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心理模擬:相似性的概念刻畫與神經表征*

2023-01-09 00:37:24
浙江社會科學 2022年4期
關鍵詞:動作心理

□ 陳 巍

內容提要 理論論與模擬論之爭是他心問題在當代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領域內的重要延伸。然而,模擬論中心理模擬的概念刻畫缺少系統的共識。當前對心理模擬中相似性概念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對……心理模擬”和“模擬的心理狀態”之區分;(2)心理模擬是一種實在模擬而非抽象模擬:(3)心理模擬的發生必須符合離線加工與表征替代的要求。鏡像神經元的發現,為心理模擬中的相似性概念提供了可能的神經表征,鏡像神經元的活動規律部分滿足了通過心理模擬實現讀心的規范性約束,也進一步引發了對相似性概念的再反思。未來的研究觸角將拓展至高階心理模擬及其神經表征上,從而有望為相似性在心理模擬中的地位提供更豐富的啟示。

一、引言

在論及他心問題 (problem of other minds)在概念上的可想象性時,Merleau-Ponty 給出過現象學的直觀描述:“這恰恰是一個問題:‘我’ 這個詞怎樣才能成為復數? 我們怎樣才能形成一個關于‘我’的普遍觀念? 我怎么能言說除了我自己的另一個我呢? ”。①Wittgenstein 則在《藍皮書》中根據特定種類的心理狀態或事件刻畫了這個問題:“有人跟我說:‘如果你同情一個人的痛苦,你肯定至少要相信他是痛苦的。但我怎么能相信這一點呢? ’這些話對我究竟有什么意義? 如果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我怎么會想到別人的體驗呢? ”。②上述歐陸哲學與分析哲學對他心問題在概念可想象性上的疑惑,逐漸演化為當代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哲學內經久不衰的讀心(mindreading)論題。

讀心包括將一種心理狀態歸因于目標他人,以便理解目標他人的行為并預測其未來的行為。讀心理論家通常可以被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理論論(theory-theory, 以下簡稱TT)和模擬論(simulation theory, 以下簡稱ST)。TT 家認為,我們理解他人是通過運用常識心理學理論來解釋和預測他人的行為③。相反,ST 家認為,我們不需要使用常識心理學的理論來理解他人。TT 家們將這一過程過度理智化(over-intellectualize)了。簡言之,該理論認為,我們通過在心理上模擬成為他人來理解他人。觀察你的行為,我想象在你的情況下我會怎么想、怎么感覺、怎么做。在這個富有想象力的模擬的基礎上,我對你的想法、感受和將要做的事情做出一個推論。最初,ST 是作為一種讀心理論提出的,即關于我們如何將心理狀態歸因于他人以解釋和預測他們行為的理論④。該理論被用來解釋假裝⑤、參與虛構的情節⑥、模仿⑦和其他認知專長⑧。

自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在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的讀心討論中,ST 是引發最多爭議的理論之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心理模擬”(mental simulation)的表達已經以多種方式被廣泛地使用,這導致“ST”成為一個不受限制的術語,并與許多不同的讀心解釋混為一談⑨。事實上,ST 應該更好地被構想為一個理論的集合,而不是一個單一的理論。所有這個理論家族的成員都同意是心理模擬而不是關于他心的知識(或基于常識心理學的理論)在讀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這個理論家族的不同成員在解釋讀心的其他重要方面是存在差異的。其中,最重要的爭論焦點在于當我們談論“心理模擬”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

一般來說,心理模擬是指把我們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或者與他人共情(empathy)。這個說法通常被理解為在我們的想象中去采擇他人的視角。例如,我們會十分自然地將“在小王失戀后,同事們會對他產生共情”這樣的現象,解釋為要求你使用你的想象從小王的視角思考這個世界。然而,他人通過想象采擇別人的觀點是什么意思? 根據模擬理論家的說法,大致上這是由心理模擬或者重新創造他人的心理狀態所組成。Currie 和Ravenscroft 非常清楚地指出了這一點:“想象讓我們把自己投射到另一個情境,然后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待、去思考這個世界。這些情境和視角可能是另一個真實的人,如果我們相信一些我們實際上不相信的事情,(或者)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或者)一個虛構人物的觀點……想象重新創造了他人的心理狀態。”⑩因此,根據ST,對小王悲傷的共情包括心理模擬他的悲傷,接受小王的政治觀點包括心理模擬他的政治信仰。在模擬理論家心中這就是對模擬直觀和普遍的理解。

毋庸置疑,上述“心理模擬”的直觀描述是寬泛的。一個心理狀態是另一個心理狀態的心理模擬意味著什么? 顯然,如果心理模擬的概念是ST的最基本組成部分,并且它足以成為其如其所是,以區分于TT 的核心成分,那么我們尚需要對該問題做出精細的概念分析。然而,模擬理論家在如何回答心理模擬的內涵問題上存在分歧。其中,爭論最為激烈的是該概念如何根據相似性(resemblance)概念來定義。?

