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奉節縣委副書記、縣長 鞏義勝
奉節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腹心,古稱夔州,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路、府、州、郡治所,縣名先后為魚復、永安、民復、奉節。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為旌表諸葛亮“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忠君愛國、奉公守節品質,賜名“奉節”,沿用至今。奉節,江峽文化、三國文化、詩詞文化源遠流長,是全國唯一的“中華詩城”,誕生了大量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地名。近年來,奉節縣高度重視地名工作,以規范管理為基礎,以文化保護和傳承創新為引領,持續推動地名工作高質量發展。
《地名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修訂公布后,奉節縣第一時間研究部署,高質量、高標準抓好《條例》的貫徹落實。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及時召開地名管理聯席會議,明確各職能部門職責任務,壓實地名管理主體責任,著力構建民政部門牽頭、各部門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是認真組織學習。結合“八五”普法,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采取集中培訓、個人自學和交流研討等多種形式,組織全縣各級各單位深入學習《條例》。
三是營造濃厚氛圍。精心做好《條例》解讀引導,同步發放宣傳標語1000余條、微信公眾號轉發相關信息500余條,積極營造良好氛圍。
宣傳貫徹《條例》,是基層政府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奉節縣將切實履職盡責,緊密結合實際,扎實推動地名工作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一是健全管理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堅決貫徹落實黨管地名原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上來。繼續發揮地名委員會議事協調機構作用,定期研究重大地名工作,細化成員部門職責分工,形成有機貫通、相互協調的工作合力,推動地名工作規范有序開展。堅持依法管理與提升服務、規范程序與精細操作并重,加強城鄉一體化地名標志規范化建設,從源頭杜絕不規范地名產生。
二是講好地名故事,彰顯詩城特色。深入推進地名文化保護和傳承創新,組建地名工作專家組,全面開展地名文化資源的存量、分布、內涵摸底調查,編撰《奉節地名文化大觀》《標準地名圖錄典志》,編制《奉節縣歷史地名保護規劃》,對1351個老地名制定落地方案,采取保持穩定、恢復啟用、掛牌立碑等保護措施,規劃建設奉節地名文化展示中心。深入開展進機關、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進農村“五進”活動,宣傳展示地名背后的生動故事、文化積淀和人文精神。大力推進夔州詩詞命名行動計劃,把故鄉記憶、地域體驗等元素融入地名文化,滿足和增強人民群眾對本地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是挖掘地名內涵,助力鄉村振興。堅持用地名工作賦能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動地名方案同城市建設規劃、鄉村振興規劃等有效銜接,充分發揮地名“記住鄉愁”的獨特價值。圍繞特色村落優勢資源,按照地域相近、故事相連的理念,對地名文化資源進行創新開發,培育“三峽原鄉”鄉村地名品牌體系,大力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助力鄉村釋放發展潛能,展現奉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山鄉巨變,讓鄉村成為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