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2021年,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持續深化“六大賦能”,高質量發展“十二大攻堅行動”和“十項重點改革攻堅事項”,重點打造轉型發展示范區、城鄉融合先行區、濟淄同城樣板區、民生改善幸福區,以落實之舉、突破之力彰顯擔當作為,加力推進淄川轉型跨越、走在前列,努力成為淄博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淄川區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2017—2021年來,淄川區傳統產業轉型優化提升,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在淄博市經濟發展中保持良好態勢。5年來,淄川區GDP平均增速5.0%,低于淄博市0.2個百分點;分產業情況,第一產業平均增速3.2%,低于淄博市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平均增速4.0%,低于淄博市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平均增速6.5%,高于淄博市0.6個百分點。
特別是2019—2021年來,淄川區傳統產業鳳凰涅槃,經濟發展穩中有突破,第二產業轉型升級明顯,使得全區第三產業保持新發展格局,超越淄博市平均水平。3年來,淄川區GDP平均增速5.2%,高于淄博市0.1個百分點;分產業情況,第一產業平均增速3.8%,低于淄博市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平均增速3.6%,低于淄博市0.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平均增速7.4%,高于淄博市1.3個百分點。
2021年,淄川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721.9億元,同比增長9.0%。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75.4億元,同比增長13.5%。各項增速走在全市前列。
商貿流通領域發展運行良好,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市場供給充足興旺,生產生活消費活躍。2021年,全區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7.5%。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銷售額(營業額)同比分別增長51.1%、23.8%、69.8%、59.3%,分別列淄博市前列。
淄川區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優先戰略,作為轉型發展蹚新路的根本途徑,全區研發投入占比一直比較高,研發環境明顯優化,研發主體基礎不斷鞏固,為淄川區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2017—2020年,淄川區研發投入強度都超過2.5%,兩年度超過3%。
2021年,淄川區新物種企業成為全區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脊梁”,全區跨越式發展企業達到11家,瞪羚類企業達到26家,均居淄博市前列。2家企業列入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全區“十強”產業、“四新經濟”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15.9%、8.3%。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到112家,5家企業入選市級企業科技中心,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99家。
2021年,淄川區全面推行“鏈長制”,擁有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激光設備等4條主導產業鏈、10條特色產業鏈。建筑陶瓷、新材料上下游產品繼續補鏈強鏈擴產業、增產能。
2021年,淄川區的重山光電鋰氟化碳電池、吉利新能源高端商用車、魯維青鐵國際物流港、區文化中心等18個項目分別列入省重大項目、省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省“雙招雙引”重點簽約項目、省補短板重點項目名單。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經濟活力加速釋放,造就經濟再加速。
2020年,淄川區規上工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占規上工業企業的比重達到48.03%,較上年凈增22家企業,比重提高4.45個百分點。
2021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4.22億元,同比增長3.9%。全區完成稅收收入總額48.81億元,同比增長8.4%。
2021年,淄川區實際使用外資6516萬美元,同比增長12.7%。2021年,淄川區一家企業成功發行首期5200萬美元海外債,是全市城投公司首筆海外美元債,也是全省AA評級首筆長期境外債。2021年,淄川區進出口總額達到93.8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出口82.6億元,同比增長54.3%。
當前,淄川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處于起步階段,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和挑戰。從產業構成、科技創新驅動、金融支持、園區建設投資等角度看還有發展短板,需要挖掘發展潛力,推進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1.制造業增加值占比有所降低。2021年,淄川區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3.45%,比2020年回落0.58個百分點。
2.民間投資比重呈回落態勢。2021年,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52.61%,占比較去年同期下降23.5個百分點。
從2018年、2019年、2020年研發占比情況看,雖然占比在全市靠前,但是這幾年的占比數據一直呈現回落狀態。另外,2020年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首次出現回落趨勢。