二、如何定義心理模擬中的相似性

(一)“模擬的心理狀態”與“對……心理模擬”

如果遵從相似性這一準則,那么對于心理模擬最簡單的解釋就應該像這樣:(RES-1) 特殊的心理狀態M*是特殊的心理狀態M 的心理模擬,當且僅當:

1.M 和M*都是心理狀態;

2.M*在一些重要方面與M 相似。

這兩個說明是有序的。首先,我們對在適當的時候一個心理狀態必須相似于另一個心理狀態的重要方面展開闡述。目前,只要提到相似性的相關方面就足夠了:類似的內容、類似的現象、類似的神經表征。其次,RES-1 定義“心理模擬”為心理狀態中的二元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心理模擬)。然而,“心理模擬” 的表達也經常被挑選出來作為一個心理狀態的一元屬性,這種關系是一種模擬的心理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模擬心理狀態”并不是指被模擬的狀態,而是進行模擬的狀態。例如,“M*是一個心理模擬” 這樣的句子是很常見的)。?為了避免歧義,我們可以借用以下術語來闡述心理模擬:

1.我們將使用 “對……心理模擬”(mental simulation of)這一表達來表達作為一種對……心理模擬的關系。

2.我們將使用 “模擬的心理狀態”(simulated mental state) 這一表達來表達作為一種被模擬的心理狀態的屬性。

3.我們將在“對……心理模擬”和“模擬的心理狀態”之間以故意模棱兩可的方式使用“心理模擬”這一表達方式。

由此可見,嚴格來說,RES-1 應該被定義為“對……心理模擬”。在本文中,我們將用“對……心理模擬”來描述“模擬的心理狀態”:如果M*是對M 的心理模擬,那么M*就是一種模擬的心理狀態。?

有了這些澄清,我們將會考慮RES-1 的優缺點。假設小王看到了一根黃色的香蕉。這時,在我的周圍沒有黃色的香蕉;因此,我沒有這種視覺體驗。盡管如此,我還是可以想象出小王正在看香蕉。直觀地說,我對于香蕉的視覺意象是小王視覺體驗的心理模擬。RES-1 抓住了這點,鑒于我的視覺意象和小王的視覺體驗都是心理狀態,前者相似于后者。

然而,RES-1 面臨著一個很明顯的問題。相似性關系是對稱的:對于任何的x 和y,如果x 類似于y,那么y 也類似于x。?因此,從RES-1 可以看出,小王的視覺體驗也可以是我的視覺意象的心理模擬,但是這樣說顯然是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覺體驗可以是另一個人心理意象的心理模擬,這樣說沒有任何意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Goldman 基于相似性,提出了以下“對……心理模擬”的定義:

(RES-2) 特殊的心理狀態M*是特殊的心理狀態M 的心理模擬,當且僅當:

1.M 和M*都是心理狀態;

2.M*在某些重要方面與M 相似;

3.在相似于P 的情況下,M*滿足了M 的至少一個功能。?

在上述假設中視覺意象的其中一個功能是模擬視覺體驗,RES-2 準確地預測了我對黃色香蕉的視覺意象算作對小王的視覺體驗的心理模擬。同時,由于視覺體驗沒有相似于視覺意象的功能,所以RES-2 不會將前者歸類為后者的心理模擬。

(二)抽象模擬與實在模擬

然而,上述“對……心理模擬”在內涵上實在是過于含糊。首先,一個過程相似于另一個過程意味著什么? 一個事件存在許多不同的方式相似于另一個事件,我們必須闡明相似性在這里的相關意義。Fisher 在抽象類似性(abstract similarity)?與實在類似性(concrete similarity)之間作出了一種有益的區分。?當兩個過程牽涉到相同類型的系統并展示出相似的、細粒度的執行細節(fine grained implementational details)?時,這兩個過程屬于實在相似(concretely similar)。例如,為了適應太空環境,宇航員們會花費大量時間在零重力機器中進行訓練?。這些機器重現了中性浮力(neutral buoyancy)、無摩擦的環境以及太空失重性。為了使宇航員準備好在太空中存在的體驗,零重力機器實在性地類似于太空的物理條件。實在類似性與抽象類似性之間形成了對照。當兩個過程是抽象類似的時候,它們牽涉到一種共享的模式或某種描述層面上的算法,但是它們無需涉及相同的系統或展示出相似的細粒度細節。

