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積極公民的跨組織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作為社區應急機制的“鄰居”*
——基于積極公民的跨組織分析

2023-01-08 20:36:08姚尚建
浙江社會科學 2022年7期

□ 姚尚建

內容提要 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往往被稱為社區治理的“三駕馬車”。現有的制度設計較多地從三者關系入手,討論社區治理中的整體性組織結構,而這一框架在應急治理中面臨韌性轉換的任務。在城市緊急治理中,基于一致性的應急管理把權力運行與權利主張納入有限空間,社區居民以志愿者的角色進入這一空間,從而形成“街道+居委+志愿者”的國家中心主義的組織體系和“市場+社區精英+志愿者”的社區中心主義的參與體系。從敘事方式上,后者以“鄰居”的身份從物資保障等方面緩解了社區居民的資源不足,介入社區治理;從集體行動上,中國城市中的“鄰居”以居民、業主等多重身份的靈活切換以及跨組織行動對現存城市制度框架形成了功能補充;從壓力傳導上,“鄰居”的行動方式、組織模式和韌性機制,拓展了社區自治的視野,催生出社區治理“三駕馬車”的外部壓力。

一、研究的緣起與文獻回顧:組織、行動與積極公民

2022年春,新冠肺炎疫情襲擾了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先后有數十萬市民被病毒感染,由此引發了全國性關注。3月28日,上海市以黃浦江為界,對市民分階段開展核酸篩查,標志著這座中國最大的城市進入到嚴格的管控階段,2500 余萬人口城市的突然閉鎖使這座超大城市迅速進入靜止狀態,“搶菜”則率先成為近2 萬個上海小區、自然村、單位等的“集體行動”。被一度遏制的“社區團購” 成為社區緊急治理中的日常生活物資主要通道,一些熱心市民也因此成為各個小區的“團長”,數以百萬計的志愿者在居委會、“團長”的帶領下,為小區居民緊急配送物資。4月6日深夜,中共上海市委向全市黨員發出公開信,要求黨員“亮身份、見行動”,并深入社區工作,數據顯示,公開信發出當天,全市就有68.6 萬名在職黨員向社區報到,其中除公安民警、醫護人員、社會工作者等已在崗工作以及不符合相關條件人員外,31.3萬報到在職黨員已分9155 組編入相關區、街鎮和村居的工作隊伍。①以黨員志愿者為代表的“積極公民”介入封城期間的社區治理,緩解了后者的人員壓力。

社會科學的解釋日趨多元,而“多元化解釋機制,從方法論層面展現了詮釋和解釋兩種方法融合的趨勢”②。在中國國家治理的解釋中,國家集權主義的傳統往往最先得到承認,國家官員或曰“干部”因此成為國家治理的主要角色。有學者甚至認為,干部是當代中國的單一政治能動者,全方位地組織、領導、管理國家所有領域的一切事務,從而形成干部政治和干部制國家,作為領導性治理者,干部可以在組織性和創造性之間保持平衡。③但是要看到的是,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和領域分離,以干部為核心的集權制國家治理面對眾多壓力。有學者提出,國家治理面對的一個巨大挑戰是自上而下的集中體制的國家治理結構如何去解決因市場經濟體制而產生的一個自下而上的分散過程引發的各種問題。④由干部編織起來的組織網絡把國家治理的剛性與彈性集于一身,“政府的權力涉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因而政府必須對整個社會承擔無限的責任。這種集權的、大一統的管理方式盡管在革命后的一段時間里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使得國家管理社會的交易成本過于高昂,社會失去活力。”⑤

事實上,快速城市化與公私領域的持續性分離壓迫著嚴格的干部網絡,這一壓力同樣傳導到“類干部”的社區居民委員會。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與此同時,全國61.5 萬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村委會50.2 萬個,比上年下降5.8%,村委會成員207.3 萬人,比上年下降4.9%;居委會11.3 萬個,比上年增長3.2%,居委會成員61.6 萬人,比上年增長3.3%。⑥城市社區居委會成員增長的比例沒有反映出我國城市化率的實際變化,2020年我國城市人口為90220 萬人⑦,社區居委會成員與城市人口比例接近1:1500,因此僅僅依靠社區居委會“干部”來管理社區日益困難。與此同時,我國社區志愿服務力量日益發展。截止2020年年底,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中匯集的注冊志愿者1.9 億人。⑧從發起主體的角度,有學者把中國志愿服務的發展劃分為“自下而上發起,自上而下推廣”“自上而下發起并推廣”“自下而上發起,自下而上擴展”等三種模式,其中發源于天津市和平區的第一種模式是典型的中國社區層面的志愿服務模式。⑨基于服務類型的角度,也有學者把社區志愿服務分為救濟型、 互助型、 公共服務型、公民參與型等四種。⑩所有這些,有效支持了社區建設。

