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舒靈 王美青 徐萍
按照“國際范、時尚風、活力勁、鄉愁味、江南韻”的建設要求,創新美麗鄉村建設模式、機制和路徑,做亮新時代美麗鄉村樣板村,打造美麗鄉村共同富裕示范帶,繪就具有江南韻味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近年來,浙江全面啟動新時代美麗鄉村創建,持續推進“千萬工程”,全省鄉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實現了“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的有效轉化,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認同感進一步提升,走出了一條以美麗鄉村建設帶動鄉村振興的路子,為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基本實現高水平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基礎。
四級聯動,覆蓋面不斷拓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建設要求,依托當地生態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優勢,重點圍繞景區帶動型、農業觀光型、民俗風情型、休閑養生型、康體運動型景區村莊建設,通過縣、鄉、村、戶“四級聯動”,全面打響生態牌、鄉愁牌、田園牌、民俗牌,積極開展美麗鄉村示范縣、示范鄉鎮、風景線、特色精品村和美麗庭院“五美聯創”創建行動,美麗鄉村覆蓋面不斷拓展。到2020年底,全省已成功創建美麗鄉村示范縣45個、示范鄉鎮500個、風景線(示范帶)600條、特色精品村1500個、美麗庭院200萬戶,休閑農業總產值達到435.41億元,接待游客2.5億人次,初步形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時代美麗鄉村新業態。
多措并舉,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始終把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基礎性、綜合性、長期性工作常抓不懈,持續推進村莊潔化、硬化、亮化、綠化和美化,積極開展農村垃圾、污水、廁所整治“三大革命”,配套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至2020年底,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行政村覆蓋率達85%,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達90%,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9%,已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在此基礎上,以塑造鄉風文明、打造美麗鄉村“金名片”為切入口,通過充分挖掘鄉土文化內涵,傳承發展農村文化,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舉辦各類農事活動等,弘揚農業文化與文明,初步實現鄉村經濟、文化、生態、民生、社會價值的疊加共贏,提升了發展軟實力。
產村融合,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通過創建一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及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業強鎮等,打造產村融合發展平臺和樣板,借勢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推進農村產業“接二連三”,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轉化為美麗經濟。同時,進一步轉變村莊經營理念,以土地、資產入股等形式,把潛在的資源轉化為可以增值的資產、資本,從過去的“賣資源”“賣勞力”,變成“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2020年,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930元,全面消除年收入10萬元以下且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集體經濟薄弱村,形成了鄉村建設與農民增收互促發展的良好局面。
持續創新,建設活力不斷增強。堅持按照黨政主導、部門配合、農民主體和社會參與的要求,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和市場機制調節作用,不斷創新美麗鄉村經營理念。通過招引農業農村投資主體、培育鄉村農創客以及吸引鄉村培訓機構、鄉村工作室入駐鄉村等途徑,鼓勵各類工商企業、金融機構、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既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又帶來了先進經營管理與市場營銷理念,極大地促進了各類資源要素集聚融合,為美麗鄉村創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支撐。
村莊空間布局有待優化。多規合一工作滯后,村莊布局規劃與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布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之間未能得到有效銜接;村莊空間布局、鄉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建設、鄉村文化保護和傳承以及村莊治理方面均存在諸多薄弱環節,特別是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依然存在。
鄉村產業融合有待加強。部分鄉村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產業融合發展步調緩慢,鄉村文化挖掘不深,對傳統歷史文化村落價值創造性激活不足,傳承利用仍呈碎片化現象;加上受土地要素制約,新興產業用地需求缺口大,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相對滯后,產業創新創業能力不強、層次不高,造成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放緩,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化通道尚未完全打通。
利益聯結機制有待健全。聯農帶農機制主要停留在傳統的利益聯結層面,缺乏與工商資本、社會資本的有效互動,非農產業與農業產業價值要素的雙向流動不暢,對農民增收直接帶動能力不強,相關權益保護制度和利益聯結長效機制亟待完善,尤其是如何讓農民群眾更多地分享鄉村建設成果與資產增值收益成為今后美麗鄉村創建工作中需要破解的難題。
統籌城鄉發展空間。按照“五團發展、百帶共富、千村未來、萬村精品、全域美麗”的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要求,重點圍繞打造“浙東海洋風情區塊、浙南生態綠谷區塊、浙西錢江山水區塊、浙北江南水鄉區塊、浙中和美金衢區塊”五大美麗鄉村組團??茖W規劃鄉村生產空間、合理規劃鄉村生活空間、嚴格保護鄉村生態空間,為鄉村產業發展、村莊建設、村民生活、自然生態等保留足夠空間。統籌村莊空間布局,優化完善傳統自然村落,強化對傳統村落格局和歷史風貌等整體空間形態的保護,引導特色農產品村、淘寶村、民宿精品村、農民藝術村、創客村等特色村落的發展。
推進新時代美麗鄉村創建。按照“國際范、時尚風、活力勁、鄉愁味、江南韻”的建設要求,積極推進新時代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創新美麗鄉村建設模式、機制和路徑,持續深化“五美聯創”行動,點線面結合開展新時代美麗鄉村標桿縣、示范鄉鎮、風景線、共同富裕示范村和美麗庭院等示范創建,做亮新時代美麗鄉村樣板村。積極推廣“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模式,高品質合力推進新時代美麗鄉村“片區組團”發展,實現連塊成帶、集群成鏈,打造美麗鄉村共同富裕示范帶,繪就具有江南韻味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全面開展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創建,優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積極開展未來鄉村建設。以“主導產業興旺發達,主體風貌美麗宜居,主題文化繁榮興盛”為目標,以黨建為引領,以造場景、造鄰里、造產業為建設途徑,以有人來、有活干、有錢賺為建設定位,以鄉土味、鄉親味、鄉愁味為建設特色,集成“美麗鄉村+數字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善治鄉村”建設,探索未來鄉村建設模式。要圍繞未來產業場景、未來風貌場景、未來文化場景、未來鄰里場景、未來健康場景、未來低碳場景、未來交通場景、未來智慧場景、未來治理場景等元素,打造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浙派鄉村風貌,建設一批引領時代潮流、呈現未來元素、兼具鄉土原生態和彰顯江南韻味的新型未來鄉村,使浙江未來鄉村成為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高地、高質量鄉村建設的新標桿、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樣板。
培育發展鄉村美麗經濟。依托鄉村自然風光、傳統村落、美麗田園、鄉土文化、特色產業等資源優勢,跨界配置農業農村各類資源要素,推進鄉村旅游、文創設計、鄉愁產業、精品民宿、電子商務、美麗夜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創新發展“美麗鄉村+”多業態美麗經濟模式,促進民宿經濟、文化創意、運動休閑、養生養老、農業特色工坊等業態深度融合,全面打開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化通道。大力推行“產業+”“生態+”“旅游+”“文化+”,培育一批省級以上休閑村、鄉村旅游重點村、農家樂(民宿)集聚村、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和鄉村康養特色村,促進產業與鄉村深度融合,打造鄉村全面振興和產村一體化發展新樣板,實現“產村人”融合、“居業游”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