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偉杰 邱靚
立足新起點,從“數字浙江”建設實踐和數字化改革突破歷程中總結經驗、提煉規律,可為縱深推進數字化改革提供方向指引
數字化改革是浙江在全國率先部署開展的一項關系全局、影響深遠、制勝未來的重大集成改革。這項改革根植浙江改革先行的深厚基因,立足浙江數字化先行的基礎優勢,一經推出便勢如破竹、進展迅速。經過一年的實踐,數字化改革形成了全面推進、整體提升的全新圖景。立足新起點,從“數字浙江”建設實踐和數字化改革突破歷程中總結經驗、提煉規律,可為縱深推進數字化改革提供方向指引。
“數字浙江”建設是數字化改革的起點,2003年決策部署伊始就錨定“加速實現現代化”目標,落腳在“發揮信息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推動作用,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仡欉@一歷程,以數字化引領、撬動、賦能現代化始終是主題主線,總體上經歷了由注重生產力提升到注重生產關系優化再到生產力提升和生產關系優化并重的螺旋式上升。數字化改革圍繞建設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和“數字浙江”目標,以理性為標尺,推動技術理性向制度理性的跨越,通過制度重塑,抑制生產生活治理結構和過程中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不確定性多等各種非理性因素和行為,有效維護復雜多元的現代社會系統秩序化運行,形成了一種新的改革范式。其關鍵在于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按照現代化的方向和要求發生基礎性、全局性和根本性改變,形成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綜合效應,構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現代化全景圖,促進現代化整體躍遷。
促進生產力現代化。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前提條件,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現代化就難以實現。當前,我國生產函數正在發生變化,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其中一個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中最具活力的變量、生產函數中最具不確定性規避功能的因子。要促進數據關聯應用,激發數據生產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以數字穿透力,破解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使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實現經濟循環暢通無阻,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激活生產力、釋放生產力、解放生產力。要以提升產業鏈現代化為核心,以數據流、數據鏈為紐帶,貫通微觀、中觀、宏觀各層面,推動市場主體緊密協作,建立適應數字變革的新型產業組織,形成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現代經濟運行系統。
促進生產關系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為數字化改革提供了最大的場景,推動生產關系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規律和特點,推進體制機制從發展型邁向共富型的系統重塑,是數字化改革需要回答好、解決好的時代命題。要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發揮特色、鍛造長板,將數字變革機遇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勝勢,更要探索構建“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勞動、資本、土地、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要有效應對和解決數字變革對就業和收入分配帶來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大數據監管作用,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克服資本逐利“單一性”,規范平臺經濟壟斷和行為監管,推動數字經濟規模效應與范圍效應有機統一,促進網絡經濟、平臺經濟新就業形態規范發展,規避“贏者通吃”“頭部獨大”等負面效應,讓各類主體在機會平等中實現結果公平。
促進治理現代化。政府是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主體力量,其自身的結構和能力水平既是檢驗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識,又是影響治理效能發揮的重要因素。要以打造整體智治、唯實惟先的現代政府為目標,以數字化手段推進政府治理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性變革,聚焦迫切需要革新的和傳統手段無法解決的結合點,謀劃開發應用,以數據流為依據,改造提升業務流,推動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機制完善,加快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逐步消除管理和服務的邊界,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智能化精準響應、全數據決策支持、全流程協同聯動。要以推動各方面制度成熟定型為導向,從制度層面著手,從底層邏輯上改變治理制度構建和運行方式,更加注重制度建設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激發整體效應,提高綜合效能。
多跨場景應用是數字化改革牽一發動全身的重要抓手,也是數字化改革最鮮明的標識?!白疃嗯芤淮巍备母镆詷I務系統的打通和數據共享為重點,形成了政務服務“一張網”“一窗辦理”“一證通辦”的標志性成果;政府數字化轉型以數字賦能為顯著特征,打造了一批跨部門場景化多業務協同應用平臺的標志性成果?;仡欉@一歷程,標志性成果經歷了由“網絡系統”到“數字平臺”再到“多跨場景應用”的迭代升級,平臺集成系統而成,場景基于平臺而建,實現了從“業務上網”到“服務在線”再到“主體在場”的功能提升。
“改革沒有局外人”,應用場景構建了政府、社會、企業、個人都“入局”“在場”的空間載體,形成了多元主體深度鏈接的磁力場,而多跨是為了滿足多元主體的多樣需求。數字化改革與數字賦能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制度重塑,其核心就是以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為導向,運用數字化的工具和手段,由點及鏈、由鏈成網連接政府、社會、企業、個人各類主體,重構鏈接方式和溝通機制,重塑制度體系,解決多元主體間、各類主體內交互中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促進多元主體深度鏈接、高效協同。多元主體同在場是多跨場景應用的基本條件,實現多元主體深度鏈接、高效協同是判斷應用場景完整度和成熟度的重要標準,提升多元主體參與廣度和深度是數字化改革未來深化的重要方向。
向最基層貫通。2021年,浙江大力推進“152”體系與基層“141”體系貫通,2022年將基層治理作為獨立系統加快構建,數字化改革體系升級為“1512”,目的就是讓數字化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廣大基層領導干部和群眾,以數字化改革為基層治理、基層減負賦能提效,并通過放大數字化改革視域范圍,形成上下互動、成效互促的良性循環。要優化貫通原則,堅持“非必要,不貫通”,避免因貫通工作帶給基層新的負擔,同時堅持“有必要,全貫通”,切實以改革破解基層治理難題。要重點關注貫通成本問題,最大程度降低因貫通產生的轉換成本、沉沒成本,同時關注數字化建設跨階段問題,對于數字化基礎薄弱地區部門,要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加快補上數字化轉型的空缺和短板。
向全社會延伸。當前,多跨應用市場化的開發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市場主體、社會主體主動參與數字化改革的積極性還不夠高。要探索建立多跨場景應用“社會選、社會建、社會建、社會評”的全鏈條閉環化參與機制。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系統面向企業、數字社會系統面向公眾的優勢,在“一地創新,全省共享”中設置企業和社會主體創新專區,加大政策支持和激勵,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社會為主體的市場化建設機制。創新應用評估機制,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和群眾企業評價機制,暢通社會公眾參與渠道,在數字化改革“最佳應用”等評選活動中,把面向群眾企業的應用評價交給群眾、企業,提升群眾、企業投票權、話語權。
向各群體覆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數字化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數字化改革的價值追求。數字鴻溝日益成為數字化改革進程中的痛點,如何打破數字壁壘、消除數字鴻溝、確保所有群體共享“數字紅利”,仍任重道遠。要著力破解弱勢群體數字鴻溝,重點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低文化水平者等群體,加強多跨應用的普及普惠,提升應用服務渠道和服務方式多元多樣,推出更加易學易用更具針對性的多跨應用,確保各類群體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