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諗墨
(中國藝術研究院)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且具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長久的發展進程中,由于各個地區在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發展上的差異性,其在特色曲種上也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在山東,快書是其中流傳較廣且影響力較大的曲種之一,其以山東語言以及語音進行演唱,節奏較為明快,發展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與山東另一種曲藝形式山東大鼓較為相似,均反映出流傳在山東的民間傳說等,對研究山東歷史發展提供可靠依據。
山東快書一般被認為起源于山東臨清,屬于山東特色曲藝的一種,不僅在山東,在華北以及東北各省中也深受人們歡迎和喜愛,普及率也較廣。在山東快書起源初期,其內容較為單一,僅以講述武松的故事和傳說為主,在當時又被稱為武老二。在演繹形式上,一般以一個人的表演為主,表演者在表演時塑造一個形象或者一人分飾多個形象,其在節奏上較鼓詞為快,被叫做快書,因表演夸張幽默,又有“滑稽快書”等稱謂。在1949年6月后,快書著名表演藝術家高元鈞在錄制唱片的過程中,與相關人員進行研究之后將其定名為山東快書。據考證得出,山東快書的最早起源距今已經有著百余年的發展歷史。在最開始,山東一帶流傳的曲藝形式為山東大鼓,而在山東大鼓中,有個近似于說唱形式的韻誦體,被稱為捽韁調,常在“二行板”的演唱中穿插使用,藝人簡稱作“竄韁腔”。山東快書就是在竄韁腔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而山東快書在發展上與山東優越的地理位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山東臨清以及濟寧地區,由于其境內有運河通過,臨清和濟寧作為其重要的港口碼頭,客商在此聚集較多,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促進了文化交流,為山東快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從起源上來看,山東快書一般被認為與劉茂基、趙大桅和傅漢章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在后來的考證中,前兩者已經被認定是傳說,只有傅漢章才是山東快書的真正創始人[1]。
劉茂基是山東臨清人,而臨清也是公認的山東快書的發源之地。在傳說中,劉茂基是明代萬歷年間人,由于其在武舉考試中失利,沒有獲取功名。在回到故鄉之后,劉茂基將當地最為著名的武松的故事進行重新編輯并演唱,成為山東快書雛形[2]。
在山東快書的起源中,還有一種流傳較廣的說法為趙大桅說。趙大桅也是山東人,生活在清朝咸豐時期,在傳說中,趙大桅是一個文人,但是其并沒有考取功名,家境也較為貧困,僅依靠賣藝為生。由于趙大桅在編詞上較為擅長,其在借鑒山東大鼓中的竄韁腔之后,將武松的傳說利用順口溜的形式進行演繹,在發展中形成今天的山東快書[3]。
在山東快書的起源中,傅漢章說流傳最為廣泛。由于山東快書的起源時間當下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定論,而據山東快書的傳統表演藝術家傅永昌和周同賓回憶,在清朝道光六年時,民間有十余個落第舉子,在回鄉的過程中途徑臨清,受到大雨阻攔,無法正常按時歸鄉,再加上其受到科舉考試失利影響,其內心堆積較多憤懣之情,為發泄內心不滿情緒,他們選擇當地流傳最廣的民間傳說武松的故事進行改編,將其以說唱的形式進行演繹。這十余名落第舉人中有一個叫做李長清的人,將書稿帶回交給自己的表侄山東大鼓藝人傅漢章來進行表演。而在傅漢章的苦心鉆研下,《武松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在原有基礎之上利用山東大鼓中的梨花片進行伴奏,在山東大鼓老牛大捽韁調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特有的韻誦體唱法,即山東快書原型。在道光十九年,傅漢章在曲阜林門會上正式演出,深受當地人們喜愛,并被邀請至孔府進行表演。據考證,傅漢章才是山東快書的創始人,其距今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傅漢章也是當下記載的最早表演山東快書的演出者,其師弟趙震也得其真傳,也是山東快書在發展過程中的核心人物,因而在山東快書的發展中,絕大多數的快書表演者均出自于傅漢章門下。在清末民初,山東快書在發展上迎來了高峰時期,表演者的人數不斷增加,代表人物數量也有較大程度的增長,出現了吳洪鈞、魏玉河、盧同武、楊鳳山、戚永立等一大批著名快書表演藝術家,在表演形式上也更為成熟,頂板和閃板也在這一時期被運用到表演中,唱白結合以及嵌詞襯字的方式也運用較多,并且開始運用表情和動作,更從山東落子中引入大竹板配合銅板進行伴奏,來提升演出效果。在山東快書的代表曲目中,逐漸豐富出《石家莊》《十字坡》《鬧公堂》《鬧南監》《快活林》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篇曲目,還可在需要的時候進行串聯表演[4]。