“組織是一切管理的載體,管理不過是組織維持其存在和發展的方式而已。如果說人類有什么最值得夸耀的話,就是他們在歷史的進程中發展了一種特有的組織能力。”?自城邦以來,人們總是在特定的組織中生活的。從個體的角度看,中國鄉土社會不僅提供了生活的土地,也提供了生活的組織網絡,因此城市化背景下農業人口脫離土地的過程,同時也是脫離組織的過程,還是人們再組織的過程。組織與行動密切相關。通過對工業革命到行政管理時代的管理文化的梳理,懷特和貝登納發現,主要存在兩種后來被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 M.McGregor)稱為XY 理論的管理模式:一種是具有超人能力的管理者,他們認為雇員僅僅是為了工資而工作;一種是鼓勵開明的、友好的工作關系。?

因此借助于理性主義的推進,組織把越來越多的個體納入體系之中。而作為極端的形式,韋伯式的組織最終淪為理性的鐵籠。在組織行為學興起多年后,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理論才在組織內部部分地松弛了這一鐵籠,這一理論承認,組織內部存在著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為,這種既非正式角色所強調的,也不是勞動報酬合同所引出的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自愿合作行為,這一行為能自覺維護整個組織的正常運行。?這一理論解釋了組織內的個體利他性行為的形成,但對組織中的個體如何實行跨組織行為并未過多涉足。1965年,曼瑟·奧爾森(Mancur Olson)出版《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奧爾森發現在許多情況下,小集團更有效率、 更富有生命力。這一對于組織規模性的考察為行動創造了彈性空間。在后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中,在回顧了本特利(A.F.Bentley)到奧爾森的集團理論之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從囚徒困境出發,批評了把“利維坦”和“私有化”視為唯一解決方案的看法,“無論是集權論者還是私有化論者經常主張那些過于簡化的或理想化的制度,幾乎也是一種‘無制度’的制度。主張中央管制的人沒有告訴我們,中央機構應該按照什么方法來組織,它應該擁有何種權威……主張私有產權的人也沒有告訴我們,各種權利應該如何界定”?。

在國家與市場之外,奧斯特羅姆釋放了社會參與公共治理的道路,并與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的“共同體”路徑形成了合轍,費孝通先生一度把共同體的英文Community 翻譯為社區,更揭示了社區組織的共同體肌理。在中國日益組織化的社區體系中,還存在大大小小的“小區”組織,基于規模可控性與空間可及性,有研究者傾向于將小區定義為“小區共同體”,“理想的小區共同體應有居民表達訴求的機制和場域,實現和回應居民訴求的小區內生性組織,較為緊密的人際關系網絡,具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和共為的集體行動,有著共有的價值認同、共守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規范。”?不同于“利維坦”和“私有化”的二分,“小區共同體” 這一頗具中國特色的話語補充了韋伯以來的組織討論,也規范了小區治理的主體,即小區事實上存在著三種差異性的力量,正是國家、市場與社會分別介入小區治理,帶來了小區的安全、繁榮與活力;共同體內部三種力量的并存,又為跨組織行為提供了前提。

在處于快速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社區治理同時存在著常規與動員兩種機制,“常規機制與動員機制是兩個互為替代的治理機制,有著內在的緊張和不兼容性。常規機制建筑在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之上,體現在穩定重復的官僚體制過程以及依常規程序進行的各種例行活動中……而動員機制恰恰需要通過超越常規的緊急動員過程、突破已有組織結構才能得以啟動和運轉。”?從組織學的角度看,執政黨領導下的 “三駕馬車”——居民自治組織、物業公司、業主代表大會是社區治理的常態機制,但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眾多城市緊急動員機制的啟動,使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得以參加志愿活動并跨越組織邊界,有的研究把積極參與社區應急管理的支援人員定義為“應急志愿者”,從而把常態社區志愿服務拓展到非常態城市治理之中。?2022年上海等各大城市社區應急志愿活動規模加大,作為“三駕馬車”之外的臨時性組織,以“團長”、志愿者等為代表的“鄰居”一詞重新回歸社區居民的稱呼之中;而“鄰居” 的再次出現,重構了社區組織結構和行動機制,補充了社區現有治理框架的不足。

