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燁楓
(上海申環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生活垃圾也隨之增加,以某省為例,2005 年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4.766×106t,2018 年,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增加至6.120 3×106t。有學者利用預測模型對成都市2020—2030 年間的垃圾產量進行評估,發現其生活垃圾產生量將逐年增加[1,2]。填埋是目前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時也是處理垃圾剩余物的最終處置方法。發達國家對于垃圾填埋場的選址、設計等均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而我國在此方面的工作開展較晚,垃圾填埋場多采用混合填埋法,即不對垃圾進行分類,堆放在一起后統一處理,且大部分填埋場防滲層薄弱,無法有效防控環境污染。本文將從垃圾滲濾液的產生及危害出發,探討滲濾液污染地下水的規律,并根據實際情況給出垃圾滲濾液的污染控制措施,以及為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污染地下水的預防提供參考與指導。
垃圾滲濾液是指垃圾填埋場中的水分經垃圾層與覆土層滲濾而形成的一種高濃度有機廢水,其成分復雜,含有大量有機物及重金屬類物質。王坤[3]等學者以濟南最大生活垃圾填埋場作為研究對象,對滲濾液及周圍地下水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滲濾液中共檢出11 種新興有機污染物,地下水中共檢出7 種新興有機污染物。由此可見,垃圾滲濾液造成的環境污染較嚴重。
隨著垃圾填埋場運行時間的增長,垃圾滲濾液的性質也會出現變化,目前,根據滲濾液性質的不同,垃圾填埋場的穩定化過程主要分為5 個階段,即初始調節階段、過渡階段、酸化階段、甲烷發酵階段及成熟階段[4]。
1)初始調節階段,垃圾填埋場中的垃圾被好氧微生物降解,生成二氧化碳與水,并釋放一定熱量。
2)過渡階段,垃圾填埋場中存在的氧氣被耗盡,形成厭氧環境,垃圾被兼性厭氧降解,生成氮氣與硫化氫,在此階段,滲濾液pH 降低。
3)在酸化階段,垃圾填埋場內不斷產生氫氣、二氧化碳、金屬離子等濃度持續升高,p H 降至最低后開始升高。
4)甲烷發酵階段,垃圾填埋場中氫氣含量降至最低,甲烷菌開始將氫氣與有機酸轉化為甲烷,金屬離子、有機物等濃度降低,電導率降低,pH 升高。
5)成熟階段,垃圾填埋場中的垃圾被降解,組分基本降解完,營養物質已被排除,pH 呈偏堿性,滲濾液可生化性降低。
滲濾液的產生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垃圾降解時產生的水、雨水、地下水等均可作為滲濾液中水分的來源,水量變化較大,且無任何規律,同時,滲濾液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及重金屬類物質,濃度較高,流動較為緩慢,滲漏過程較長,從而給垃圾填埋場周圍環境中存在的地下水造成了嚴重污染。不合格的垃圾填埋場相當于一個巨大的污染源,污染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十年至數百年不等,而一旦土壤及地下水遭受污染,利用當前科學技術對其進行凈化的難度很大,費用極為昂貴,并且嚴重破壞了附近民眾的日常生活及生產環境。
對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污染進行數值模擬及研究,滲濾液污染地下水的規律總結如下:
1)垃圾填埋場的穩定化過程階段不同,垃圾降解速率不同,滲濾液污染組分濃度也存在差異。在垃圾被填埋后的初始調節、過渡及其他階段,由于易生物降解組分較多,垃圾降解的速度最快,降解過程中釋放的污染物濃度最高,對周圍環境造成的有機污染、氮污染也最為嚴重。
2)隨著垃圾填埋時間的增長,地下水污染范圍會不斷擴大。在垃圾被填埋后,滲濾液造成的污染會持續增加,地下水的流動會使污染范圍擴大,但擴大速度會逐漸降低。
3)滲濾液中污染物組分濃度越高,地下水流速度越快,則對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問題越嚴重,污染范圍也越大。滲濾液中污染物組分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源頭,其濃度越高,則代表會對更大量級、范圍的地下水產生污染,而地下水流速度越快,則代表污染物會被更快傳播,增加了污染范圍及污染范圍擴張速度。
頂部覆蓋層指的是在垃圾填埋場使用完后,于其頂部覆蓋一層材料,如由黏土、電廠灰、黏膠劑等混合而成的材料,保證該材料滲透系數低于10 cm/s,使雨水等垃圾填埋場之外存在的水分入滲量低于36 mm/s,從而實現對垃圾填埋場內的水量的有效控制。然而,由于垃圾填埋場內垃圾層與覆蓋層的滲透系數差異較大,中間容易形成一層非飽和層,具備較高的土水吸力,導致入滲率高于設計滲透系數,從而引發覆蓋層龜裂,易被人為破壞,因此,頂部覆蓋層可有效抑制蚊蠅滋生及惡臭氣體的傳播,但無法完全阻止地表水滲入垃圾填埋場內。
