為“助人+自助+互助”的互動模式[3],客觀上增強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效果。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體系,也是為了能夠將信息技術的互動性、便捷性優勢發揮出來,從而實現網絡化技術和日常心理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的有機融合,構建起具有更加完善功能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革新,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時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傳播和共享[4]。雖然當前各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功能性已逐步開發,如開設心理咨詢預約、心理量表測驗等,但是其互動功能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大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大學生彼此之間缺少有效的交流溝通。線上與線下服務的融合性不夠,仍然偏重線下的教育和服務[5]。線上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動大多以危機干預為主,如通過郵件、樹洞等形式獲取學生求助信息,引導其進行線下干預。同時,各高校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缺乏心理工作者與學生間關于心理話題的溝通交流,也很少開展體驗式線上心理活動,這一現狀很難滿足大學生對于互動體驗的心理需求。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傳播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倡導立足于受眾立場,通過分析受眾接觸媒介的動機和需求滿足情況來考察媒體對受眾帶來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6]。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將受眾看待成有明確特定需求的個體,其基本觀點有:一是受眾與媒介的接觸是基于內在需要,是一種期望獲得滿足的選擇性活動;二是在整個傳播過程中,受眾具有一定的主動權,能夠將需要的滿足與媒介的選擇聯系起來,而非“絕對的被動”;三是受眾的需求對傳播效果具有制約作用,要想獲得傳播預期效果,必須盡可能了解與滿足受眾的需求;四是受眾不僅對傳播內容具有個體傾向性,對傳播媒介也具有選擇性。
使用與滿足理論引入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能,而且非常有必要。說其可能,是因為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具備傳播學的一般屬性;認為其必要,是因為引入使用與滿足理論能增強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一方面,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能“滿足”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需求。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新穎高效、及時便捷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心理健康、道德規范、價值準則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心理行為表現,化解內在心理困惑與矛盾沖突,滿足大學生破除心理障礙,增強心理素質,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能力的愿望。正是因為大學生有實現健康成長的社會需求,而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又能滿足他們這一需求,使用與滿足理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成為一種可能。
另一方面,使用與滿足理論引入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增強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有效的傳播應該充分考慮受眾的需求,滿足受眾的需要。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能夠立足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重視大學生的社會與心理需要,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切實滿足大學生在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心理需要,勢必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傳播活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本質決定了“使用與滿足”理論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適用性。這一理論要求我們在推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傳播學規律,注重研究受眾的個人心理和社會需求,根據受眾的需要設計和制定科學的傳播方式、方法和手段。
高校是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一方,總體負責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頂層設計,制定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規劃。各高校要著力提升平臺建構的信息技術水平,完善心理資源平臺的運行機制,系統化地整合現有資源,將優質資源進行篩選融合,積極搭建一套系統綜合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在平臺的功能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全方位信息獲取的需求,主要包括:建立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資源庫,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心理讀物、影像資料、調適方法等,使學生樹立起自尊、自信的心理健康意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在豐富的網絡資源支持下,提升自我保健的意識水平,強化心理保健的能力[7];提供便捷、專業的線上心理咨詢服務,組建線上心理援助團隊,實現個體與團體相結合,特殊與一般相結合的線上咨詢服務形式,拓寬心理咨詢渠道,及時有效地幫助大學生紓難解困、排憂解難;完善心理測評系統,建立網絡心理檔案,附帶心理量表測評的指導語和結果解釋,幫助大學生發現潛在心理問題,切實保護好學生個人隱私;同時,要在平臺為學生搭建日常交流和心理互助的功能,引導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宣泄情緒,發表觀點,培養朋輩幫扶隊伍,在朋輩學生的支持鼓勵下,澄清心理疙瘩,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相似的心理問題。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的前提是教育平臺能為學生帶來全方位的信息資源,只有當平臺上的資源便于大學生檢索,才能夠培養其自主學習和主動解決自身心理困惑的能力,進而增加平臺使用頻率,提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深入調研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水平,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結合時下網絡熱點話題、大學生關注的具體現實問題,運用心理學的分析和解釋,推出學生感興趣的、樂于享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方面,可以以圖文撰寫、音頻視頻、電臺廣播等多種形式對素材內容進行加工,插入學生喜愛的網絡圖片,引入流行的視頻音頻,將枯燥無味的心理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遞出來,吸引學生眼球,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此外,還可以利用線上心理素質訓練、心理情景劇、心理藝術展、團體輔導等多元方法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迎合大學生興趣特點,滿足其個性化需求[8]。最后,還要不斷創新知識傳播的路徑,不斷充實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有效幫助大學生提升心理健康素養的同時,樹立正確道德觀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網絡道德教育、網絡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意識教育等納入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加充足、更接地氣的教育素材,切實提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豐富性與形式的多樣性,能讓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平臺的過程中感受到專業性、趣味性、探索性。
雖然很多高校已經在逐步搭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網站,但是應用平臺的選擇與大學生實際的使用偏好并不一致。當前,大學生樂于使用抖音、微博、B站等應用程序,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與時俱進,在打造專業綜合的心理資源平臺、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和微信平臺公眾號的基礎上,廣泛開拓信息傳播渠道,進一步挖掘教育內容,利用多元渠道和形式提供有針對性的優質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微信是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應用軟件,各高校可以進一步優化微信公眾號功能,利用群發消息每日定時推送心理健康知識,定期推送心理測評專題,提醒學生關注心理健康,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其次,微博因信息可即時分享、傳播互動速度快等特點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網絡聚集地。高校可通過微博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創建獨家的微博賬戶,在微博上發起熱點心理話題的討論,并由心理咨詢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專家等主持引導討論的正確方向,讓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看法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此外,利用抖音和B站等視頻平臺,可以定期推送心理健康微電影,進行線上心理大講堂、心理專家說等直播類型的心理活動,充分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增強大學生的使用興趣。網絡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學生主要使用的平臺打造新陣地,是拉近師生距離的有效方法,既能使信息傳播者收到較快反饋,又能讓受眾滿足其平臺使用的需求,形成良好的使用習慣。
當代大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的認識程度和接受程度普遍提高,也善于利用網絡信息來舒緩情緒困擾,排解孤獨感受,同時也對線上人際關系和社會支持的需求越來越高,渴望利用網絡滿足其內在分享交流的欲望和得到體驗互動的快感。基于此,高校在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時,可充分發揮線上心理咨詢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思考由線上咨詢的初步評估和后續追蹤與線下咨詢的持續跟進來完善咨詢流程的互補,這樣既能夠擺脫傳統的郵件、樹洞、文字咨詢回應慢的困擾,又能夠讓受眾更有體驗感,進而強化其使用頻率。此外,還可以利用社交群、貼吧等方式開展團體輔導、成長小組討論等活動,通過更加自由平等的人際溝通,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心理適應能力。打造線上主題心理沙龍,通過互動交流分享,實現價值觀念的輸入與輸出,同時也更能滿足大學生人際關系與社會支持的需求。最后,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舉辦線上心理活動,釋放大學生參與熱情,在線上、線下活動的基礎上,讓大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中分享自己的感悟、心得啟示、提出活動需要改善的意見,進而促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完善。
使用與滿足理論要求我們在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傳播學的一般規律,研究大學生的心理和社會需求,努力創造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親近性資源,同時注重雙方的互動與交流,及時回應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惟其如此,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才會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會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有力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