二、人口流動中的“附近”流失與“鄰居”的動態聯合

組織與行動構成了我國社區治理的研究入口。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石,社區治理的能力提升關系到國家治理的有序推進。為了強化基層治理,從常態機制出發,國家從組織結構與組織流程的兩個維度對基層治理體系加以強化,即強調在執政黨的統一領導下,通過居民委員會、物業和業主委員會等“三駕馬車”實現德治、法治和自治的融合,“三駕馬車”與“三治融合”因此成為我國社區治理的基本內核。但是對于城市化進程中的居民個體來說,社區往往又是陌生的,借用一位知名人類學者的表述,這種陌生源自“附近”的消失。中國社區研究需要歷時性的跟蹤,即通過組織與行動的雙向觀察,發掘“鄰居”再現與“附近”找回的基本邏輯。

首先,農業國家中的“鄰居”及其有機團結。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學術思辨,“鄰居” 都是一個無需過多論證的語詞。通常說來,鄰居是指相鄰居住的人或人家。中國具有深厚的農業傳統,民眾同樣具有聚族而居、安土重遷的傳統觀念,因此在農業中國,鄰里關系不僅僅表現為一種居住的地理關系,更體現為一種血緣關系、倫理關系。有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家庭觀念、鄉土觀念甚至宗族觀念是理解中國政治結構的秘密,在他們看來,中國社會具有超穩定性的重要理由在于家以及建立在家之上的宗族的存在,“在中國,國家與個人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強大而穩固的中間層次:宗法的家族、家庭……在中文里,國家包含著國和家,它是地域、民族與家庭組織的綜合。”?

作為領土與人口大國,家國同構構成傳統中國的治理模式。長期以來,國家既要面臨“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問題,又要治理一個“百里則異習、千里而殊俗”的基層社會,因此需要一個既能有效維持國家統一,又能應對復雜多樣基層社會的治理體系。?在這一背景下,作為基本政治單元的家庭、宗族支持了國家郡縣制,作為基本政治倫理體系的熟人、鄉鄰支配著鄰里之間的關系塑造。當然,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并不意味著人口的完全靜止,人口一旦飽和就必然流動。費孝通先生指出,中國的人口流動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如同老樹之根不動,但是老樹上的種子會隨風飄散,從而形成一個個小小的“家族殖民地”;同時,費孝通先生強調,雖然中國鄉土社會存在著孤立與隔膜,但是這種孤立與隔膜并非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以家族為單位的居住與流動,形成了中國社會結構的空間平移,構成了中國一個個村落單位。鄰居就建立在這一村落基礎之上,即鄰居大多是具有血緣共同體的身份,村莊往往由一個或多個這樣的血緣共同體組成。因此,在費孝通先生看來,中國社會是一種團結的社會,是一種禮俗社會,這一社會結構可以對應于西方社會學中的“有機的團結”而非“機械的團結”。

其次,人口流動與鄉土性的流失。費孝通先生認為,從基層上觀察的話,中國社會具有明顯的鄉土性特征,“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這一開放式的定義解釋了,中國人的地方性、血緣性歸屬意味著鄰居往往是長期共同生活的群體,人們在同一塊土地上繁衍、生活、互助,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地方歸屬感;從血緣出發,從地緣出發,中國的共同體形成自身獨特的“差序格局”;這一基于血緣和地緣的社會結構是否穩定取決于兩個要素:家庭的穩定性與地理空間的穩定性;這一共同體還始終面臨著外部條件的影響,尤其是在不同文化交匯之處,這種影響尤其深刻。

與費孝通先生社會調查幾乎同步,上個世紀初,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在中國緩慢出現,并發展成為政治、市場與社會的交接點。20 世紀初一項關于華北18 縣450 萬人口的社會分層調查表明,188 萬職業稱謂中有90%是農夫,4%是商人,3%是文人學士,約2.5%是手工業者,與此同時,知縣在城市中的地位相對下降,旗人的特權逐步衰落,城市富人獲取權力也變得容易。?半個世紀之后尤其是20 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改革開放以及隨之而來的市場化與城市化戰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遷移,人口向城市流動所形成的血緣、地緣的雙重擺脫瓦解了鄉里社會結構,中國的社會與國家同步進入轉型期。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第一次突破50%,標志著中國從農村社會步入城市社會。在社會學的理論視野中,社會結構的調整恰恰是通過社會流動實現的,而社會流動既包括地理空間的流動,更體現為人們在社會關系空間中個人地位的改變。?改革開放以來,數以億計的農業人口離開了世居的土地,進入大大小小陌生的城市。然而,面對面(face to face group)的社群遭到了結構性挑戰,正如帕克(Robert Park)所言,“隨著城市的發展,社區中人與人的聯系中,間接關系,或稱次級關系(Secondary relation)已經取代了原來的直接關系、面對面的首屬關系(Primary relation)。”?

