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瑜
近年來隨著人們精神需求層次的提高,演藝產業已成為文化旅游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國家在“文化+”行動中,明確要求了相關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程度。同時文化旅游產業不斷適應時代和人民的要求,通過自修內功,精心打造出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這些經典作品有助于塑造良好的鄉村文化形象,帶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產出,提升參演鄉民的收入[1]。旅游和文化的結合,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鄉村振興戰略中重點提到了文化扶貧,這里不僅扶“志”和“智”,更需要從觀念和現實收入上,通過文化旅游及演藝產業幫助農民致富,讓其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根本動力。
農村工作歷來是國家關注的重點,自21世紀以來,國家多次提出農村工作的發展要求,并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根據國家的總體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既要為農村的變美、變富做出貢獻,更要為振興鄉村文化起到引領的作用,從觀念上打破城鄉文化的差異,實現高層次的文化創新,并為提升農村經濟收入做出貢獻。突破原有的鄉村文化發展格局,將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柱產業,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的同時,帶動鄉村人口的就業。文化旅游演藝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不長,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文化旅游演藝產業才開始萌芽,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以傳統節日文化為契機,開展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演藝活動。21世紀初,《云南印象》等一批大型原生態歌舞表演正式讓文化旅游演藝事業進入成熟期,并得到了眾多游客的喜愛。2013年以后,由于大批文化旅游演藝節目的呼之欲出,使得產業向著深化期邁進,演藝節目逐步開始追求品質和提升口碑。
一般將文化旅游演藝產業的典型發展模式歸結為五大類,即生態民族文化展演型、民族文化歌舞演藝型、宴舞結合演藝型、景舞結合演藝型和演藝品牌擴張型。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不少地方已將生態民族文化展演型和文化歌舞演藝類節目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這兩類演藝節目可以突出展現當地特色民族文化,同時能夠宣傳保護當地自然生態的理念,展示各民族的風情。不論是單純的音樂劇、歌舞劇還是場景劇,讓原始的民族文化以音樂、歌舞等載體表現出來,還能通過演藝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帶動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用文化的形式抓住游客的心。宴舞和景舞都是產業融合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具體是將當地的餐飲文化、自然景觀等與演藝節目融合,利用演藝節目的形式讓游客體驗當地的歌舞、飲食和服飾文化,從視覺、聽覺和味覺等多維度刺激游客的神經,進一步加深游客的文化旅游體驗。如云南的吉鑫宴舞就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旅游品牌,通過五個不同的章節,全面介紹當地的特色。目前全國多數風景區均以生態景觀作為背景,大力開發景舞演藝節目。這些節目將當地特色的山歌、雜技、變臉等民間技藝與自然生態景觀融合,通過多人物的表演,讓觀眾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磅礴的氣勢。演藝產業模式的轉變,不僅讓農民在鄉村振興的戰略下享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成果,更能提升其自身的文化道德修養,增強文化情操[2]。
一些省份的演藝產業起步較早,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融合度較深,部分地區的演藝產業已形成了與當地特色相匹配的發展模式,有較多的成功經驗。但是需要清晰地認識到當前產業格局不斷變化,通過文化旅游演藝產業反哺當地的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另外,通過多年的發展,不少演藝產業因為受到各方面問題的影響已進入發展瓶頸期,如何突破現有發展局面,為鄉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依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綜合來看,當前演藝產業已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在演藝節目的內容方面存在著同質化較重的問題。演藝產業多為當地的文化旅游業的附加產業,其核心競爭力不足。由于文化旅游演藝產業的快速發展,演藝節目的框架和內容有復制粘貼的嫌疑,數量增多,內容質量卻在不斷下降。過于同質化的內容和形式對于游客而言不再有十足的吸引力,展示的手法和場景也逐漸趨同,導致游客的滿意度下降。另外,部分演藝節目的創作團隊非本土團隊,僅依靠相同的模式打造節目,雖然大大減少了演藝節目的創作時間,但是讓演藝節目缺乏本土化的文化創意內核,部分團隊只追求演藝節目的場面大、投入大,但是缺乏與觀眾思想文化訴求的匹配,導致演藝節目內容不符合觀眾的需求。
鄉村的文化承載力相較于城市而言較為薄弱,部分鄉民的思想老舊,部分鄉村地區的老年人口占比較高,不能作為演藝產業文化環境的支撐。雖然多數鄉村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優勢,但是缺乏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的人員,使得本土文化的創意性不足。另外,鄉村文化由于互聯網傳播和外來文化沖擊的原因,越來越多的鄉民漸漸不再參與民族歌舞、傳統技藝的表演,使得部分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逐漸被遺忘。鄉村人口比例的嚴重失衡,使得青壯年人才流失嚴重,文化活動缺失,僅在大型民族傳統節日時會出現較為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
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均衡,鄉村的文化基礎設施薄弱,這對于發展文化旅游演藝產業來說需要更大的投入。當前多數鄉村仍然缺乏文化基礎設施,這就讓鄉村文化的發展缺少載體。從鄉村振興的角度來說,雖然傳統民族文化需要傳承,但是較為現實的問題是鄉村地區的文藝工作者開展工作較為困難,如果把演藝產業當成事業,很多從業者的溫飽問題難以得到解決,這也造成了鄉村演藝人才缺失的局面。另外,由于受到多重文化的影響,部分鄉村家庭的思想陳舊,導致一些演藝技藝的傳承具有局限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藝產業在鄉村的落地。
通過深度挖掘特色化和地域化的鄉村文化資源,從住宿、飲食和工藝技藝入手,開展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文化旅游演藝活動。利用鄉村民宿、地域美食等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文化旅游演藝產業進行深度融合,打造出更多的融合性深度旅游產品,拓展鄉村旅游的外部市場。同時以當地特色的工藝、技藝為推手,深度展現當地的人文和民族文化元素,豐富演藝產業的內容。如可以組織一些小規模的手工藝制作表演、非遺表演、傳統雜技表演等,讓文化旅游演藝產業不僅有大而全的場面,更有一批小而精的節目,吸引游客進行深度的鄉村游。
演藝產業的發展終究離不開人才,要通過政策手段吸引青壯年人才回歸鄉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推手,促進鄉村面貌的全面改變,這樣有助于人才的回流。古村落要進行保護與修繕,并以古村落為載體,尋找演藝節目的創新點。遍布鄉村的紅色旅游資源亦不可忽視,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利用好鄉村中的這類資源,創新出適合鄉村振興戰略下文化旅游演藝產業的新發展模式[3]。
互聯網作為現代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與任何產業的發展均息息相關。運用互聯網思維,不僅能夠整合文化旅游演藝產業鏈,還能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的新視野。如通過短視頻打造鄉村演藝的自主品牌,運用系列欄目的方式,深入介紹某個鄉村演藝節目,使觀眾能進一步走進產業的發展中,同時還能利用新媒體和社交工具與游客互動,提前了解其需求,提高產業的服務質量。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給文化旅游演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只有找到產業發展的癥結,進一步拓寬思維,文化旅游演藝產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