進行填埋時可對垃圾進行分層,即在完成一部分垃圾的填埋操作后,立即對該部分垃圾進行覆蓋,而后對剩余垃圾繼續進行相同操作,從而使不同層的垃圾之間存在一定厚度的覆蓋夾層。垃圾分層填埋能夠有效控制蚊蠅滋生,大大降低滲濾液的產生量,進而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進行垃圾分層填埋時,覆蓋夾層所用材料可以采用黏土、建筑渣土或其他合成材料,垃圾層填埋厚度在2~3 m,壓實后覆蓋夾層厚度在0.2~0.3 m,或直接鋪設薄膜作為覆蓋夾層。
1)當夾層材料選擇為黏土滲透系數較小的材料時,滲濾液在各層間的滯留時間會得到延長,從而使厭氧降解過程更加充分,實現滲濾液的自我凈化,進而降低滲濾液濃度,避免對周圍環境造成更大污染。
2)當夾層材料選擇為建筑渣土時,能較好地解決城市建筑廢物處置問題,提高建筑廢渣利用率,同時,由于建筑廢渣顆粒較大,透氣性較好,能夠提高滲出率,避免微生物繁殖后堵塞孔隙,從而使好氧降解過程更加充分,加速垃圾填埋場的穩定化過程。
3)當夾層材料選擇為聚乙烯、聚氯乙烯及其他人工合成材料時,由于人工合成材料具有質量較輕、運輸量較小、適應變形能力較強等優點,使施工更為便捷,提升了施工速度,但同時也會增加費用。
為有效控制垃圾填埋場內的水量,可構建防洪排水系統,即在垃圾填埋場內設置導流壩、截洪溝,在垃圾填埋場上方放置引流設備,在下方設置導流系統,從而將地表水等從垃圾填埋場內排出。防洪排水系統的構建需因地制宜,由專業人員根據垃圾填埋場周圍的地質情況及當地降水情況選擇排水方式,將地面降水盡快引流至其他地方,減少垃圾填埋場內的入滲量。
目前,對于污染較為嚴重的垃圾填埋場,除了采取頂部覆蓋層、垃圾分層填埋及其他措施外,還可根據其實際情況采取側面防滲措施,即進行柔性地下防滲灌漿工作。傳統地下防滲灌漿主要以水泥為主,在松散地層構建而成的防滲帷幕較厚,易脆裂,而采用粉噴膨潤土構建而成的防滲帷幕具有較好的防脆裂性能,且不受厚度、長度及其他因素的限制,該技術較為成熟,在垃圾填埋場的改造工程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為最大限度地降低滲濾液對地下水及周圍環境造成的污染,可在垃圾填埋場底層安裝集排裝置,用于收集和排除滲濾液,并將收集到的滲濾液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或回灌于垃圾填埋場使其再次經歷生物降解過程,達到自我凈化的目的。集排系統的工作性能高低直接影響到滲濾液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嚴重程度,一般而言,集排系統在安裝時,應于垃圾填埋場底部鋪設一層粗砂作為導流層,厚度應根據垃圾填埋層的規模及預估滲濾液量而定,粗砂鋪設的導流層底部應修建排水溝,放置導流管以對滲濾液進行導流,導流管管徑應根據滲濾液量而定,導流管管材應選擇具有較強抗老化、抗腐蝕的材料,且保證其阻力系數較小、表面較為光滑。
底層集排系統的應用主要是為了盡可能將滲濾液收集并排走,從而最大限度降地滲濾液流入地下水的液量,因此,在對底層集排系統進行設計時,應注重其結構的可靠性、安全性及經濟性,需要進行全面的科學論證,確保其符合環保理念,否則會加重地下水污染。
目前,于垃圾填埋場底部及四周鋪設襯層是防滲的主要手段,能有效防止未被及時排走的滲濾液滲漏。襯層作為預防滲濾液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最后屏障,其設計方案及所用材料的質量至關重要。
1)襯層鋪設不限層數,國外垃圾填埋場鋪設底部襯層的案例中最多可達4 層,一般而言,兩層襯層即可滿足基本的防滲需求,即使增加層數也無法徹底阻斷滲漏。
2)襯層材料分為天然防滲材料與人工合成防滲材料,其中,天然防滲材料主要為黏土,具有滲透系數小的優點,可采用一層或多層壓實黏土,而人工合成防滲材料主要為塑料薄膜、土工膜及牛毛氈等與黏土的復合材料,防滲能力較強,但費用較高。國外還將有機黏土作為垃圾填埋場底部襯層的防滲材料使用,對于有機物含量較高的滲透液,可較好地去除有機物,有效提升防滲效果。
3)在垃圾填埋場匯水口處可修筑防滲帷幕,避免垃圾填埋場內的滲濾液水平遷移,對垃圾填埋場周圍土壤造成污染,例如,利用黏土固化漿液修筑防滲工程,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4)垃圾填埋場滲濾液中存在較高濃度的有機物及重金屬離子,在進行底部襯層的設計與鋪設時應將其納入考慮范圍,在防滲的同時降低其對材料的損壞,避免防滲漏洞的出現,提高防滲效果。
垃圾填埋場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城市生活垃圾堆積問題,但在垃圾降解過程中,經垃圾層與覆土層滲濾而形成的一種高濃度有機廢水含有大量有機物及重金屬類物質,會對地下水及周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且隨著垃圾填埋時間的增長,地下水污染范圍會逐漸擴大,滲濾液中污染物組分濃度越高,地下水流速度越快,對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問題越嚴重,應采取必要措施預防滲漏,如設置垃圾填埋場頂部覆蓋層、地表水及地下徑流的導排、帷幕防滲措施、設置底層集排系統、設置底部襯層等,除上述防滲措施外,還需強化城市垃圾分類處理,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以減少地下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