再次,“附近”的消失與他者的再聯合。間接關系瓦解了中國鄉土社會結構,瓦解了鄉里關系,也瓦解了基于地方性與血緣性之上的“鄰居”的倫理色彩。中國人從一個個家庭、宗族組織中走出,進入了城市這一新的共同體之中。與此同時,在城市中,雖然人們相處的地理距離更為緊湊,但是在同一社區,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的鄰居僅僅意味著一種地理空間的相鄰關系,這些被從不同鄉土社會拔根而起的人們成為一個個 “熟悉的陌生人”。“附近”意味著個體之間是內滲性、連通性的,而“附近” 的消失意味著內滲性和連通性的“斷裂”,甚至“極化”。?“附近”與鄰居的消失挑戰了中國長期以來的社會關系結構,也改變了長期以來基于家庭,基于差序格局的社會治理結構,在城市中,脫離鄉土的個體成為一個個獨立的、 自由的“他者”。

在上個世紀中期,中國的城市鄉村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國的城市沒有刺激起曾在日俄兩國所發生的那種變化。城市人口增長與全國人口增長大體保持同步,但中國城市沒有成為吸引農村居民的磁石或榜樣。”?一直到上個世紀后期,中國市場經濟驅動了數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這一世界罕見的大規模人口流動,直接使停留在原來鄉土關系中的家庭、 宗族到村落的共同體直面重建團結的努力。在他者的視野中,個體的活動無需承擔更多的社會壓力和家族性評價,社會治理的成本需要從鄉土倫理之外尋找生長點,尋求“他者”聯盟的機制。

“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在利益政治學看來,人們的集體行動一定建立在合理的利益動機上;帕特南(Robert Putnam)通過意大利的研究發現,共同利益才是公共精神的起點,基于霍布斯式強制公共行為的理論缺陷,帕特南引入了信任等社會資本,即“集體行動困境,可以通過利用外部的社會資本加以克服……在沒有物質財富做擔保時,參與者實際上是在用他們的社會聯系作保。”?因此聯盟機制與行動有關,行動則與利益相關。這樣的分析同樣適用于中國社會大流動分析:利益推動人們進入城市;利益推動人們重新結盟。中國鄉土社會的轉換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社會再組織的經過。

三、“附近”的找回、“鄰居”的組織重建和功能嵌入

滕尼斯曾批評道,19 世紀歷史的觀點與理性主義的觀點的對立,浸透到社會科學或者文化科學的一切領域。?在當下中國的社會科學中,同樣存在一個歷史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困境。從家庭、宗族到國家,組織的復雜編織影響著集體行動的邏輯。在社區治理中,如果從理性主義的角度,把基層視為縱向權力體系中的一環,那么很容易把社區理解為國家治理的微觀場景; 但是如果從歷史主義的角度看,中國的城市化不僅體現為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換的過程,也體現為兩種組織模式——即基于義務的模式與基于權利的模式——的邏輯轉換。因此在社區治理的微觀場景中,我們不難觀察到社會結構的歷時性變化,在這一變化中,基于血緣、地緣的熟人社會逐漸瓦解,基于市場、信任的社會組織重新建立起來。

首先,“附近”與“鄰居”的找回:在地理與血緣之間。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既包括血緣性的,也包括地緣性的甚至精神性的。?這一分類事實上承認了共同體的歷時性特征。離開世居的土地和熟悉的鄉里,移民在陌生的城市展開新的生活。為了對抗這種“附近”的失去,一些人進行費孝通先生所提及的家庭式的搬遷,一些家庭甚至宗族成規模地進入城市,例如上個世紀后期北京的“浙江村”、本世紀初期昆明的“布依巷”就屬于這一類型。針對昆明布依巷的研究證明,借助強烈的族群認同、以族緣身份形成的“抱團”文化是“布依巷”能夠持續存在的關鍵。?社會學家對北京的“浙江村”觀察后同樣發現,在城市對農村流動人口的“經濟吸納、社會排斥”的政策歧視和環境壓力中,城中村成為農村移民的唯一落腳點,更重要的是,隨著城中村的改造,這些移民也不停由一個城中村遷徙到另一個城中村,其社會關系也隨之轉移,從而形成了同一地理點上不同共同體并存的社會現象。?在某些學者看來,化解現代化和傳統的對立關系的模式分為: 并存 (coexisting模式、 依附(dependency與聯結 (articulation模式、 嵌入(embeddedness)模式。?家族、族群搬遷至城市帶來鄉里結構,甚至帶來相似的產業。研究表明,2000年以來中國非正規經濟不斷增長,2017年非正規就業人員達1.59 億人。?正是這些非正規經濟的生長,使進入城市的移民實現了短暫的落腳,而鄰居,逐漸成為一代移民的城市依靠。

