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對于后疫情時代的復工復產供應鏈物流嚴重受阻,如何“散結化瘀”保障供應鏈和物流協同暢通,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兼物流產業中心主任劉大成認為,“處于長期防控的疫區,需要從‘應急物流’模式過渡到‘計劃管制物流’模式,應迅速評價和劃分物質保障的重要程度和響應程度,分級、分區、分類并逐步擴展物流供應鏈保障能力。”
劉大成指出,“如此次上海疫情的供應鏈物流,在缺乏‘計劃管制物流’預案情況下,需彈性將‘應急物流’逐步引入‘平時物流’體系。可以嘗試逐步將經過商業壓力測試的‘平時物流’體系引入到非專業且未經過壓力測試、專業化、市場化的‘應急物流’體系中。”這種模式被稱為“平急融合”物流體系。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我國多式聯運和運輸結構調整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在面對疫情這種急轉彎式運力需求時,有些問題表現得更加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樞紐站場“連而不暢”“鄰而不接”等“最后一公里”問題
據悉,我國跨方式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和建設協調依然不足,例如,歐美4大港口(紐約港、洛杉磯港、安特衛普港、漢堡港)鐵路裝卸線均在30條以上,而上海洋山港尚未通鐵路,深圳鹽田港僅有3條裝卸線,樞紐站場集疏運效率低,功能銜接亟待加強。
2.服務規則、技術標準、法律法規對接難問題
服務規則方面,如鐵路與海運行業對于貨物運輸管理規定不一致,導致運輸方式之間銜接不暢;技術標準方面,如基于45英尺內陸集裝箱的內貿多式聯運體系尚未建立,跨方式運輸裝備不適應新體系;責任劃分方面,還需要依據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單方式運輸的相關規定,在跨方式責任問題上存在無所適從的狀態。
3.信息數據聯通難問題
信息化是多式聯運體系的靈魂和關鍵。我國多式聯運信息化有了長足發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表現在缺乏協調統一的標準規則、缺乏互聯共享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缺乏貨物運輸鏈全程的監測信息等。這些都影響了多式聯運的高質量發展。
立足新起點、錨定新目標,為推進多式聯運和運輸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工作方案(2021—2025年)》,在鞏固已有工作成效基礎上,立足“十四五”期新形勢新要求,以“突出問題為導向,加快推進多式聯運補齊短板,制定多式聯運發展和運輸結構調整務實舉措。
聚焦基礎設施銜接難問題創新突破。《工作方案》緊盯設施銜接薄弱環節,提出主要港口規模化港區鐵路直通;在港口規劃或港口集疏運規劃編制時,原則上要明確聯通鐵路、確定集疏運目標,做好用地預留控制。
聚焦服務規則對接難問題創新突破。《工作方案》明確提出推動建立與多式聯運相適應的規則協調和互認機制。
聚焦信息數據聯通難問題創新突破。《工作方案》將加快推進信息資源共享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加快推動公共信息資源有序開放,推動鐵路企業與港口、物流等信息對接互聯。
聚焦經營主體成長難問題創新突破。《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大力培育多式聯運市場主體,鼓勵港口航運、鐵路貨運、航空寄遞、貨代企業及平臺型企業等加快向多式聯運經營人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