例如,當我計算77×78 時,在我頭腦中的一個數學加工抽象地類似于一個計算器計算77×78 時的數學加工。計算器執行一個數學加工的輸出產物與出現在我頭腦中加工的輸出產物是相同的。但是潛在于計算器的數學加工與執行細節的系統完全不同于發生在我頭腦中的數學加工過程。在這個例子中,數學加工在算法層面上是相似的,但是在執行細節上卻是迥異的。值得注意的是,實在相似性其實就是抽象相似性的一種形式。實在相似P*也可被視作抽象相似P*的一種特殊方式。如果兩個過程術語統一類型系統中相同類型的過程,并且它們展示出相似的執行細節,那么它們就共享一種模式或算法。

因此,Spaulding 指出,當Goldman 主張模擬需要過程P 相似于過程P*時,就理應意味著P 實在地相似于P*。這意味著ST 支持者必須證明,那些模擬讀心的例子就是那些能夠很好說明讀心者的心理過程在細粒度細節上相似于目標他人心理過程的案例。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模擬標準中的第一個標準。當且僅當如滿足如下條件時,過程P 模擬過程P*:

1.P 實在相似于P*,這需要確保:

a.P 與P*屬于相同類型的系統;

b.它們展示出相似的細粒度細節。?

抽象相似性與實在相似性之間的區分,也可以反映在對復制(duplicates)或重復(replicates)這一對ST 術語的理解上。以一個模擬系統反映它所模擬的系統的因果結構的兩種方式為例,考慮下面兩種情況:

(1)在風洞中的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s)?就像在露天中的空氣動力學一樣,允許我們基于模型飛機在風洞中將會發生什么,從而對飛機將如何飛行做精確的預測。

(2)對氣流進行復雜的計算機模擬非常好地反映了實際氣流的形態——足以確保精確預測飛機將會如何飛行。

在這兩個例子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直觀上的區別。風洞的運作是因為在影響模型飛機的空氣動力的過程和影響真飛機的空氣動力過程之間有實在相似性。這些過程在所包含的系統類型和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這個系統是如何提出的細粒度細節方面是相似的。然而,用計算機模擬這個過程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模擬類型。計算機模擬的成功是借助對真實環境中空氣動力過程的抽象復制。抽象復制和實在復制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成功的抽象復制不需要系統的相同和細粒度的過程相似性,而成功的實在復制需要。計算器可以成功復制我的數學過程。即,它可能執行一個數學過程,其輸出與發生在我身上的數學過程的輸出相同,而不匹配我認知過程的細粒度細節。

由此可見,當A 抽象地復制B 時,A 和B 實際上可能是相同類型的過程,并且共享相同的細粒度細節,但是復制的成功并不依賴于這種相似性。

當Goldman 聲稱模擬要求過程P 在某些重要方面復制、重復或類似于過程P*時,這應該意味著P 實在復制(concrete replications)了P*。?抽象復制(abstract replications)不算重要復制,因為它們無處不在。使用計算器、算盤、口訣表、用手指計數,都是對我將77 與78 相乘時腦海中發生的數學過程的抽象復制。在粗粒度(coarse-grained)層次上,它們類似于當我將77 與78 相乘時在我大腦中發生的數學過程。相比之下,實在復制通常比抽象復制少得多(因為實在復制的標準更嚴格),復制細粒度細節在它們的成功中起著核心作用。

(三)“離線操作”與表征替代

如果ST 要對讀心是如何運作的提出有趣的、獨特的主張,它應該被限制在實在復制上。模擬需要實在復制的另一個原因是TT 的某些版本已經蘊含了抽象復制。?例如,在預測小王是否會決定國慶期間與朋友結伴出門旅游時,我訴諸于我知道小王喜歡旅游,小王喜歡與他一起旅游的人,他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過去半年里度過了足不出戶的難熬時光,因此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尤其渴望外出。小王還知道自己已經被朋友邀請,并做好了出行前的所有準備工作。我推測小王相信國慶期間自己有一趟遠足,并且渴望出門旅游,而且小王在國慶期間不存在與參加旅游的相互競爭的愿望。因此,我預測小王會在國慶期間出門旅游。

假設我的推理過程恰好與小王的推理過程相似。我們都權衡各種考慮因素,決定如何將選擇的權利最大化,等等。盡管我在對小王的行為進行理論化,但我的認知系統只是抽象復制了小王的決策過程。我的推理過程只是偶然地與小王的推理過程相似。小王可能采用了一種非常不同的推理方式來得出自己會去出門旅游的結論。我的預測是否成功并不取決于我的認知過程和小王的認知過程之間的細粒度相似性。因此,TT 蘊含了抽象復制。

Goldman 對過程P 模擬P*的第二個標準是,在P*的復制中,P*滿足P 的目的或功能之一。?我們如何斷定一個過程什么時候具有另一個相似過程的功能? ST 者沒能提供任何細節,但是他們給出了將怎樣的過程視為模擬過程的實例。這些例子包括使用某人自身的推理機制去確定目標他人相信什么;?使用某人自身的推理機制去預測他人將會作出的推理類型;?使用某人自己的決策制定(decision-making)或實踐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機制去預測目標他人將會決定去做什么;?使用某人自身的語法系統(grammaticality system)去判斷目標他人是否將會判斷一個特殊的句子是否符合語法;?使用我們關于科學理論的知識去預測在這個領域中的其他專家會相信什么;?使用我們的運算技能去解決目標他人將如何回答運算問題。?