從共時性的角度,組織化的社區共同體由居民組成。在不同的語境里,城市居民還往往被表述為居民、業主等兩種身份。兩種身份的背后事實上存在不同的法律體系:憲法體系和民法體系。進入城市之后,一些居民逐漸擺脫早期共同體的束縛,成為城市社區中的獨立個體,但是桑德斯(D.Saunders)也發現,一些巴西家庭進入中產階級后仍然難舍過去的鄰里關系,他們居住在含有政府資助的“法維拉安置住宅”附近的高層建筑中,這些“法維拉” 居民一方面想要待在自己原本居住的小區里,“臨近于自己的朋友、親人和營業地點,同時又想要享有現代化的便利設施與更多的保障。”?當然,這種以血緣結構抵抗地理結構的遷徙方式注定是暫時性的。正如前文所說,一些人的城鄉遷移往往帶來了更多的鄉鄰,但是前提是較早進入城市的人已經部分嵌入城市社會關系之中,正是這種嵌入為后來的移民提供了結構性可能,也就是說,正是城市中的地緣性“鄰居”為原來血緣性“鄰居”的導入提供了條件;同時,城市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促使越來越多的移民遷出城中村,城中村對他們來說僅僅是進入城市的跳板,這種從邊緣到中心的階層躍升,桑德斯稱之為遷徙的終點。

其次,鄰里關系的組織重建:信任與利益。在遷徙過程中,后來者地理性鄰居與血緣性鄰居的組織并存,更顯示了兩種文化體系的邊界及城市移民的異質性特征。城市中出現了“大體系下的小社會”和“跨越兩個世界的家庭和社區”,這種既聯結又超越社會邊界的二重性,充分體現在“浙江村”這種遷移的社區之中。?諸如“浙江村”、“布依巷”式的集體遷徙,實現了特定社會群體的邊界跨越,也隱藏了一種可能,即借助于教育和就業機會,一些家族、族群的個體成員終將離開這一集體,這一進入城市中心的遷徙行為不再以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家族式殖民地的方式出現,而是以個體行動融入新的社群或組織之中。集體移民到個體移民的變化,就是重建社群或組織關系的開始。

鄰里關系重塑的過程是一個重建公共信任與公共利益的過程。相對共同利益而言,公共信任的建設門檻更高。有學者通過對農民子弟學校的觀察發現,由于城市制度的障礙,一些農民工的孩子只能就讀于民工子弟學校,在國家的統計數據里,這些老師同樣屬于流動人口,他們與這些孩子的父輩一樣,都是這座城市的外來打工者。但是雖然同屬外來流動人口,這些孩子的家長,甚至孩子本身都并不信任校長和老師。?帕特南發現,公共精神有特定的傳統,“那些一個世紀以前人們曾積極參與新型社會團結和公共動員的地方,今天也恰好就是政治和社會生活具有最徹底公共精神的地方。而且,將近一千年前,同樣也是這些地方……出現了眾多諸如保護者協會、同業公會、鄰里組織和其他一些公共參與形式。”?

因此從利益的角度,新的鄰里關系更容易達成,西方國家的鄰里守望最初是為了減少入室盜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了農村守望、商務守望、河道守望、旅店守望、馬守望等;內容上,在繼續堅持以預防犯罪為核心工作的基礎上,逐步增加了制止故意損壞公共或他人財物,禁止涂鴉、遺棄汽車,還負責照明設施差、缺乏便利設施和尋人等。”?因此不難看出,一旦共同利益能夠達成,便很容易在這一基礎上實現公共利益的擴散,而這一擴散,為“鄰居”的組織重建提供了路徑。

再次,“三駕馬車”的開放性框架與“鄰居”的功能性嵌入。眾多研究表明,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一些特大城市仍將成為人口導入的目標城市;同時,在社區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信任與利益仍將成為社區治理的切入點。有學者把社區共同體分為三個層次: 以關愛和情感歸屬為核心的情感共同體、以參與和公共精神為核心的利益共同體、以合作和秩序建構為核心的治理共同體。?公共信任、公共利益與公共治理密不可分,這決定了我國社區治理架構的開放性。現有的俗稱“三駕馬車”的治理框架中,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治組織,在實際運行中帶有部分行政性職能; 業主委員會是行使共同管理權的共同利益組織,在《民法典》的框架下維系社區的公共利益; 而物業公司則是維護社區秩序的企業性組織,在《民法典》的框架下保持物業的商業品質。

