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傳鉻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文化資本”概念由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后現代主義理論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在布迪厄看來,文化資本與個體發展緊密聯系。他認為文化資本是個體所擁有的知識與能力,由社會實踐、習慣品質、道德人格、知識理論、綜合能力五要素構成。教育背景與教育經歷在個體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個體實現學識的增長與個體綜合能力與素質的提升。學校是學生獲取和積累文化資本、實現個人發展的重要場域。高校的英語專業教育為英語專業學生獲取英語專業技能與知識、提升文化修養與道德人格提供了場域。如何通過英語專業的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和轉化文化資本,中國傳統文化或可成為英語專業學生文化資本積累的重要資源之一。2019年是新文科建設啟動元年。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明確指出要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文科教育關系到一個人的人格修養、審美情操、社會責任感等,關系到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養成”[1]。高校英語專業教育是高校文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文化素養外,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辨識力、文化價值觀與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也是英語專業教育中應當包含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專業教育重西輕中,加上在大環境上,西洋節日、外國電影等不同形式的西方文化輸入,導致諸多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同高于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對西方文化了解、熟悉,而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十分有限,甚至產生崇洋媚外的不良文化心理。為修正、彌補和改變青年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狀態,在當前的英語教育中應將中國傳統文化導入到英語專業的教育中,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資源,提升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化資本內涵,培養英語專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價值觀,這將不但有利于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理解,更好地在將來的對外交往中講述與傳播中國故事,也將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辨識力和對西方不良文化滲透的抵制,提高學生的文化安全意識,有利于中國文化得以順利延續、傳承與發揚光大。本文將借助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資源,對英語專業學生文化資本的積累、文化資本與個體發展展開探討。
“文化資本”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文化社會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經濟學中的“資本”概念與文化學中“文化”概念的有機融合,具有兩者的特點。布迪厄在社會學中引入文化學觀念,通過對馬克思資本理論進行非經濟的解讀,將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區分開來。他認為“文化資本”是“一種屬于文化正統的趣味、消費方式、社會屬性、技能和判斷的價值形式。譬如在教育場域里,是一種構成文化資本的學術資歷”[2]。文化資本是社會中文化生產場域的勞動積累,是變動不居的。通過文化資本的積累,會影響社會資源、階層結構甚至權力結構的變動與再分配。布迪厄還建立了“場域——慣習——資本”三位一體的模式。場域是社會活動的客觀結構;慣習即習性,是一種后天的生成性結構,是主觀的,強調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資本驅動著結構的運動。在這種理論模式中,“文化修養和教育經歷能在特定場域里,成為行動者們獲取社會地位的憑借。”[3]。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增加個體的文化資本積累,幫助個人實現成長與發展。文化資本的積累是以具體的形式進行的,以文化、教育等為具體形式,以個體身體為積累與轉化的基礎條件,是一個具體化,同時也是實體化的過程。個體的文化資本的獲取、積累和轉化的過程也是個體變化與發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實現了勞動力的變化,將為個體將來獲得社會的認可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文化資本具有個體性的特點。個體為實現發展必須投入時間、智力與精力等,而投入的多少往往與文化資本的累積與轉化成正比,因這一具體化的文化資本的累積和轉化可以為個體發展帶來重要甚至超常的價值。
學校是實踐個體獲取、累積文化資本的主要場域和渠道。學生通過教育獲取知識、文化、技能,提升文化修養,培養審美趣味,并最終獲得社會與學校認可的學歷,形成其個人的文化資本。文化資本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源源不斷地輸入,而實踐個體的吸收也要經歷一個從了解到理解,從認知到轉化到最后內化的過程。內化通過一定的行為表現出來 ,或者通過如著作、藝術品等實物形式具象化,或者在學校場域通過獲得文憑來證明實踐個體已經獲得該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相對于通過傳媒、家庭教育等其他渠道獲得的文化資本,個體在學校場域積累與獲得的文化資本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專業性,有利于個體系統性地積累與獲取文化資本,對某一領域形成較為深入與全面的認知。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生長、維系、延綿和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與文化源泉。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主要以道德倫理為價值尺度,貫穿于中國文化的始終,制約并協調中國文化系統的運作與運行。“中國人并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4]正是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滋養,中華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文化可以有形的形式如遺址、文物等,或無形的形式如語言、音樂等資源形態出現,但無論其以何種形態呈現,都承載著某種思想意義,被賦予了一定的精神價值。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先輩的實踐中,歷經發展,不斷演變,成為了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資源。在當下,隨著國家建設文化強國戰略的推進,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融入高校英語專業教育十分必要,就個體層面而言,能使語言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對于涵育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格修養,培養其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樹立其正確的文化觀念,增強學生個人文化資本的實力,增強在對外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個體對中國文化的自信都具有現實意義;就國家層面而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提升群體的文化自信與國家的文化安全,維護國家與民族的整體形象,做好國家的外宣工作,良性推動國家的跨文化交流均有重大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發展與確保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資源,在融入高校英語專業教育、成為英語專業學生可學習、吸收的內容時,有必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行再發現。