對于山東快書來說,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也存在較大的不同之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在早年間,盡管社會環境總體并不穩定,但山東省由于其區位地理優勢,在曲藝發展上較為繁榮,山東大鼓中的梨花調、山東琴書以及山東漁鼓在這一時期內均得到快速發展。對于山東快書來說,其在這一時期內盡管剛開始發展,表演者與觀眾均較少,但由于其在演繹上較為簡單,且趣味性較強,極具山東地方特色,很快便在各個地區發展起來[5]。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山東快書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其中高元鈞在這一階段作出了突出貢獻,其以培訓班的形式,選擇一些天賦較高且對山東快書興趣較高的人才來進行培訓,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演出,極大地推動了山東快書的傳播。在這一時期,山東快書又被作為宣傳工具,代表作品有《抓俘虜》《三只雞》等,極大地轉變了傳統曲目在內容上的局限性,豐富了快書表演的內容。而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山東快書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有著較大程度上的提升,在全國的影響力也有較大程度的提升。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山東快書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后期也處于停滯狀態[6]。
自1976年之后,山東快書重新開始發展,但相較于之前來說,無論是在影響力上還是受關注度上,均無法和從前相比。但隨著社會上開始不斷提升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山東快書在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藝術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人們的可選擇性不斷增加。再加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形式和范圍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們對于藝術表演的視覺效果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山東快書簡單易行的表演在這一時期內的表演優勢下降。再加上普通話的應用率和普及率不斷增加,山東快書由于運用山東方言進行演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廣泛推廣。
山東快書發展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曲目內容上,除傳統的武松的故事之外,又加入了較多全新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曲藝歷史上的經典內容。其集中反映出社會現實,更在其中寄托了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著極為重要的社會意義。
從形式來看,山東快書作為一種說唱藝術,在民間藝術中占據關鍵地位,作為精神力量的一種,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經典曲目《武松傳》為例,武松作為民間傳說中懲惡揚善以及力量的化身,其反對階級壓迫,為平民百姓發聲,可引發人民共鳴,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反封建、反壓迫意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主義在中國的滅亡速度[7]。
更由于其在表演形式上較為簡單,且節奏明快的特點,被廣泛用于各類動員宣傳中,極大的鼓舞了士氣。并且在這一時期,山東快書在內容和形式上也出現了較大變化,代表作品為《二曹大鬧蒙陰城》等。部分快書表演者將身邊發生的故事也編寫進山東快書中,并通過文化活動來進行表演,極大地鼓舞了人民。而在1950年之后,山東快書的內容又加入了較多有關于社會現實的內容,在語言上較為風趣,更形成了歌頌英雄以及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傳統。
而在反映社會現實上,山東快書也起到較大的作用。以《武松傳》中的石家莊一節內容為例,其在內容中講述出新媳婦在嫁人之后的職責以及應遵循的道德規范,人們可以在該曲目中直觀了解到當時社會女性的地位。盡管其中包含許多落后思想,但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對人們也可起到進行道德教育的作用。
從山東快書的內容上來看,山東快書在語言表達上應用山東方言來演繹,語言較為風趣幽默,節奏較為輕快,在故事情節上也較為多變,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觀看體驗。并且在演繹內容中,包含較多體現勞動人民自信樂觀精神的內容,更宣揚社會正義,傳播正確的是非觀念,并且語言通俗易懂,人們在欣賞的同時更可受到鼓舞,有利于激發人們熱愛生活,不斷奮斗的精神,極大地反映出寓教于樂的各項要求[8]。
