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麗 劉俊賢 榮紅霞
(哈爾濱金融學院)
迎合國家創業教育的發展戰略,深化教學改革,探索創業教育的新模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艱巨使命。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通識教育、跨學科教育等教學模塊深度融合,創建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既能實現進一步深化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又能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助力我國早日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完成創新型國家建設。
創業教育傳入我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發表的一篇有關農業創新發展的文獻,2012年教育部正式把創業教育設為獨立學科,在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開設相關課程,并同時頒發了《創業基礎》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創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規范了創業教育在高校的良性運行。創業是指不拘泥于當前的資源約束,尋求機會進行價值創造的過程。要想很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創業所需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需要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創業成功的目的。二是創業的商機要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實踐中去摸索和探尋。三是創業要能夠創造價值。創業教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創業教育是指傳授給學生創業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以幫助學生實現創建一個新企業為目的的教育。廣義上的創業教育是指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塑造創新型人格、強化創業實踐能力、實現全面培養大學生綜合實踐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普通高等學校全面開展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愿,激發創業熱情,塑造大學生的創業品質,獲取創業知識和技能。
創業教育雖然被教育部劃分為獨立的學科在普通高等院校單獨開設,但由于其學科性質決定了其與專業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和跨學科實踐課程等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要想達到創業教育的根本目標,就需要將創業教育與多學科的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因此提出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創業教育的整體教學效果。所謂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就是指在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和知識體系融匯貫穿在專業教育、通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跨學科教育等各個學科的教學和實習實踐中,讓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和主導思想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1+N>1”(1是指創新創業教育,N是指多個學科)的教學效果,讓大學生在各個學科的學習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塑造創業品質,提升創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創新創業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為一體的學科,需要與多學科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其教學目標,發揮創新創業教育的引領作用,借助學科教學拓寬創業教育的領域,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實現科技振興、科教強國貢獻力量。
創新性可以說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又可以說是它的本質屬性,因為創業的本質就是創新。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創新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創新創業教育本身的創新性。在創業過程中組建新的創業團隊、開發新的產品或為客戶提供新的服務,研發生產所需的新材料,或原材料的創新應用,突破舊的管理制度,采用新的管理模式,這些都是創新。按照約瑟夫·熊彼特理論,創新可以高度概括為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等幾個方面,創業過程中的創新幾乎都可以歸納到這幾方面,學者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展開創新方面的研究。
二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這種模式是一種開創性的新模式。大學生創業教育最先包含在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內容中,2012年教育部正式把創業教育設為獨立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在大學生中單獨開設。創業教育最初只是單打獨斗,逐步實現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后來又提出課程思政,將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度融合,逐步過渡到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上,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學科專業教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及跨學科教育等學科的交叉滲透,這種過渡是有著理論來源和事實依據的。這種融合的教育模式能夠培養出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新時代創新創業型人才,將來無論是自主創業,還是既有組織內創業都有其獨特的優勢。此外,創新性還體現在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完成的創新作品中。同時將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相結合,開創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局面,打破原有人才培養模式,本身即為創新性教學改革。
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可以從創業理念的實踐性和教學模式的實踐性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實踐性。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首先可以理解為一種創業教育理念,它倡導的是結束創新創業教育單打獨斗的場面,要讓它依附于整個人才培養全過程,包括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專業教育和素質培養等,發揮整體效用,不要在哪個環節有所忽視,讓這種理念植入教師和大學生心中,只有這樣才能夠重視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才能夠培養合格和實用的創新創業人才,在正確理念指導下的實踐才能不偏離正軌。二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的實踐性。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可以理解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屬于提升大學生素質教育范疇,既然是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就要運用于育人過程中去實踐和歷練,教會大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在實踐中去檢驗其有效性,而在這一過程中所生產的“產品”就是一個個大學畢業生,他們畢業后要接受社會的檢驗,到實際工作崗位上核驗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執行效果。
