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談十年工作成效與經驗"/>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本刊記者 李雪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民政系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根據業務特點,從實際出發,勇于創新、全面發力,各項業務工作呈現齊頭并進的蓬勃發展之勢。十年來,在實踐中淬煉出的工作方法與經驗,更增添了走好新時代趕考路的勇氣與自信。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本刊特別對話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談談這十年間社會事務工作的改革成果、工作經驗與個人感悟。
:王司長,與民政部其他業務司局相比,社會事務司的定位及主要特點是什么?
根據2018年“三定”方案,社會事務司的主要職責是推進婚俗和殯葬改革,擬訂婚姻、殯葬、殘疾人權益保護、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政策,參與擬訂殘疾人集中就業扶持政策,指導婚姻登記機關和殘疾人社會福利、殯葬服務、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相關工作,協調省際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事務,指導開展家庭暴力受害人臨時庇護救助工作。與其他民政業務司局相比,社會事務工作具有以下五個特點:一是業務多元繁雜,四個方面的業務由四個處室負責,每項業務都自成體系,互不搭界,涉及幾十項具體工作;二是法規政策性強,涉及法律7部,行政法規8個,標準70多項,法律關系、民事關系異常復雜;三是服務機構眾多,每項工作都有自己獨立的服務機構,而且大都由民政部門直接管理、具體負責;四是覆蓋對象廣泛,相關工作涉及千家萬戶,服務對象眾多,利益訴求多樣;五是社會關注度高、容忍度低,因服務的對象要么屬于困難群體或特殊群體,極易引起社會的同情和關注;要么屬于社會大眾,涉及群眾切身利益,人人都有發言權,遇到事情人人都是裁判員。這些特點足以說明社會事務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艱巨復雜性,每項工作都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大意。
社會事務工作面向千家萬戶,既涉及流浪乞討人員、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基本民生保障,也涉及殯葬、婚姻等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是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做好基本社會服務的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事務工作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事務領域聚焦群眾關切、回應社會期盼,逐步完善民生保障制度,著力提升政務服務質量與效能,取得許多突破性成果。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廣東練溪事件發生后,針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加強和改進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決策部署,明確了地方黨委政府的屬地領導責任,壓實了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補齊了體制機制長期存在的漏洞,救助管理工作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每年救助數量從300多萬人次減少到70多萬人次,長期滯留人員從10多萬人減少至不足2萬人,有效地保障了流浪乞討人員這個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權益。
殯葬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升級,殯葬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殯葬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持續推進殯葬改革。2013年,代中央草擬了《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以中辦國辦名義印發,為深化殯葬改革指明了方向。隨后,我們又會同相關部門先后于2016年、2018年研究制定了《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 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新發布行業標準30余項,為新時代深化殯葬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引。此外,經國務院批準,我們組織開展了全國殯葬領域突出問題、違法違規私建“住宅式”墓地和殯葬業價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經營等專項整治,規范了殯葬服務管理秩序;組織開展了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推動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全國80個試點推出一批切口小、見效快的政策性創新,為解決殯葬領域群眾煩心事、操心事積累了有益經驗。
婚姻管理惠民便民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為落實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自2017年4月1日起,全國所有婚姻登記機關一律取消婚姻登記收費,所需費用由同級財政保障,經濟困難地區的經費由中央財政通過一般轉移支付予以解決。經國務院授權同意,自2021年6月1日起,在遼寧、山東、江蘇、廣東、河南、重慶、四川和湖北省武漢市、陜西省西安市部署開展內地居民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這些地方的居民可以不受戶籍地限制、在居住地辦理婚姻登記。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辦理“跨省通辦”結婚登記21597對,離婚登記4823對,有效滿足了群眾異地辦理婚姻登記的需求,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為其他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提供了經驗借鑒。
全面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由此,我國殘疾人福利制度有了政策依據。隨后,我們牽頭印發了進一步完善兩項補貼的政策意見,建成了全國統一的“兩項補貼”信息平臺,建立了常態化的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促進了“兩項補貼”與其它社會保障政策的銜接,實施了“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和“全程網辦”。截至2022年3月底,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已分別惠及1192.5萬困難殘疾人、1519.1萬重度殘疾人;28個省份建立了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15個省份將生活補貼范圍拓展到無固定收入、低保邊緣家庭、重殘無業、一戶多殘、依老養殘等困難殘疾人;11個省份將護理補貼覆蓋范圍拓展到三、四級智力、精神殘疾人。
在這些突破性創新中,哪一項變革,讓您印象最深刻呢?
