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君 陶小花 梁鏵滟 張曉慧
(柳州工學院)
我國自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對養老服務產業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同時也對我國的養老產業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為滿足我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亟待去探尋一種向多元化發展的創新型普惠養老服務模式。我國普惠養老提倡政府和企業聯動,在基本養老服務以外,面向廣大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合理定價、經濟實惠、依靠市場供給,由社會運營、政府引導的一種服務[1]。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普惠養老的發展需要我們立足市場需求,突破行業壁壘,進行跨行業多機構聯合共同提供養老需求。本文在對比分析已有養老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現階段的養老需求,探索一種跨界聯盟的資源的整合及分配,嘗試打破行業壁壘,構建多元主體普惠養老產業實質性合作聯盟的創新型普惠養老模式,來滿足普通群眾、工薪階層的多元化需求。
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單位,居民到了一定的年齡,日常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其有贍養義務的親屬履行贍養義務,依靠其贍養人滿足老人的物質生活需求和精神情感需求,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
由于老年人在家中生活已久,非常習慣家中的各種事物,而且老年人的朋友一般都是周圍的鄰居,長期生活在一定范圍內,由于受我國的傳統觀念和老人的心理特征及身理特征影響,老年人對家庭有著極其強烈的歸屬感,一般他們不喜歡去新的環境生活。所以居家養老有利于滿足老人情感需求;同時家庭養老的性質決定了是由子女來承擔養老負擔,在我國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降低了社會養老負擔。
如今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然而,由于家庭子女數量減少,新舊觀念的矛盾與沖突,越來越多的子女更喜歡與老年人分開居住,家庭養老的局限性在當下形勢越發突出,而且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繁重,致使普通家庭難以承受養老負擔,贍養者疲憊不堪,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等問題的頻頻出現和醫療條件的不足,居家養老這一傳統養老方式必將隨家庭結構的轉變而慢慢向社會養老過渡。
社區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或長期生活的社區里,在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以社區為平臺,整合小區內的各種服務資源,并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模式為小區內的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和日托服務等[2]。
社區居家養老不僅具有家庭養老的優點,而且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減輕子女部分養老負擔,在向老年人提供就近又便利服務的同時,滿足老年人心理和物質需求。然而,社區養老模式在我國仍屬于初級階段,我國目前雖然在大力推進城鎮化,但現今城鄉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社區養老模式適于用比較發達的社區,對于一些基礎設施不完整,醫療水平相對落后的社區,社區養老的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受傳統觀念影響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傾向于家庭養老。
機構養老是指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進行養老。養老機構主要分為公益性機構和盈利性機構[3]。公益性養老機構一般有政府的補助或由政府出資創辦,主要受眾是城市的無勞動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無撫養人的“三無老人”和農村的“五保”老人,以幫扶救濟為主,不以盈利為目的。盈利性機構一般是民辦機構,面向的客戶群一般是不符合進入公益性養老機構條件又不方便在家養老且生活水平比較高的老年人。
目前,我國現有的三個養老模式各有其優缺點。居家養老模式更有利于滿足老人的情感需要,而且能降低社會養老的壓力。但同時會使部分家庭子女養老負擔過重,而且有些家庭因客觀原因無法進行家庭養老,居家養老不能有效利用社會公共資源。社區養老能整合社會公共資源,更有利于有效利用社會公共資源,減輕子女的養老負擔,為老年人提供更專業便利的養老服務,而且價格相對合理,實惠。但社區養老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社區養老的實施更適應于發達社區,特別是基礎設施完善的社區,而且這也增加了社會養老的負擔。機構養老不僅可以彌補一些居家養老的不足,而且,一些獨身、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或者需要專業護理的老年人,能在養老機構里進行康復治療、養老護理等服務,但機構養老也有收費過高、情感需求缺失的缺點。