山東快書有著極為重要的積極作用,其不僅反映社會現實,更為人們開展對于當時社會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據。作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在新時期內,更要加大對其傳承和保護的力度,針對其在傳承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提升保護水平。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山東快書由于其出現歷史較為久遠,距今已經有幾百年歷史,盡管在過去,山東快書得到了長遠發展,但在當下,由于受到外來文化沖擊較大,再加上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在當下的傳播中存在較大問題。而隨著我國不斷提升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我國也在出臺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從制度層面上加大保護力度。在2011年,我國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自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入到法律法規中,極大地提升了保護力度。其次,政府加大了監管力度,建立了專門機構,根據我國實施國情,制定監督計劃,提升監管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最后,從政府層面上來說,還需加大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樹立人們自覺保護意識,促使山東快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期內得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9]。
在傳承和保護山東快書的過程中,傳承人占據其中關鍵地位。從保護現狀來看,山東快書的傳承人數量較少,年輕力量不足,不利于對山東快書的進一步弘揚和傳承。針對于此,政府需加大對于山東快書的資金投入力度,為其開展保護和傳承提供充足經費,更要為傳承人提供資金上的支持,為其提供生活保障,更可提升其社會地位,提升其傳承和保護山東快書的積極性。更可在教育階段中加入關于山東快書內容,為山東快書做好人員上的支持。可與當地職業院校進行合作,設立有關于山東快書專業,培養專門人才,由政府出面為其提供就業崗位,解決其就業問題。還可將山東快書內容引入到學校中,設立專門課程,提升學生的重視程度,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對山東快書的保護力度。由于山東快書在創作上難度較大,且臺詞需要按照山東方言合轍押韻的原則進行編寫,因此在曲本的創作上對于創作者的功底要求較深。在保護傳承人的過程中,還需大力培養快書創作者,提升作品整體的創作質量。
傳統山東快書由于運用山東方言來演繹,盡管凸顯出山東當地特色,但也由于山東方言受眾狹窄,使其傳播受到極大限制。并且由于山東快書在宣傳品類上較多,但藝術品較少,更缺乏精品,整體格局較低,意境上也缺乏高度,在傳播上也受到較大影響。針對于此,可引入多元化的發展形式,利用電視或者新媒體等,擴大其傳播范圍。在具體的實施中,當下山東已經探索出一定的方向。例如在2010年,山東電視臺公共頻道打造出欄目《快書故事》,利用快書形式來講述群眾身邊所發生的點滴故事,收視率不錯。還可在今后的發展中沿用該種形式進行發展,擴大山東快書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更可在發展中針對于當下大眾流行審美對山東快書進行一定創新,利用多種形式來演繹,例如在山東快書中加入音樂、對口、小品以及動漫形式,來適應新時期內人們的審美要求,更適應全新藝術載體,更好地實現新時期內山東快書的傳承和發展[10]。
山東快書由于其自身特點,其在表演內容和形式上極大地反映出山東特色,人們可以借助于欣賞山東快書來全面探知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盡管從起源來看,山東快書尚未形成統一定論,但無論其起源于何時,其均對文化發展造成了重要影響。在今后的發展中,更要不斷提升對其的重視程度,加大對其傳承和保護的力度,引入多種保護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
【相關鏈接】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直屬的國家級藝術科研機構,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美術研究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80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定名。
中國藝術研究院形成了以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確立了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藝術科研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國際藝術交流中心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