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晨睿
完善的應急物流體系可以降低自然災害造成的生命與財產損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應急事件造成的不利形勢和局面。相比于西方國家對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我國應急物流體系在應對災害、突發事件的過程中暴露出了許多缺點,而區塊鏈以其不可偽造、可以追溯、公開透明和集體維護等特點,在發達國家已經在多個行業得到實踐。將區塊鏈的核心技術應用于我國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能夠使應急物流體系更加完善,更好地應對頻繁發生的災害、突發事件。
1.信息不對稱。自然災害發生后的72小時是黃金救援時間,物流信息關乎生命,快速有效地獲取實時信息有助于應急物流工作的順利開展。然而各部門之間獲取的信息不能及時匯總和交流,各級之間的信息傳遞經常出現信息不對稱和時效性低下的情況,如物資管理部門不能實時獲取物資的供需信息,導致供求不匹配,不能對參與人員進行合理組織與任務分配。
2.管理不規范。我國缺乏應急物流常設部門和聯動機制。在自然災害發生之后,我國通常是從各級政府部門抽調人員組建成臨時性的應急小組,盡管集結速度非常迅速,但由于指揮職責不夠明晰,人員、任務分配不合理等,且由于參與應急小組的人員涉及多個主體,包括政府、軍方、企業等,可能造成應急物流效率低下。
3.過程不透明。自然災害發生之后,應急物資的來源除了國家的應急儲備外,還有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捐贈,這些捐贈大多是通過慈善機構進行發放,但慈善機構對于物資及善款分配的信息公開不夠透明。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湖北紅十字會對醫療應急物資分配的不透明和不作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質疑。因此,應當建立和完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實現應急物資全流程可追溯,以此來保證物資分配的公平和透明。
4.可追責性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會產生大量的醫療廢棄物,如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的廢棄口罩,這些物品具備高傳染性和污染性,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二次傳染。因而,加強過程可追溯,可以有效追本溯源,一旦出現問題能快速定位問題點,避免二次風險擴散。
1.時間戳技術保證信息的透明度。應用在應急物資分配階段可以掌握整個過程的信息,如物資來源、存放地、運輸車輛、物資運輸狀態和位置、分配地等。在這種信息高度透明的情況下,不僅能夠保證采購物資的質量,約束相關部門合理分配物資,而且可以讓捐贈人能夠悉知自己所捐贈物資的去向。
2.去中心化加速信息交流。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是指每個節點都有高度的自治性,節點與節點之間自由連接,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接入,任何一個節點都可以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是不具備強制控制能力。而其分布式記賬的特點能夠讓應急物流節點與節點之間相互監督和檢查,所有節點共同參與交易賬本的記錄,有效避免信息傳遞不對稱的情況,保證了各節點之間信息傳遞的準確性。
3.智能合約機制提高應急物流運行效率。智能合約是基于不能隨意篡改的信息,利用計算機語言,預先在區塊鏈上設定合約條款,當這些合約條款被滿足時便自動執行。當應用于突發自然災害的監控和預警、應急物流預案的自動響應等階段時,提前將應急物流預案寫入區塊鏈,自然災害發生之后,其能自動抓取各項數據并進行分析,可以簡化流程,提高應急物流預案的執行效率,也可節約人力資源成本。
構建基于區塊鏈的應急物流體系的目標是在應急物流常設部門的管理指揮下保證受災地區正常的物資供應。傳統應急物流系統以政府為中心,目的是更有效地發揮政府的行政執行力,統一指揮形成合力,但這種強中心化的構建模式在面對突發性疫情時,可能會因為政府缺乏相應的專業經驗或是暫時性的行政效率低下,不能夠充分做到對疫情的快速反應,進而影響應急物流的整體質量。而單純以專業型的物流企業為中心,又會因缺少統一管理,出現缺乏合作和各自為政的問題。同時,在沒有政府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的情況下,以營利性為目的的物流企業會出現消極工作的情況。優化后的應急物流體系設立了應急物流常設部門,該部門有專門職位,責任分明,通過基于區塊鏈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與物資接收部門、物資倉儲部門、物資運輸部門和社會多方力量進行信息交流,對各部門的任務進行統一的分配和指揮,應急物流平臺根據災害信息與應急預案條件進行匹配,實現自動響應。
我國的應急物流正借助信息技術尋找行業痛點,優化用戶體驗,使應急物流更加智慧化、智能化。政府管理部門和物流企業應樹立互聯網思維,改變應急物流組織模式,優化行業管理、運營環節,充分體現應急的本質;利用互聯網優勢和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建立高效透明、信息對稱、價格公開的社會化現代物流體系,建立完備的預防預警機制。
引用出處
[1]臺啟民.軟弱破碎圍巖隧道超前支護確定方法[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6,35(01):109-118.
[2]李炳元.中國地貌區劃新論[J].地理學報,2019.68(03):291-306.
[3]戚利平.全風化花崗巖富水隧道淺埋段開挖施工技術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20):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