根據對三個養老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現有的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多樣化的養老需求了,需要我們去探尋一個能滿足現在多元化的養老需求的新型養老模式。因此,我針對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普惠養老模式,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運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了一個多元主體普惠養老產業實質性合作聯盟的普惠養老創新型模式,希望能解決現在多元化的養老需求。
近代中國社會老齡化快速爬坡,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1年末65歲及以上人口為2.01億人,占14.2%,以國際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就步入‘老齡社會'”,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了。人口老齡化加劇,伴隨的養老問題也日益突顯。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20年7月底,我國已建養老機構床位429.1萬張,入住老年人卻只有214.6萬人,養老床位空置率高達50%。養老院空置率高是因為定價不合理,再加上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專業護理人才不足、傳統觀念的影響和服務設施不完善等原因,我國養機構入住率難以提高。但面對我國龐大的老齡人口,我國目前的養老市場供需不平衡已經相對嚴重且供遠遠少于求。由此可見,如果不改變現在的養老服務模式,在未來將難以支撐龐大的養老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水平的提升,更多的老年人對養老的需求不僅僅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還要老有所安、老有所樂。現在多樣化的養老需求,除了得到日常生活照料之外,還希望能有充足的醫療健康照料、戶外活動、發展興趣愛好、社交活動、傾述情感、實現自我價值等等。因此,為了解決養老服務市場發展的種種問題和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需要我們對現在的養老模式進行進一步探索,尋求一個能滿足普通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合理定價的多元化養老模式。
長期以來,受計劃生育政策,以及人們觀念的不斷轉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然而,由于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家庭子女數量減少,新舊觀念的矛盾與沖突,快速的生活節奏,繁重的生活壓力,致使傳統的養老模式,普通家庭難以承受,贍養者疲憊不堪。但空巢、高齡、失能、特困老人等問題的頻頻出現,傳統養老方式必將隨家庭結構的轉變而慢慢向社會養老過渡,同時也向社會養老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但目前我國社區養老市場仍需要完善,且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社區養老都與醫療資源結合不緊密,這不利于多元化養老市場的發展。
而且若給我國養老市場描繪一個數學模型,一定是個“欖核型”結構:兩頭小中間大。兩頭分別是處于社會經濟水平頂層的富裕人群和社會經濟水平底層的特困人群,富裕人群的養老市場由高端養老市場包攬,特困人群的養老問題由政府財政兜底解決,只有處于中間部分最大的“欖核”—人數最多的普通老人,面臨著“公辦養老院住不進、高端養老院住不起、低端養老院不肯住、不知住在哪里”的為難境地。這就更加明確了我國養老產業發展應向讓普通群眾買得到、買得起、賣得好、買得放心的普惠養老發展。
我國政府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并針對以上問題,在2000年以后,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提出了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從十一五到十四五計劃都明確指明了國家對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方向,但就我國目前的普惠養老的水平還不足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且現行的普惠養老模式也在摸索階段。
根據對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相關政策及養老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分析,未來的養老體系以機構為中心依托、以社區機構為主體、以居家上門服務覆蓋社區,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漸成熟和普遍應用,可以結合互聯網技術構建一個線上線下相結合,標準化跨行業多機構聯合發展,使機構養老為輔,醫、護、養緊密結合的新普惠養老模式來滿足現在多元化的養老需求。
普惠養老創新模式是政府和企業聯動,在基本養老服務以外,面向廣大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合理定價、經濟實惠、依靠市場供給,由社會運營、政府引導的,并運用互聯網技術,推行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融合發展的養老服務模式[4]。
普惠養老創新模式的總體框架構建是構建多元主體普惠養老產業實質性合作聯盟,聯盟通過財政投入、政策支持、人才培養、物資供應、醫養結合、文化服務、積分兌換、信用管理、投融資優惠、平臺推廣等方式跨行業多機構多舉措強強聯合建設運營,降低企業建設運營成本。
多元主體普惠養老產業實質性合作聯盟的主要構成要素有政府、投資商、供應商、運營商、金融機構、醫療機構、科研機構/高校、互聯網+平臺和養老行業協會。