過程P 具有復制P*的功能的第一個標準是P在其模擬角色中被“離線”。當我真正模擬目標他人的認知過程時,我會使用我自己的認知機制,但這個過程不會像我在“在線”使用我的認知機制時那樣導致行動、決定等。更確切地說,這只是一個想象的行動、決定等。重要的是,這個標準對于P在其離線角色中是有意識的和隨意的還是無意識的和不隨意的不存在傾向性。

第二個標準是,我的模擬認知過程的內容(即輸入和輸出)是(或目的是)目標他人認知過程的內容。換句話說,模擬過程的輸入和輸出是非標準的,它們是目標他人心理狀態的想象性表征替代(imaginative representational surrogates)。這項標準對所涉及的表征替代的類型是無傾向性的。它們可能是命題態度(信念或欲望),也可能是非命題的心理狀態(情緒或意象)。判斷P*是否具有模擬P功能的兩個標準——離線操作(offline operation)和表征替代——允許有意識的、隨意的、涉及命題態度的過程以及無意識的、不隨意的、涉及非命題態度的過程。這意味著這些模擬要求既適用于低級讀心,也適用于高級讀心。

把所有這些條件放在一起,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模擬的定義:

1.P 實在地相似于P*,這需要確保:

a.P 與P*屬于相同類型的系統;

b.它們展示出相似的細粒度細節。

2.在模擬P*中,P 實現了它的功能之一,這要求:

a.模擬的成功依賴于P 實在的類似P*;

b.P 的模擬角色是“離線”的;

c.P 的輸入和輸出是P*的輸入和輸出的表征替代。?

三、鏡像神經元:心理模擬中相似性的神經表征

在20世紀90年代,Rizzolatti 等在豚尾猴的腹側前運動皮層(vPMC)的F5 區和頂下小葉(IPL)發現了一組神經元,它們不僅在猴子執行特定目標導向動作(如,用手抓一個物體)時會產生激活,而且當它觀察其他個體(可以是其他猴子或人類)執行同樣的目標導向動作(goal-directed action)的時候也會被激活。?隨后,研究者不僅在這些“經典”區域,也在非經典區域,包括初級運動皮層和背側前運動皮層(PMC)中也發現了這種神經元的身影。這些神經元非常有趣,因為它們就像一面鏡子,能夠匹配觀察到的和執行的動作,因此,研究者將其冠名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它們同時編碼了“我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上述富含鏡像神經元的腦區構成了鏡像神經元系統(mirror neuron system)或網絡。后續的研究表明不管是看到還是聽到相關活動的時候,鏡像神經元都會被激活。甚至當完成目標所需的運動活動涉及非標準的運動序列時,它們也會被激活,因此,鏡像神經元的活動不僅僅是對具體運動的回應。?

猴的鏡像神經元對觀察和執行手和嘴的動作會產生激活反應。手部動作包括抓握、放置、用手指操作和握住。嘴的動作包括攝食行為,如咬碎食物、咀嚼和吮吸,以及交流手勢,如咂嘴、撅嘴和伸出舌頭。早期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對人類被試的研究顯示,當人們觀察和執行運動時,PMC 和IPL 的腹側區域會產生激活。?但這不是人類鏡像神經元的存在的確鑿證據,因為激活的腦區在空間上的重疊可能是由于不是針對各自對觀察和執行動作都做出反應的神經元,而是針對各自對觀察動作或執行動作做出響應的神經元簇。?然而,隨后通過在術前癲癇患者中使用單細胞記錄的研究?和在健康志愿者中使用重復抑制fMRI程序的研究?,大量收斂性證據指向所有人類大腦中也存在鏡像神經元系統。與猴的鏡像神經元一樣,人類鏡像神經元的證據在經典區域(PMC 腹側和IPL)和非經典區域(PMC 背側、頂上小葉、小腦)?、輔助運動區和內側顳葉均有發現。?

