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城市物流分會副會長 張簽名
自從有了餐飲外賣這一服務之后,有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那就是外賣餐飲食品的身份問題:誰知道這些外賣騎手送上門來的食品真正來自哪里?單就本人親眼所見的一個現象,就始終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我家附近有一家賣菜的小販,每每路過那里,都看到全家都在忙乎,洗菜的洗菜,洗碗的洗碗,炒菜的炒菜,蒸米飯的蒸米飯,而且這一切都是在露天“作業”,每到夏天,只見蒼蠅在門口飛來飛去,看著就很惡心,旁邊停著幾輛外賣的電瓶車……正因為如此,所以本人至今都不愛從網上訂購餐飲外賣。
盡管如此,有時出門辦事,也會吃到別人幫我叫的外賣,每在這時,我都要小心翼翼地問一句:訂哪家餐廳的?因為我自信,只要是來自有品牌和正規餐飲店的外賣,絕對不會出自上面說的那種地方,所以,即便吃后出了問題,冤有頭債有主,也好投訴或要個說法。不料想,我還是太天真了,忘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有賣的就有買的。
除此之外,由于網購不是面對面的經銷模式,消費者無法對食品進行真實鑒別,從而難免會產生食品變質、過期、包裝破損、假冒品牌等方面的問題。還有些微店食品是賣家自制的,這些食品既無產品外包裝,又缺乏必要的安全衛生監督,無論是品牌、廠家還是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消費者都只能得到賣家的口頭承諾。上述問題中,首當其沖的便是沒有證照、無合法資質的經營現象。
雖然如今有些外賣企業針對外賣服務這一隱患,采取了相關措施,如增加品牌專屬外賣封條,解決菜品配送途中被調包的隱患等。但這些舉措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且都只是企業行為,缺乏外力的約束,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得靠法治。
目前餐飲外賣業的法治建設現狀是:各地小餐飲入網經營的門檻不統一,現行法律法規對外賣平臺的監管要求不夠明確具體,相關法律法規對外賣一些具體的環節未提出相應的標準要求。為此,今年兩會已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建議:在全國層面頒布統一的餐飲外賣指導規范,使具有合法經營資格的小餐飲商戶依照食品安全法入網經營,并對各地外賣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的法規、規章等進行統一的修訂完善,將所有餐飲商戶的經營活動納入監管視野,實現“看得見”“管得好”,實現全國外賣餐飲許可、備案全覆蓋。
但是,對于食品這種特殊的網購商品來說,在沒有資質證明的情況下,僅憑一紙流通許可證,顯然不能確保這些賣家的食品是安全可靠的。換句話說,要求有食品流通證僅僅是壘起了一道門檻,但還不夠高;為了讓那些食品賣家不僅身份合法還得經營合法、產品信得過,還須為其所賣的食品壘道門檻,不僅要壘,還得壘得高高的。
高到什么程度?在筆者參加的一次農產品及生鮮食品電子商務安全研討會上,國內食品流通安全專家一致認為:在電商平臺銷售食品的賣家必須具有以下資質方可入駐,這一資質包括5大認證和六大信任體系。五大認證為:QS認證、產品認證、食品安全可溯源認證、企業誠信認證、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管理認證;6大安全信任體系為:廠家審核體系、安全審核體系、溯源查詢體系、專家顧問體系、售后保障體系、監督投訴體系。從而確保以量化的指標、可視化的監管等。
應該說,這些資質要求很超前,目前,國內能夠這樣做的,大概也是鳳毛麟角甚至還沒有,電商如果僅僅為了賺錢,包括那些巨頭網站,肯定也不會自己壘這么高的門檻,俗話說得好:誰愿意跟錢過不去呢?但是,作為食品電商經營者,若不顧食品安全,一心只為賺昧心錢,又怎么跟良心過得去呢?既然都過不去,那就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監管部門,用加強法治的手段壘高準入門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