政府:在養老服務產業中參與行業和涉及的部門多,同時又存在行業壁壘、業務交織等情況,所以政府在聯盟中擔任協調各部門工作打破行業壁壘;支持和引導社會積極參與,控制普惠養老發展方向;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及保障體系;監管、規范服務機制。
投資商:由于普惠養老的特殊性,普惠養老的投入非常大而且與一般以盈利為目的的產業不同,所以資金是普惠養老發展的首要難題。因此,除了普惠養老服務體系內部各類資源的融資之外,還要引入保險機構、債券、基金公司和銀行投資等各類投資方。
供應商:與一般產業供應商性質相同,主要是為普惠養老各產業機構提供物資,例如給運營商提供日常服務老年人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醫療設備、藥品等等。由于涉及范圍較廣,所以包括不同行業的供應商。
運營商:普惠養老區別于一般產業,普惠養老行業的運營商有各類養老機構涵蓋養老服務企業、老年用品企業、老年文化娛樂企業等。
金融機構:普惠養老投資是一個長期持續投資,在普惠養老行業發展中是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發展的過程,為達到共贏與金融機構構建穩定的投融資關系,才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醫療機構:由于普惠養老所面向的客戶群是老年人且有部分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健康狀況堪憂,因此醫療機構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組成成分,且普惠養老融入了健康養老的理念,醫養結合也是聯盟發展的方向,醫療機構的加入為養老服務提供專業的護理知識和人員,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科研機構/高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多的新技術應用到養老服務行業。為應對養老服務人才缺失,部分高校增添了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及課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加入使得養老服務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水平、監測老人身體狀況、改善生活環境、設備更新、降低成本等。
互聯網+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形成一個養老服務平臺生態圈“價值網+”,便于資源信息整合及分配,使資金流、信息流、物流、事務流的流動更加方便。便于掌控行業發展方向,市場變動情況,產品供需情況。
養老行業協會:在養老產業市場環境中處于企業和老年群體之外的一種非營利性經濟組織,負責一定規章制度的制定,規范、監督并保障聯盟的運行[5]。
聯盟運用互聯網平臺對聯盟內普惠養老項目信息整合,實現小我、家庭、社區、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本的有用對接和優化設置裝備,以機構為中心依托、以社區機構為主體、以居家上門服務覆蓋社區,推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通過平臺進行集中展示,宣傳推介和市場培育,充分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
聯盟內實行積分制的養老服務制度,參加積分制機構養老服務的服務者,得到服務對象的評價積分,可憑借積分在聯盟內平臺兌換成生活用品,或將自己的積分給予在聯盟內機構的客戶使用或自己進入到該聯盟內機構后進行使用。聯盟的橫向是不同政府部門和不同行業主體的聯合,不同政府部門與相關行業對接給予辦理相關業務及優惠,不同行業之間相互合作實行資源互補,相同企業之間相互學習,提高產品及服務質量形成良性競爭,同時聯盟的縱向是不同層次產品服務主體的結合形成產業鏈,達到“1+1>2”的效果。聯盟橫向與縱向協同發展最終形成橫縱一體的網絡模式,達到普惠養老產業整體良性發展的目標。
目前我國養老正在向社會養老過渡,但由于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相關制度還不完善,普惠養老模式現今仍在探索階段,所以需要我們創新開發新的發展模式。本文就是結合各位學者對普惠養老發展的研究,根據養老現狀及市場分析,系統地分析普惠養老創新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政府、投資商、供應商、運營商、金融機構、醫療機構、科研機構/高校、互聯網+平臺和養老行業協會多元主體協同發展的機制,探索跨行業多機構多舉措聯合發展的新模式。為普惠養老行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及思路。
第一,實施養老服務標準化。標準化工作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養老服務機構標準體系建設和實施對于規范養老服務機構各項管理與服務工作,促進多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能有效規范多元主體普惠養老產業實質性合作聯盟的運行和發展。第二,加強普惠養老政策支持力度,建設完善相關養老保障體系,提高資金補助,降低相關稅收,以達到降低普惠養老企業運營成本的目的,吸引更多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可以使元主體普惠養老產業實質性合作聯盟快速壯大成長。第三,加強對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在養老服務業的應用,推動智慧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元主體普惠養老產業實質性合作聯盟的信息平臺快速便捷收集普惠養老項目信息,滿足家庭和個人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服務,為聯盟養老服務企業的管理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