作為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者之一,神經哲學家Gallese 用鏡像共振機制(mirror-resonance mechanisms)來解釋鏡像神經元的活動特征。?他認為,所有類型的個體間關系,包括動作理解、意圖歸因以及情緒和感覺的識別都依賴于自動化的和無意識的具身模擬(embodied simulation)路徑。當我們執行行動或主觀地體驗情緒和感覺時,內源性激活的神經基質在我們觀察他人行為或體驗情緒和感覺時也是外源性激活的。由此,我們對他人情緒和知覺的識別激活了當我們自己經歷那些同樣的狀態時所使用的腦區。觀察到他人處于疼痛之中,激活了許多在對疼痛的主觀體驗中也涉及的腦區,包括前喙扣帶皮質(the 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小腦(cerebellum)。觀察到他人厭惡的體驗激活了對厭惡的主觀感受所涉及的區域,如腦島(insula)。并且觀察到他人對恐懼的體驗激活了對恐懼的主觀體驗的區域,如杏仁核(amygdala)。?因此,當我們遇到某個人并觀察他們的動作或者他們表現出來的情緒或感覺,我們并不只是看到他們。我們除了從他人那里接受的感覺信息之外,與他人的行動、情緒和感覺相關的身體狀態的內部表征也在我們體內被喚起,就好像我們在做類似的動作或經歷類似的情緒或感覺。人們可以說這是一種神經模擬,因為主體的大腦復制了目標者的大腦活動,并由此建立了兩者之間的紐帶。鏡像神經元并不只存在于前運動皮層,也不是將它們定義為僅僅對觀察和執行同樣的動作而做出反應的前運動神經元(premotor neurons),而是采納一種更寬泛的定義并稱之為“鏡像神經元系統”,或者更廣泛分布和分散的“共享回路”(shared circuits)或“神經元共振機制”(neuronal resonance mechanisms)。它們使得我們能夠替代性地分享他人的動作和情緒。鏡像過程是自發產生的并且無需任何意志努力的觀點采擇。它是自動的、非前述性的(non-predicative)和非推理性的,它使對他人直接的經驗性理解成為可能,它并不依賴于認知操作或概念性推理。?

除了經典的頂-額鏡像神經元系統,邊緣系統的鏡像網絡假設在理解他人的(某些)情緒和我們自身感受相似情緒時也存在著一個共享運動機制(common motor mechanism)。在人類中,已有實驗證據顯示,鏡像機制的存在對應著種系發生學上的古老結構,諸如腦島。?在一項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中,向健康的被試播放一段視頻,視頻中的個體正在聞玻璃杯中盛放的東西(惡心的、愉悅的或中性的),并且做出了相應的面部表情。此外,被試被要求通過佩戴在鼻子和嘴上的面罩來吸入令人惡心的或愉悅的氣體。研究結果顯示,在觀察惡心的面部表情以及親身(第一人稱)感受惡心的氣體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左側前腦島(left anterior insula)以及右側前扣帶回(right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通過研究由雙側杏仁核鈣化損傷導致的先天“皮膚粘膜類脂沉積癥”(Urbach-Wiethe disease)患者,鏡像屬性與恐懼之間潛在的關系也得到了探索。?

按照傳統的認知心理學假設,運動系統的功能只參與產生運動,但有關頂-額鏡像神經元回路在動作理解上扮演角色的證據引導我們將一種更高階功能的特殊角色歸屬給運動系統。?這種視角與“運動認知假說”相一致(motor cognition hypothesis),即,頂-額鏡像神經元的主要功能是將由其他個體執行動作的感覺表征轉換成運動 “形式”(format)。例如,轉換成該動作的運動表征。換言之,當個體觀察到其他個體執行一個動作時,在觀察者皮層運動系統中會有一組編碼該動作的神經元產生放電。頂額鏡像神經元回路在理解動作和意圖上的重要性得以確認,因為它提供了一種直接的、前反思(pre-reflexive)的方式來建立個體間的互動。

鏡像神經元甫一發現,就引發了ST 擁護者的關注。觀察者的鏡像神經元看似模擬了目標他人的神經狀態,并且這種模擬因果性地有助于讀心。按照這種理解,鏡像神經元是模擬啟發策略的亞個人的(subpersonal)神經實例,借此我們采用自己的認知設置去模擬目標他人的心理狀態并使用這種模擬去形成對心理狀態的描述以及解釋與預測目標他人的行為。Gallese 和Goldman 認為,鏡像神經元是心理模擬的潛在神經機制,它引發了讀心,因此它可以作為ST 的證據。?動作理解(action understanding),意味著動作模擬(action simulation)。當我們觀察一個動作的時候,我們的運動系統被激活了就好像我們正在執行和我們觀察到的同樣的動作,即我們模擬了這個動作。并且我們理解觀察到的行為的能力是意向性的,是受心靈驅動的,它正是依賴于觀察者和被觀察運動之間的這種關聯。因此,心理模擬中的相似性在鏡像神經元的活動中找到了一種神經科學的描述語言。我們再次回顧上面論證的心理模擬定義。即,過程P 模擬過程P*,當且僅當:

1.P 實在地類似于與P*,這需要滿足下列條件:

a.P 與P*屬于相同類型的系統;

b.P 與P*表現出相似的細粒度細節。

2.在P*的模擬過程中,P 實現了P*的某一功能,這需要滿足下列條件:

a.模擬的成功依賴于P 實在模擬P*;

b.P 被“離線”帶入其模擬的角色之中;

c.P 的輸入與輸出是P*的輸入與輸出的表征替代。

鏡像神經元的激活滿足了(1)實在的類似性標準。在對一個目標行為進行觀察的過程中,主體的鏡像神經元被激活了,他們的鏡像神經元(1a)屬于相同類型的系統并且(1b)表現出相似的細粒度細節。再來看條件2。首先,在由鏡像神經元的激活引發的動作理解中,視覺信息的存在并不充分,而是受制于觀察者的運動圖式(motor schema)。即,觀察者必須依賴于他的或她自己的內部運動知識(由鏡像神經元提供),以便將觀察到的運動“原則上對觀察者毫無意義,轉化為觀察者能夠理解的東西”。?我理解他人的動作因為這是一個我自己也能夠執行的動作。相反,如果他人被觀察到的行動無法與觀察者自身的運動技能庫(motor repertoire)相匹配,那么無法檢測和理解目標他人。?因此,鏡像神經元的激活滿足(2a)模擬的成功依賴于P 實在模擬P*。其次,觀察者的鏡像神經元在觀察他人執行目標導向動作P 時會產生與自己執行相似動作P*時的激活狀態,說明其激活滿足(2b),P 可以在離線狀態下帶入其模擬的角色之中。

由此,Goldman 論證道:

1.鏡像神經元的活動特征符合模擬的定義;

2.鏡像神經元是讀心產生的原因。

因此,鏡像神經元是模擬讀心的神經機制。[51]

四、開放的爭論

當然,盡管ST 給出了對心理模擬的系統哲學刻畫,并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一直困擾心理模擬的相似性問題。然而,圍繞相似性的哲學定義和神經表征以及兩者之間的匹配問題仍然存在諸多爭議。

首先,鏡像神經元的活動特征不能滿足(2a)。盡管在大多數情形中,在細粒度層面,我的鏡像神經元與作為我模擬對象的鏡像神經元相似,但是模擬過程的成功(這里指的是準確的讀心)并不取決于那種細粒度層面的相似性。這里涉及兩種經驗性的研究證據:(1)來自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證據表明,鏡像神經區域的損傷并不會導致讀心的失敗;(2)來自神經科學的證據表明,即便是在大多數情形中,鏡像神經元的激活并不是對意向行為進行解釋中的主要原因。[52]因此,模擬的成功并不依賴于P 實在模擬P*。

其次,鏡像神經元的活動特征不能滿足(2b)。鏡像神經元不是在觀察模式中離線運行的。在執行和觀察行為的時候,鏡像神經元的激活方式是相同的。當然,觀察者的大腦和行動者的大腦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差異,但是這些差異并不涉及鏡像神經元。例如,在觀察者的大腦中會有不同的抑制反應發生,而行動者的大腦中不會有,并且行動者的大腦會對與行動執行相關的知覺和本體感受信息進行處理,但觀察者的大腦中不會有。但是這些并不是鏡像神經元活動之間的差異。[53]鏡像神經在觀察和激活模式中的運作方式相同。

再次,鏡像神經元的活動也無法滿足(2c)。它們并不涉及對目標他人心理狀態的表征替代。在對心理模擬進行澄清的時候,按照ST 支持者的解釋,模擬的讀心過程涉及一個主體創造了一個被看作是屬于目標主體的假裝愿望(pretend desire,PD)和假裝信念(pretend belief, PB)。主體的認知機制按照模擬的進路對PD 和PB 進行處理,并產生被看作是屬于目標主體的假裝心理狀態(pretend mental state, PMS)。[54]然而,“鏡像”卻預設了作為輸出的PMS 對于目標他人而言的真實性。即,觀察者的認知過程P*的輸出直接等同于目標他人認知過程P 的輸出,而并非是后者的表征替代。