說到印象,應該說社會事務領域的每一項突破性創新都意義重大。就個人而言,近幾年的殯葬工作,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挑戰性也很大。為什么這樣說呢?首先,“生老病死”歷來是人生大事,生、老、病的問題,國家相繼都做出了制度安排,經費投入等各方面也都有保障,唯獨“死”的問題尚未完全破題,僅有一部《殯葬管理條例》還是1997年頒布實施的,許多條文陳舊;其次,作為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回避不了的民生大事,殯葬服務供給還有不足,殯葬領域的短板和弱項由此可見;再次,殯葬改革是破千年舊俗、樹一代新風的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盡管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民政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巨大努力,但推進改革需要統籌各方、標本兼治,不可能打殲滅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種局面正在改變。首先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殯葬工作多次作出指示批示,為持續推進殯葬改革提供了遵循、增添了動力。其次是各級黨委政府對殯葬工作越來越重視,把殯葬作為重要民生事項,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江西、云南、江蘇、福建、山東、河南、天津等省市大都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部署安排,許多地方作為“一把手工程”予以推進。三是從“十三五”開始,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對殯葬設施的經費投入,殯葬基礎設施納入了社會服務兜底工程,中央預算內資金投入40億元,補助609個地方殯儀館和公益性骨灰堂建設項目,僅2021年就投入10.8億元用于支持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此外,民政部還加大本級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力度,累計支出近7.7億元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區的殯葬基礎設施設備建設改造。江西省近年來共投入120多億元用于殯葬設施建設。與此同時,各地普遍實施面向城鄉困難群眾減免或補貼遺體接運、暫存、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殯葬服務費用的惠民殯葬政策,有9個省市將惠民范圍擴大到轄區居民,不斷強化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社會事務工作與其他相關部門關系密切,社會事務司在發揮牽頭部門作用、推動形成合力方面,有哪些成功經驗?
社會事務工作的特點和屬性決定了我們推進工作不能單兵突進,也不能急躁冒進,必須與相關部門形成合力,與社會大眾形成共識,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來,我們的做法和經驗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會同相關部門合力推進相關工作。無論是印發政策文件,還是推進落實工作,都主動與相關部門聯系溝通,尋求最大公約數,達成共識后再著手安排部署,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近年來印發的殯葬改革政策文件,組織開展的專項整治,都是與相關部門一起進行的。婚俗改革、殘疾人兩項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也是與相關部門一起部署安排的。二是發揮部際聯席會議協調機制作用。我們抓住中央領導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的機遇,報請國務院同意,先后成立了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和康復輔助器具產業部際聯席會議,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安排部署一些重要工作,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協調機制作用。如,經聯席會議批準,2019年民政部會同中央政法委等11部門聯合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了為期1年半的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各部門立足職責,同向發力,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和2019年組織開展了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國家綜合創新試點和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推動相關方面出臺落實舉措,明確產業發展目標、進度安排和保障機制等。
社會事務各項工作的發展離不開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我們如何更好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從而推動工作進展?