因此在社區內部,國家、社會與市場各自形成自身的代言人,《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委會可以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民法典》規定,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 居民委員會應當對設立業主大會和選舉業主委員會給予指導和協助,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等事項由業主共同決定。《民法典》也對業主與物業公司的合同進行規定。但是在社區治理實踐中,“三駕馬車”的職責與關系卻經常模糊不清。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誰在維護普通居民的切身利益? 人們發現,居委會職業化的一個結果在于,一個居委會往往管理多個小區,換句話說,一些居委會的成員并不居住在他們管理的小區之中。一旦小區封控,居委會的管理必然陷入困境,這些小區必須嘗試緊急治理中的業主互助形態。這也是多數“鄰居”介入社區治理的現實動因。在這過程中,作為個體的“鄰居”可以以社工、業主、員工等名義分別進入不同的組織,從而彌補組織間的行動張力。

四、緊急治理中的積極公民與“鄰居”的跨組織行動

在日常治理中,由居委會、業委會與物業公司構成的“三駕馬車”基本上可以協調政府意圖、自治需求與利益實現,但是緊急治理使“三駕馬車”的組織、行動、流程全面承壓,緊急治理機制的啟動把權力運行與權利主張納入有限空間,從而形成兩種類型的組織體系:“街道+居委+志愿者”的國家中心主義的組織體系和“市場+社區精英+志愿者”的社區團購體系。以“志愿者”為標志的“鄰居”靈活介入社區治理的各個組織,事實上形成社區中的“第四駕馬車”。

首先,作為積極公民的“鄰居”及其跨組織聯結。作為現代政治學的核心問題,公民問題是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長期爭論的一個話題。在共和主義那里,積極公民的基本含義是公民對于自己所在的政治共同體懷抱積極的政治態度,既主動認同政治共同體的共同善理念,又積極參與共同體的政治事務,并表現出熱愛共同體(國家)的政治熱情,從而有效維護政治共同體的強大向心力。?自現代城市成立以來的一千年里,權利意識與公民意識互相補充,推動了西方的社會自治,也推動了西方的經濟繁榮與政治平等。在中國的政治話語中,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滯后,城市長期以來并不具備市民社會的正當理由,更遑論積極公民的政治土壤。作為政府的治所,城市發展通常與政治權力密切相關,只是在上個世紀后期城市化與市場化的共同推進,才使城市居民具有了業主、居民身份,并通過業主委員會等組織形式形成了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為業主、居民之間形成的次級關系提供了再組織化的基礎性需求,但是相對于長期以來的國家組織與宗族組織,城市社會是復雜的,在埃哈爾·費埃德伯格(Erhard Friedberg)看來,這種復雜性集中體現為社會對象的組織的支離破碎,而支離破碎的社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理性的缺陷、相互依賴的缺陷與合法性的缺陷。尤其在相互依賴的缺陷的論述中,費埃德伯格認為,在組織結構中,不存在同質性抑或連續流動性,存在著的恰恰是異質性和非連續性,甚至是種種斷裂。?

異質性和非連續性使城市居民往往與社區組織保持距離,“三駕馬車”的功能爭論也部分說明,社區治理體系中存在組織斷裂。但是組織行為學承認,存在著一些跨組織的合作行為,這是因為跨組織合作團隊成員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任務目標,在其工作進程中,基于企業戰略和工作任務的需要,跨越其本身雇傭關系所隸屬的組織邊界,通過與企業外部人員緊密協作,從而實現自身全部或主要的工作績效。?這一判斷從四個方面為社區“鄰居”的治理介入提供分析路徑:第一,大多數的社區居民屬于特定的組織;第二,多數的社區居民并不受雇于社區;第三,社區治理組織間也缺乏合作;第四,社區居民可以志愿者身份進入社區不同組織。因此組織的破碎意味著“鄰居”正好可以從系統外介入社區治理,這種介入必然同時是跨組織的。在一些城市的靜態治理期間,在多個社區,志愿服務成為普遍現象,黨員志愿者、普通志愿者及社區居民積極行動起來,他們時而出現在物資供應組,時而出現在核酸采集維護組,時而出現在巡邏組,以多方位的組織參與彌補社區治理的人員不足。

其次,組織的再系統化到積極公民的行動機制。長期以來,我國的城市治理體系遵循了國家主義的組織邏輯,即組織體系強調權力的縱向傳遞,并把權力觸須延伸到社區之中。一些城市為了加強社區工作,社區工作者滿足一定年限后可以被納入事業編制管理,使社區居委會這一自治組織逐步強化國家主義的權力痕跡。居委會人員之外的普通居民通過業主大會參與共同利益的管理,從而完善了社區治理組織機制。但是從運行效果上看,這一平時機制對普通居民的動員是不充分的。一些城市社區區民的跨組織行動,挑戰了日常組織結構和流程,也事實上培養了積極公民的成長機制。