最后,即便鏡像神經元的活動滿足了條件(1)和(2),這種心理模擬相似性的神經表征并不能解釋模擬讀心的真實發生。原因在于我們無法將一個認知過程P 碰巧復制另一個認知過程P*的情況與前者對后者功能的復制的情況區分開來。[55]對此,Ramsey 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對此給予了闡明。在看棒球賽時,我預測投手會投到一壘上。我看到跑壘員偏離壘位太遠了,我看到投手也看到了這一點。我推斷,既然投手看到跑壘員偏離壘位太遠,那么他就會相信這一點。這個信念,再加上認為跑得離壘位太遠的跑壘員很容易被傳殺,以及想傳殺跑壘員的想法,讓我預測投手會投到一壘上。我推論投手將會做什么和為什么那樣做。當我看到投手看到的東西時,我會像投手的推斷的那樣進行推斷。我的知覺系統產生一種關于跑壘者狀態的信念,投手的知覺系統也是如此。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在模擬投手的視覺系統和決策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我以通常使用的方式使用我的視覺系統;以確定關于世界的各種事實,我可以在我的推理中使用這些事實。我用這些事實來推論投手應該投到哪里。事實上,我的知覺系統和推理過程關于球需要扔到哪里的狀態類似于投手頭腦中發生的過程,這并不意味著我在模擬投手。我只是像往常一樣使用我的認知能力。即,作為一個事實調查者,根據我對世界和投手的了解,我預測投手會投到一壘上。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區分我們的認知機制何時被正常使用——作為事實發現者,只是碰巧復制了目標他人的認知過程——與它們何時被用來模擬目標他人的認知過程。[56]對此,鏡像神經元無法在神經機制層面上給予這種區分以有效的助益。

雖然上述圍繞相似性與鏡像神經元在理解心理模擬中作用的爭論只是冰山一角,卻為心靈哲學、認知科學、發展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深入探討讀心ST 的核心內涵注入了新的動力。未來對心理模擬中相似性問題及其神經表征的考察將拓展到高階心理模擬及其與低階心理模擬的互動問題,這牽涉到大腦默認網絡(default network)、情境記憶(episodic memory) 與個體內跨時性模擬(intraper sonal intertemporal simulation)6等更為廣闊的論域。

注釋:

①Merleau-Ponty,M.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andes D.trans.),London: Routledge,1945/2012,364.

②Wittgenstein,L.The blue and brown books.Oxford:Basil Blackwell,1958,46.

③Carruthers,P.and Smith,P.K.Theories of theories of min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2~15.

④??[51]Goldman,A.I.Simulating minds: The philosophy,psychology,and neuroscience of mindread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4,30,38,37~39.

⑤⑩Currie,G.and Ravenscroft,I.Recreative minds:Imagination i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2,1.

⑥Currie,G.Tragedy.Analysis,2010,70 (4),632~638.

⑦Hurley,S.“The shared circuits hypothesis: A unified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for control,imitation,and simulation”,In: S.Hurley,and N.Chater (Eds.).Perspectives on imitation: From neuroscience to social science,Cambridge,MA: MIT Press,2005,177~194.

⑧Davies,M.and Stone,T.Folk psychology: The theory of mind debate.Oxford: Blackwell,1995,66~67.

⑨Stich 和Nichols(2003)敦促放棄“讀心”轉而使用更精密的術語。但目前大量逐年迅速遞增的實證性文獻和哲學文獻仍然顯示“讀心”這個詞在解釋立場上更中性,也更受各方歡迎。它泛指我們獲取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相比之下,因為“心智理論”似乎暗示我們會對他人心理狀態進行理論化,這可能會與ST 相矛盾。

??Heal,J.Mind,reason and imagin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61,108~109.

???Barlassina,L.and Gordon,R.M.“Folk psychology as mental simulation”,In: E.N.Zalta (Eds.).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17,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folkpsych-simulation/

?本文接受Spaulding 的建議交替使用 “相似性”(resemblance)與“類似性”(similarity)。

??Fisher,J.C.“Does simulation theory really involve simulation?”,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06,19(4),417~432.

?該術語最初來自于圖像分析。例如,圖像的粗粒度(coarse-grained)分類是分辨圖像是貓還是狗,而細粒度分類是貓這個類別下,分辨圖像是1.波斯貓、2.緬因貓還是n.暹羅貓。

?太空與失重機器不屬于相同的系統,但是這個例子在闡述精細細節的相似性的重要意義方面極為有益。

???[53]Spaulding,S.“Mirror neurons are not evidence for the simulation theory”,Synthese,2012,189(3),515~534.

?空氣動力學是力學的一個分支,研究飛行器或其他物體在同空氣或其他氣體作相對運動情況下的受力特性、氣體的流動規律和伴隨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

?Nichols,S.and Stich,S.P.Mindreading: An integrated account of pretence,self-awareness,and understanding other mind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39.

?Stich,S.and Nichols,S.“Second thoughts on simulation”,In: M.Davies,and M.Stone (Eds.).Mental simulation: Evaluations and applications,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5,87~108.