你說得很對,民政事業發展離不開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社會事務工作也不例外。如果說近年來社會事務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突破,得益于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和支持。
民政部門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如何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與助手,爭取重視和支持,既需要政治智慧、也需要努力爭取,既需要軟功夫、也需要硬實力。近年來,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搶抓機遇。全面準確地了解和把握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認真及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特別是對社會事務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順勢而為,集中發力,破解難題,為地方黨委政府推進工作提供契機、創造條件。例如,殯葬改革、婚俗改革、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婚姻登記和殘疾人兩項補貼“跨省通辦”“全程網辦”等工作的推進,正是搶抓機遇取得的成效。二是明確責任。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推動出臺政策文件和工作措施,明確地方黨委政府的屬地領導管理責任以及民政等部門的監管責任,壓實服務機構和相關責任方的主體責任,為地方黨委政府推進工作提供依據、增加助力。三是督促落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近年來,在督促落實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如,把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關于社會事務工作的所有指示批示,建立落實臺賬和大事記,明確責任,避免“掛空擋”;把年度重點工作納入相關評估考核,把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納入平安中國建設考核指標,把殯葬工作納入民政部年度重點工作考評范圍;連續7年每年年初舉辦全國社會事務工作培訓班,在總結部署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
新時代推動社會事務工作高質量發展,我們如何更好地承擔起職責使命?
新時代,社會事務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進一步推進社會事務工作高質量發展。一是要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事務工作幾乎年年都有習近平總書記或其他中央領導同志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狠抓貫徹落實。二是要高度重視輿情處置和群眾來信來訪。自覺接受媒體和群眾的監督是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的義務,及時回應媒體和社會的關注是我們的職責。如果處置處理不當,既影響政府形象,也影響老百姓對我們的評價。在這方面,態度要端正,方法要得當,處置要及時,依法依規、實事求是回應社會關切,改進自身工作。三是要高度重視風險隱患的防范化解。要統籌發展和安全,時刻堅持底線思維,筑牢安全意識,兜牢民生底線。全力做到流浪乞討人員應救盡救,困難殘疾人應補盡補,殯葬管理、婚姻登記等政務服務高效運轉,讓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有依靠,社會事務領域服務機構安全有保障。四是要高度重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和新技術應用。目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正深刻重塑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和社會形態,這為我們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契機。我們要抓住機遇,提高各項業務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為城鄉群眾辦事服務提供快捷便利的通道。五是要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業務工作和黨風廉政建設是0和1的關系,業務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出現了腐敗,所有的成績都將是0。因此,我們要持之以恒把作風建設抓下去、抓長遠,反復抓、抓反復,確保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推動樹立良好形象,持續提升社會事務工作在群眾中的口碑。
作為從事民政工作30多年的老民政人,您見證了多項民政工作的創新發展,能談談這十年來您主要的工作感悟嗎?
作為一個老民政人,對民政事業很有感情,感悟也很多。個人的成長進步,與民政事業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自己有幸見證了這十年來民政事業的大發展。主要感悟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必須牢牢把握民政部門在黨和政府機關中的基礎地位。民政部門從民主革命時期就存在,新中國成立后,從內務部到民政部,業務分分合合,但民政部門始終存在。之所以如此,我認為是由民政部門的基礎地位決定的,不管機構怎么改革,業務怎么調整,但民政部門承擔的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基層政權建設、社會組織管理、殯葬、婚姻等社會服務事項始終存在。因為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民政部是“人民群眾的組織部”,做好這些工作是民政部門的天職。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我們都不能懈怠,要想辦法讓人民群眾滿意。二是民政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民政事業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中考慮和謀劃,發展民政事業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與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相一致,與國務院決策部署相協調,統籌確定重點工作和具體安排。長期的實踐證明,民政事業與黨和國家的事業同命運、共進退,不可能置身事外。三是必須把人民群眾作為民政部門的立足之本、活力之源。民政部門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黨中央賦予我們的“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履行好,把惠民政策落實好,把群眾訴求期盼解決好。四是必須有一支有情懷、可堪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幾乎每一項民政工作都是與群眾打交道的,與群眾打交道必須心懷為民之心、愛民之情,制定政策、推進工作,必須把群眾的利益訴求放在首位。這就要求民政干部必須有情懷,以同情心、同理心開展工作,同時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做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的高素質民政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