“結構”一詞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指各個事物的構造形式和構成方式,二是指這些構造的組成原料。?一些城市的緊急治理給普通市民最先帶來的是行動限制與生活不便,僅僅是動輒數千人的居民小區的日常生活物資供應,就足以壓垮社區“三駕馬車”。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志愿者的積極介入才迅速緩解了居民的困境,并在各個城市社區贏得了普遍信任。志愿者的來源是豐富的,除了常住居民,一些社區的租客、商戶也紛紛參加到志愿服務之中,積極公民的志愿服務帶動了社區信任關系的確立,一些物資匱乏的求助信息也及時得到了“鄰居”的積極回應,有職業理發師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服務,還有志愿者承擔了為社區居民配藥等工作。部分已經完成團購的微信群也在居民的呼吁下得以保留,并成為共同記憶的見證。

從多個社區觀察的經驗看,80 后、90 后成為這次集體行動的主力,這些受過良好教育、視野廣闊的年輕人通過其積極有效的行動,正在深刻改變社區治理的傳統結構。不止于一些學者分析的社區應急管理的“關口前移”和“重心下移”,本輪疫情防控中的社區志愿者深入社區治理全部流程,從而重塑了社區組織網絡。這一組織重塑的突出之處在于,在一個以權力為中心的干部制國家中,社會力量可以有組織、高質量地介入國家基層治理。如果說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那么5年之后,在數萬個社區中積極公民的集體行動的展開、 組織結構及其切入機制,則再一次生動解釋了十九大報告中的責任、參與及互動機制。

再次,“鄰居”功能的壓力傳導。“無論是經濟系統,人體系統,社會結構,生態系統,只要我們不斷地向下追溯單向的因果關系,只要我們力圖掌握整體,都發現它們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循環圈。”?在城市整體的運行背后,是治理體系的系統化運行。每一個社區、單位,都是這座城市的微觀社會組織。在國家本位的治理體系中,基層治理往往復制國家治理結構,使居民委員會日益成為一個依附于國家的準行政組織,居委會既要完成行政任務,又要完成社區工作。但是從近40年政府職能轉變的視角看,城市社區其實是一種替代單位制的基層治理體制,這一體制“承接單位制解體剝離的社會職能以及政府職能轉變還原給社會的社會職能,其治理是指在社區范圍內政府、社區組織、駐區單位、非營利組織、社區居民基于公共利益和社區認同,通過協調合作、良性互動,共同解決社區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優化社區秩序、增進公共利益,最終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 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過程”。?國家轉型伴隨著社會的轉型,而社區能否承接國家轉型的職能剝離,關系到國家轉型的順利程度。在陌生人組成的社區中,一旦這一承接無法適應,一旦利益、信任聯結成功,原屬于不同組織的員工就只能重啟集體行動。

一些關于香港的研究認為,雖然與西方有所不同,但是亞洲的城市同樣存在積極的功能,這種功能主要體現在國家建構的過程中,“因為城市,作為一個變遷的中心,常能有力地瓦解或減弱大眾對傳統的一些小圈子團體的情感、忠誠及認同,從而得以發展出新的、 更高層次整合性的政治社會(國家)。”?研究表明,“行政吸納精英”是香港都市治理的一個典型特征,即“精英整合”。這一判斷對于當下的城市社區治理同樣具有啟發意義,在混合城鄉、聯動區域、輻射海外的城市運行中,社會精英通常分布于不同行業和不同組織,不同行業和組織的系統運行邊界比較明晰,但是城市緊急治理使不同行業、 高度專業化的社會精英瞬間鎖定于社區之中,他們率先以自身的知識儲備、行動能力、 專業合作等方式快速進入社區治理各個環節。尤其是在一些遠離居民委員會的單個小區中,社區居民在封閉過程中積極自救,通報信息,凸顯了社區自治的內核。這種從精英參與到社會性自組織的轉變,對日益行政化的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同時形成了壓力。社區治理者需要認識到,充滿流動性的城市存在著一個適應自由優先的通道,一旦城市處于緊急狀態,這些社區精英將持續性挑戰固化的管理體制。

結 語

市場化和城市化進程產生了大量的人口流動,重構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在超大城市的規模治理中,從私權到公權,社區的個體以業主和居民的方式進入彼此隔膜的城市生活。由于城市可以提供私人服務的便利性,個體、家庭之間很少發生聯系,以至于“鄰居”這個語詞在城市中部分喪失了它的應有含義。但現實卻是,在眾多城市的緊急治理中,建立在農業社會基礎之上的“鄰居”通過緊急參與機制實現了角色浮現。面對疫情沖擊,隸屬于不同組織、以黨員志愿者為代表的“積極公民”嵌入進國家體系與社會體系之中,并以跨組織志愿行動彌補了社區治理中的人力、物資等不足,從而深度參與了社會自治。