淄川區是傳統的商貿大區,商品交易市場起步早、數量多、規模大,對繁榮商貿流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隨著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迅速崛起,曾經榮為全國十強商貿市場的淄川區服裝城、建材城,他們的優勢徒漸顯現、市場活力難以激發,亟待加大轉型,融入全國雙循環大環境。
圍繞淄川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短板問題,全區要瞄準主攻方向,用新視角、新思維、新格局探索新路徑、新模式、新突破,努力實現突破有質量的速度、有深度的改革、有福祉的發展。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才能有效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1.做好“優”的文章,實施“固本強基”工程。深挖傳統產業優化提升,就是淄川全區規模企業進行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優化提升。選出智能化技術改造典型案例和技術改造優秀項目進行集中觀摩,激發企業技術改造熱情。對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實行“一企一制”,找準薄弱環節,強化要素保障,打通難點堵點。
2.做好“擴”的文章,實施“產業倍增”工程。實施“四新”產業倍增行動,著重抓好吉利新能源高端商用車等15個“四新”產業項目,推進項目盡快投產達效,力爭實現效益。開展產業鏈培育攻堅行動,進一步完善“四新”、建材建筑建陶、紡織服裝六條產業鏈圖譜,補齊、補好、補全發展短板。
3.做好“育”的文章,實施“階梯培育”工程。首先專注骨干企業培育。培植“頭雁”,重點支持跨越發展計劃工業企業發展;厚植“鴻雁”,打造“專精特新—瞪羚—獨角獸”金字塔式企業成長梯隊,積極推薦企業申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雁陣”,做好“小升規”培育庫企業培育工作。其次抓好與當地國企淄礦集團的合作。落實《關于支持山能淄礦集團發展的意見》,深化雙方合作。抓好綠色建材產業集團和方大新材料擴建等兩大項目,加快推進方大新材料擴建項目盡快落地。
研發經費投入越高的城區,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越有更大的潛力和動力,進而給整個城區帶來更強的發展后勁,實現再加速。結合淄川區創新驅動特點和不足,應在創新條件改善、過程完善和結果提升三個維度上下功夫。
1.加大政府在創新方面的財政投入,著力落實科技研發稅收優惠政策,充分發揮政府科技資金的導向和杠桿作用。加大對醫藥化工、新能源汽車、氟化電池等新字號產業研發投入力度,同時綜合運用無償資助、獎勵、稅收減免、風險補償等多種直接和間接投入方式,使各類創新活動和創新鏈的各個環節都能得到政府資金的支持,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企業創新活力。
2.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完善創新科技金融平臺。進一步加大金融部門對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扶持力度,引導帶動金融資本、民間投資和地方政府共同參與與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創新融資體系。
3.加大研發創新宣傳力度,高規格落實各種產學研平臺。淄川全區上下要充分發揮每年一屆的“百名專家淄川行”活動平臺,利用好、落實好產學研“五庫十院”創新平臺培育計劃,繼續推廣“三百三行”縣城產學研合作。
繼續加大普惠金融的宣傳力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融資支持。各個金融機構繼續擴大小微企業客戶走訪面,通過走訪掌握小微企業經營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對其中符合信貸條件的小微企業及時、全力給予支持,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難題。
營商環境是對外開放、對內發展的關鍵環節,是生產力、軟實力、競爭力。淄川區要以最全要素、最優服務、最強監督為突破,營造尊商重商氛圍。要努力做強“淄川區效率”,真正用最短時間、最快速度、最便捷效率、最有效監管把服務企業和群眾的事情一次辦好辦到位。
1.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投資力度。首先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著力消除民間投資在進入市場時存在的各種隱性壁壘,引入市場競爭,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抓好項目落實、政策配套、環境優化,通過構建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積極推動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領域。
2.全力推進重點項目進度,為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強大支撐。要繼續加大投資強度,緊盯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不放松,重點推動億元以上投資項目的開工建設。對列入省、市、區級的重點項目,要克服重重困難、不折不扣地實施,對重點項目推進情況進行督查。
深入貫徹實施“人才興淄”工程,淄博人才金政37條。首先強化產業人才引進。發揮山東省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創新引領作用,引導優質資源要素流動,以企業技術需求、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技術研發,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聯動發展,推動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精準匹配。其次充分發揮產業人才培育工程。打造淄川區高水平人才平臺。最后加強人才培養培訓計劃。全面落實人才引進培養相關政策,另外實施人才繼續教育、提升素質等培訓。
淄川區未來要全方位對接省會經濟圈、濟淄同城化科創大走廊、市主城區“緊密圈層”等重大布局,借勢發展、融圈發展。錨定“爭當全市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目標定位,突出“品質提升、發展提速”,加快建設淄川西部先進制造業基地、科技創新基地、現代物流樞紐基地,全面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區建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