發掘傳統文化價值的必要性,首先在于文化的與時俱進問題。中國傳統文化所產生的社會歷史環境是古代,其逐漸演變、發展的歷程也是在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條件下進行。時至今日,社會歷史環境已發生巨變,將中國傳統文化全部拿來的做法勢必會與當下的社會歷史語境產生隔閡,中國傳統文化也無法完全適應當下的社會歷史條件。其次,傳統文化的發展與演變需經歷一個時間過程,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下與公民、社會制度、社會階層等機制相互協調、運作的復雜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積淀的過程,一旦形成傳統,并非能輕易改變。而社會歷史環境作為外部環境,在某些突發性的歷史事件發生時,外部環境會產生變化,讓傳統文化本得以生養的外部環境突然斷裂,而文化對此的調整和適應卻需要時間的積淀。文化與時代相適應,需經歷一個過程,所以傳統文化也非完全適應于當下,也無法全盤拿來。最后,中國傳統文化本身也有精華與糟粕,在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問題上,只能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即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部分。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行再發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途徑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融入高校英語專業教育的前提。
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發現就是“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通過重新梳理、總結和運作,實現傳統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化”[5],即發掘傳統文化中那些能為現代社會生活服務的內容。結合國家發展的現實需求,秉承高校人才培養為國家人才戰略服務的需要,在當下的高校英語專業教育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發現就是發掘那些能為青年學子成才服務的內容,這既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或與之相關的知識理論,又包括可以提升學生道德人格、綜合能力、習慣品質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對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將中國傳統文化再發現并在學生個體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取、積累并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文化資本,就是在高校英語專業教育中發掘與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過程。青年學子的文化資本積累若不足,轉化不到位,人文精神的浸潤則不足夠,容易導致學生的工具理性泛濫,功利化思想也會加重。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為人處世、修身養性、忠貞愛國等均有詳細探討,這些為學生提供了中國文化的知識理論與文化品格,實踐個體也可以在文化資本的獲取與積累中通過如此的熏陶,潛移默化成學習個體的習慣品質,注入到學生的個人文化資本之中。
布迪厄在《資本的多種形式》中定義了文化資本的三種形態,即具體化、客體化和制度化。“具體化文化資本包括有意識獲得的和被動‘繼承’的個人屬性……客觀化文化資本包括有所屬的物理對象……制度化的文化資本由個體對文化資本的制度化認知組成,最常見的形式是學術資歷和學術資格”[6]。
具體化的文化資本,即行為主體通過家庭與學校教育獲得的文化知識與技能,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個人修養與品性,內化為個人的有機組成部分,形成布迪厄概念中的“慣習”,在實踐中通過個人的興趣愛好、習慣、品味、認知判斷等體現出來。在高校英語專業教育中,學生通過文化資本積累的途徑,了解、學習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投入時間與精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從感性上升為知性認識,通過實踐不斷加深理解,最終達到理性認識,內化為慣習。
在高校英語專業教育中,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文化資本積累的主要途徑分內外兩大途徑。外在途徑即從外界獲取的方式,主要有學校課程的設置、教材提供的知識內容、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圖書館提供的相關書籍、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化活動等。這些外部途徑形成一種提供學生文化資本的外部系統,互相協調作用與運作。起主要作用的是英語專業教育的價值理念。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重要的人文價值,將其作為資源注入至英語專業教育中,就是一種價值理念的體現。價值理念導向學生獲取文化資本的整體外部環境的優劣,進而影響學生文化資本的實力。價值理念決定著學校課程的設置,如有些學校在英語專業教育中設置了專門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有些學校則沒有專門的課程,只是有賴于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英語專業學生獲取文化資本的內在途徑,主要是將從外部獲取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自身的理解、習得和內省等,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益部分進行內化,變成自身真正的文化資本,并通過考試、考核等方式取得這一文化資本的證明。英語專業學生獲取文化資本的內外途徑是互動的,也是互相作用的。通過互動,加深學生的理解,并逐漸轉變為學生的文化資本。
如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國格”的探討提煉并導入英語專業教育的課堂,讓學生吸收,變成其文化資本。“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國家尊嚴、榮譽和品格觀念,即中國的國格,它是近代愛國主義思想的真正源泉”[7]。中華民族的“國格”表現為祖祖輩輩的中國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對國家尊嚴與榮譽的維護,保家衛國,服務國家的道德修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中國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中國人對家國的擔當,都是中華民族傳統和中國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國格。英語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的是英語和西方文化,在面對以后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進行對外交流的過程中,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格”教育已內化成學生的文化資本,則勢必為維護我國的國家尊嚴與國家榮譽構筑更加有力的盾牌,能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的振興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文化資源。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再發現,融入高校英語專業教育,是發揮傳統文化當下文化價值的可行途徑之一。英語專業學生通過文化資本的內外途徑的積累,投入時間與精力,在不斷地吸收和實踐中,內化為其慣習,成為學生個人的文化資本。英語專業學生通過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資本積累,將有助于他們未來進行更好地對外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