城市中的“鄰居”并非建立在血緣基礎上,同樣,“附近”的緊急嵌入亦非建立在地理基礎之上。在最近一段時期,作為市場化、 工業化代表的城市,先后實現了從日常治理向運動式治理的機制轉換,在這一過程中,“鄰居”的緊急介入顯示出崇高的人文關懷與良好的參與素養。正是這種“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的利他性關懷,成為精英崛起的社會基礎。可以想象的是,在后疫情城市治理中,“鄰居” 這一具有清晰倫理性的概念,將繼續以“積極公民”的跨組織身份穿越國家治理、市場治理與社會治理的關系,重新成為社區治理的積極力量,而這些,正是中國城市發展尤其值得珍惜的。

注釋:

①王嘉旖:《沒有豪言壯語,用行動印證與群眾“心連心”》,《文匯報》2022年4月8日。

②殷杰、 張海燕:《社會科學解釋機制探析》,《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第5 期。

③姚中秋:《干部作為政治能動者的一種類型: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2 期。

④⑤竺乾威:《政府主導下的多方合作:集中體制下的治理創新》,《中國行政管理》2022年第1 期。

⑥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20年民政事業發展統 計 公 報》,http://images3.mca.gov.cn/www2017/file/202109/1631265147970.pdf。

⑦《中國統計年鑒2021》,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1/indexch.htm。

⑨鄧國勝:《中國志愿服務發展的模式》,《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第2 期。

⑩穆青:《社區志愿服務的類型、 內容與形式》,《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第4 期。

?朱國云:《組織理論:歷史與流派》(第二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 頁。

?[美]唐納德·懷特、大衛·B.貝登納:《組織行為學》,景光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版,第4~8 頁。

?張小林、 戚振江:《組織公民行為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心理學動態》2001年第4 期。

?[美]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余遜達、陳旭東譯,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42~43 頁。

?朱仁顯、鄔家峰:《公共性再造:現代城市小區的治理之道——廈門市湖里區城市小區治理的創新實踐》,《中國行政管理》2022年第1 期。

?周雪光:《運動型治理機制: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再思考》,《開放時代》2012年第9 期。

?汪偉全:《社區應急志愿者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的Nvivo 質性研究》,《社會科學輯刊》2021年第4 期。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4~45 頁。

?歐陽靜:《簡約治理: 超越科層化的鄉村治理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3 期。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5 頁。

??[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代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136、143 頁。

??鄭杭生主編:《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五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312、263 頁。

?[美]帕克等著:《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嶺等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 頁。

?董山民、趙英:《“附近”的消失與再造——反思技術擴張時代的社會團結》,《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 期。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 頁。

??[美]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王列、賴海榕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175 頁。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4、65 頁。

?何明、木薇:《城市族群流動與族群邊界的建構——以昆明市布依巷為例》,《民族研究》2013年第5 期。

??項飚:《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8~10、10 頁。

?邢祖哥、黃耿志、薛德升:《中國非正規經濟發展格局及與城鎮化的關系——基于多指標多原因(MIMIC)模型的研究》,《地理研究》2022年第3 期。

?[加]道格·桑德斯:《落腳城市》,陳信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71 頁。

?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農民工子女的身份生產與政治社會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149 頁。

?李肖明:《英國鄰里守望組織》,《現代世界警察》2016年第11 期。

?邵春霞:《數字空間中的社區共同體營造路徑——基于城市社區業主微信群的考察》,《理論與改革》2022年第1 期。

?任劍濤:《論積極公民——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公民定位分析》,《武漢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 期。

?[法]埃哈爾·費埃德伯格:《權力與規則——組織行動的動力》,張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104 頁。

?時雨深、黃惠、路琳:《跨組織合作團隊研究:多元視角述評與展望》,《管理現代化》2018年第5 期。

?[法]高宣揚:《結構主義》,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69 頁。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金觀濤:《系統的哲學》,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 頁。

?佘湘:《城市社區治理中的集體行動困境及其解決——基于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視角》,《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5 期。

?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6 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99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国产麻豆另类AV|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97狠狠操|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日韩专区欧美|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九九香蕉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AV在线天堂进入| 丁香综合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色在线|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a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精品美乳|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天天综合色网| 国产玖玖视频| 亚洲视频三级|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黄色爱视频|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色婷婷|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产男人天堂|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久久综合婷婷| 亚洲天堂.com|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亚洲成a人片7777|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欧美在线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一区 | 色悠久久综合|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