?Gordon,R.M.“Folk psychology as simulation”,Mind & Language,1986,1,158~171.

?Harris,P.“From simulation to folk psychology: The case for development”,In: M.Davies,and T.Stone (Eds.).Folk psychology,Oxford: Blackwell,1995,207~231.

?Heal,J.“How to think about thinking”,In: M.Stone,and M.Davies (Eds.).Mental simulation: Evaluations and applications,Oxford: Blackwell,1995,33~52.

?Bonini,L.,Rozzi,S.,Serventi,F.U.,Simone,L.,Ferrari,P.F.and Fogassi,L.“Ventral premotor and inferior parietal cortices make distinct contribution to action organization and intention understanding”,Cerebral Cortex,2010,20,1372~1385.

??Gallese,V.and Sinigaglia,C.“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embodied simulatio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2011,15(11),512~519.

?Grezes,J.and Decety,J.“Functional anatomy of execution,mental simulation,observation,and verb generation of actions: A meta -analysis”,Human Brain Mapping,2001,12,1~19.

?Dinstein,I.“Human cortex: reflections of mirror neurons”,Current Biology,2008,18,956~959.

??Mukamel,R.,Ekstrom,A.D.,Kaplan,J.,Iacoboni,M.and Fried,I.“Single neuron responses in humans during execution and observation of actions”,Current Biology,2010,20,750~756.

?Kilner,J.M.,Neal,A.,Weiskopf,N.,Friston,K.J.and Frith,C.D.“Evidence of mirror neurons in human inferior frontal gyrus”,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9,29,10153~10159.

?Molenberghs,P.,Cunnington,R.and Mattingley,J.B.“Brain regions with mirror properties: A meta-analysis of 125 human fMRI studies”,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2,36,341~349.

?Gallese V.“A neuroscientific grasp of concepts: From control to representation”,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03,358(1435),1231~1240.

?Schmidt,S.,Hass,J.,Kirsch,P.and Mier,D.“The human mirror neuron system-A common neural basis for social cognition”,Psychophysiology,2021,58(5),e13781.

??Gallese V.“Before and below ‘theory of mind’:Embodied simulation and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social cognition”,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07,362(1480),659~669.

?Bastiaansen,J.A.,Thioux,M.and Keysers,C.“Evidence for mirror systems in emotions”,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09,364(1528),2391~2404.

?Wicker,B.,Keysers,C.,Plailly,J.,Royet,J.P.,Gallese,V.and Rizzolatti,G.“Both of us disgusted in my insula: The common neural basis of seeing and feeling disgust”,Neuron,2003,40(3),655~664.

?Becker,B.,Mihov,Y.,Scheele,D.and Kendrick,K.M.“Fear processing and social networking in the absence of a functional amygdala”,Biological Psychiatry,2012,72(1),70~77.

?Rizzolatti,G.and Sinigaglia,C.“The functional role of the parieto-frontal mirror circuit: Interpretat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10,11(4),264~274.

?Gallese,V.and Goldman,A.I.“Mirror neurons and the simulation theory of mind-reading”,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998,2(12),493~501.

?Gallese,V.“Mirror neurons,embodied simulation,and the neural basi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Psychoanalytic Dialogues,2009,19(5),520~521.

[52]Heyes,C.and Catmur,C.“What happened to mirror neurons?”,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21,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21990638.

[54]Shanton,K.and Goldman,I.“Simulation theory”,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2010,1,527~538.

[55]Spaulding,S.“Simulation theory”,In: A.Kind(Eds.).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imagination,Abingdon,UK:Routledge Press,2017,262~273.

[56]Ramsey,W.M.“How not to build a hybrid: Simulation vs.fact-finding”,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10,23(6),775~795.

[57]個體內跨時性模擬主要指個體投射自我到過去和未來。對過去的投射通常被稱為情境記憶,而對未來的投射有時被稱為前瞻記憶(prospective memory)。一般的觀點是,人類能夠在心理上進行時間旅行,或在心理上將自己傳送到個人的過去或未來。作為高階心理模擬的重要表現形式,個體內跨時性模擬是形成主體間共情的重要機制。

猜你喜歡
動作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下一個動作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動作描寫要具體
畫動作
讓動作“活”起來
動作描寫不可少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久亚洲色|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的|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网|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久操视频|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内视频精品|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欧美性色综合网|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九色最新网址|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四虎亚洲精品|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亚洲精品视频网|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色悠久久久|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综合天天色|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99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福利|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www.亚洲色图.com|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第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在线欧美一区|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国产你懂得|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午夜视频www|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精品91视频| 麻豆a级片| 秋霞国产在线| 无码久看视频|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女人天堂av免费|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欧美精品在线看| 国产a网站|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