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綜合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創新創業教育本身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是創業學、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學、心理學、財政學、財務管理和法學等多門學科的集合體,按照創業的步驟可以分為機會識別、資源整合、新企業創辦和企業生存四個階段。機會識別階段會涉及創業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和技能;資源整合階段涉及財務管理、財政學、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學科內容;新企業創辦階段會應用管理學、法學、企業管理等學科知識;企業生存階段涉及市場營銷、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這些知識的交叉融合運用為創辦一個企業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綜合性體現為人才培養方案中各大模塊的大綜合,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跨學科修讀課程+實踐教學”七個模塊組成的綜合課程體系,每個教學模塊又由若干具體課程組成,這樣就構成了一個綜合的人才培養方案,這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形成“創新創業教育+多學科教學”教育范式,更能體現其綜合性,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未來入職補充能量。
應用性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屬性,高校培養出的一批批大學生是否符合各個崗位的需要是驗證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時也是設定各學科教學目標、課程結構和高校專業的現實依據。大學生及由大學生創作的作品都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成果的應用性也是衡量教育教學質量的標尺。以創新創業科研成果和科研課題研究成果為例,無論是科技研究還是課題研究,衡量它們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成果的應用性,歷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的獲獎作品中,以實踐應用并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的作品居多,并且獎項級別較高。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未來科教興國的重要舉措。實現科教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力推進。
課堂教學永遠是高校教學的主戰場,大學生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也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好這塊主戰場的優勢,打響第一槍。明確課程設置是前提保障,科學合理地設計大學生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在此過程中可以分兩大模塊來推行并進,一是創業教育模塊,二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塊。在創業教育模塊,可以開設創業基礎、創業實戰訓練、創業案例分析、創業學、創業管理等與創業相關的專業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分別單設單列,授課形式可以是線上課程,也可以是線下授課。創業教育有其自身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只有在創業教育模塊明確和細化創業教育的要求,才能為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塊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塊中,要將創業教育分別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中,在學科教學中體現創業教育的知識和理念,培養創新能力,挖掘教學方法。兩大模塊課程明確安排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按照時間安排有序進行。要保障課程如期進行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課堂教學能有力實現創業教育教學目標和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總體目標,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普通高校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的大學生畢業后大概有八成以上會進入企業就職,這些畢業生是否符合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擁有話語權,同時高校也有服務社會的職責,因此企業參與高校的教學活動勢必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除了在課堂上大力推廣外,還需要借助其他形式來增益其效果,其中校企合作就是一種有效的嘗試方法。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最終都要到社會上去就業,接受企業的檢驗,如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就積極參與進來,提出企業的用人需求,甚至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同時接收應屆畢業生去企業實習,這一系列過程都可以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進程和教學效果的提升。通過校企合作有效地檢驗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恰如其分地將企業、高校和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增強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跨學科教育和通識教育等多學科教育的融合度,在實踐中印證創業教育教學效果的同時,及時反饋教學中的問題,查找缺陷,制定補救辦法,有助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合作如同粘合劑把高校和企業緊密連結在一起,作為利益相關者和目標共同體同步實現為社會輸送創新創業型人才的目的,為社會創造價值,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畢業論文設計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完成教學任務的最后環節,同時也是整個大學期間知識獲取和能力提升的有力證明。通過畢業論文的選題、研究方法的選取、畢業論文的撰寫及畢業論文答辯等環節,能充分體現大學生在校學習和社會實踐情況,能否為大學學習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在此一舉。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在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畢業論文要求選題新穎,具有創新性,研究框架獨特,創新選取研究方法,畢業論文的創新點無不體現創新創業的知識和技能,而且畢業論文圍繞自己所學專業選題和撰寫,所以畢業論文本身就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一部作品。畢業論文答辯過程中要求學生思路清晰、表述完整、反應靈活、應變能力強,這些綜合素質是創新創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和跨學科教育深度融合的綜合表現。論文選題主導思想要求積極向上,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不能違背社會倫理道德,這又是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例證,綜合起來就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體現在畢業論文設計的各個環節,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有力證明,所以要緊緊抓牢畢業論文設計環節,進一步深化和踐行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向社會輸送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創新創業人才。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校就讀期間利用寒暑假、雙休日和小長假等休息時間,到社會中的企業就職,將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利用,找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目的是增加自己的閱歷和實習經歷,鍛煉自己的能力,為未來真正走入職場奠定堅實的基礎。綜合仿真認知實習是模擬實際企業運營和管理的模式,組建若干企業,設計企業的名稱和LOGO,組建企業的各個部門和分支機構,設計不同的崗位,由大學生來親自擔任,模擬企業的原材料購買、生產、銷售、廣告投入、人員招聘、社會保險繳納等,根據學生的專業特色安排到具體的崗位上。無論是真實的企業實踐,還是校內進行的綜合仿真認知實習,學生都可以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的企業運營和管理中,真實體驗工作感受。在平時授課過程中,教師就鼓勵學生在實習和實踐中應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應用學科知識和技能,創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技能,把創業教育過程中學習到的企業管理知識應用于實踐。實習實踐過程中無處不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知識技能,是課堂知識的實踐應用和檢驗證明過程,反過來又會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設計和實施向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