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玲
我國經濟發展、現代化建設需要大批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高校需繼續發揮育人優勢,培育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從本質來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鄉村振興有著耦合性,將兩者聯動起來,可為鄉村振興培育更多的優質人才,也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契機,實現互惠共贏。
黨和政府對于鄉村振興戰略持高度重視態度,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并從“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做出了明確部署。國務院頒布的其他政策文件也從各個角度對高校參與鄉村振興提出了新要求,作為高校,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文件精神,積極謀劃,主動對接鄉村,增強自身服務能力。
當前高校如何提升自身的社會經濟服務能力是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新時期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的關鍵。盡管高校在持續擴招,但優質的高教資源仍然不足,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需引入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發揮高校資源優勢,以實現校、地之間的協同發展。這就要求高校主動走產教融合的道路,建立高校、地方、行業、企業的協同育人體系,創新校企合作新模式,發揮創新優勢,提高自身的協同創新能力。
鄉村振興需要的農村人才類型非常多,有組織型人才、專業型人才、實用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在目前高校的人才培育中,師生能力與社會發展脫節是一個普遍問題,為了服務鄉村振興,需確保人才培育的精準性,確保人才培育與地方需求可精準匹配。從這一角度來看,將創新創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需基于鄉村振興要求打造雙師型隊伍,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與教育,而教師在教學環節,要創新育人模式,堅持問題導向,引導學生主動關注鄉村振興,循序漸進提高師生能力。
要順利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關鍵,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農村呈現出勃勃生機,為人才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也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打下了牢固基礎。高校是優質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承擔著培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歷史使命。高校要主動整合教育資源,將社會服務、科學研究、人才培育的優質資源朝著鄉村傾斜,打造出一支愛農村、懂農業、愛農民的人才隊伍,發揮出創新創業課程的作用,利用多元形式對大學生開展動員、宣傳,引導大學生投入鄉村。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邁向了新的征程。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上,需與國家發展統一,堅持“立德樹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國家經濟發展釋放新的活力。如今,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順利實現。站在歷史新起點,盡管絕對貧困已經消除,但鄉村振興還未完全實現,因此,高校要樹立新的思維方式,從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出發,推行個性化教育,探索高質量的創新創業育人體系。
將鄉村振興、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育相結合,需創新教育途徑,滿足鄉村振興對于優秀人才的訴求,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基于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下,高校要圍繞鄉村振興優化創新創業人才的培育模式,促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之間的耦合互動。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高校教育改革發生了明顯變化,表現出跨越式的發展特點,但是,與鄉村振興戰略還存在較多不適應的地方。鄉村振興是國家為了解決“三農”問題提出的重大戰略,因此,高校需要提高人才站位,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問題做到因時而動,立足于服務方向,根據鄉村振興的要求來優化育人方案,培育與鄉村振興相契合的優秀創新創業型人才。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化的戰略,其中,鄉村振興是一個重點組成,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與振興的重任,需從文化層面入手,在創新創業教育上,借助相應的平臺載體來宣傳鄉村文化,讓鄉村文化能夠與現代城市文化碰撞、互動,營造出振興鄉村、服務鄉村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該種方式,讓深處象牙塔的大學生可更好地認識、了解鄉村文化,主動成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者,自覺擔當起鄉村振興大任。
1.優化專業建設。在人才培育上,高校需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接,主動拓展農村需要的專業設置,發揮出學科優勢,深挖課程進階,加強瞄準區域需求的本土化專業建設,做到“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同時,開設鄉村振興創業班、鄉村振興學院,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讓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進入田間,形成校內、校外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元素,讓人才的培育更加“接地氣”。
2.打造多元化課程。面向鄉村振興,在高校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上,將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結合,打造融匯創造、創新于一體的多元化課程體系,細化課程內容,將鄉村振興內容與專業育人體系結合。同時,搭建農業雙創孵化平臺,以鄉村振興需求作為教學導向,加快孵化器、新型智庫、培訓基地、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的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農業推廣,促進高校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定期組織服務下鄉、知識輸出活動,建立專門的鄉村振興服務隊伍、公益導師團、創客訓練營、專家服務驛站等,助力更多的大學生扎根于鄉村。
3.設置個性化生態圈。在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上,要依托農業科技園、鄉村振興研究院、農業試驗中心、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等,夯實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邀請鄉村振興領域的精英、專家、建設者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指引,帶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著力培育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人才。要改變傳統以分數為主的學生創新創業學習成果的評價模式,將達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實踐性評價相結合,完善循環評價體系,將學生參與的創新創業活動轉換為學分,鼓勵更多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走入鄉村。
同時,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育人方案,在學生入校之后,根據其興趣、專業等組建興趣小組,由資深創新創業導師提供指導并根據不同專業、年級學生的發展需求,以創新創業項目、學科競賽、發明專利、科學研究、發表論文作為抓手,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一個項目中來,通過階段化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精神。對于有潛質投入鄉村創新創業的大學生進行重點培育,并將來自農村、企業、社會的鮮活案例根植于課程中,讓創新創業人才更具生長力。
4.挖掘有利資源。高校要挖掘與鄉村振興、創新創業相關的資源,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創新創業思維和意識,夯實實操技能,扶持有投身鄉村意愿的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強化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鍛煉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善用校外資源,利用企業資源、社會資源、鄉村資源,延伸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路徑,引入優質的農村創業項目,在農村中設置孵化園、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資金扶持,讓創新創業項目真正落地,提升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產生極強的成就感,也孵化出了更多的優質成果。同時,高校要加強與鄉村企業、地方政府、社會服務組織、科研院所、涉農電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聯系,打造區域聯盟,合作成立資源庫、鄉村建設試驗基地、創新創業平臺,促進資源整合、推動開放共享,形成多元合作、縱向貫通的創新創業育人體系。
5.加強引導。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更加青睞于大城市、大企業,大部分畢業生不愿意進入農村就業。針對這一現象,高校可以對學生加以引導,鼓勵學生立志回鄉創業,從新生入學之后,就要將創新創業教育開展起來。例如,在新生入學階段,就可組織“學習優秀榜樣”“觀看鄉村文化宣傳片”“專家講座”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當前農村發展現狀,激發學生對鄉村建設的興趣。在每年的寒暑假,可組織學生參與“農村微公益”“農村社會調研”“農村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加深對鄉村的了解,為未來的服務鄉村建設助力。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實施,以專業課程作為主要載體,通過多種方式滲透創新創業內容,幫助學生積累實戰經驗。高校要發揮第一課堂作用,讓學生了解鄉村文化、農業產業、鄉村生態等方面的內容,學會撰寫創業計劃書,主動分析鄉情、社情,了解市場發展、創業融資等方面的內容,能夠科學評估項目風險,讓項目實施更有可行性。高校還要充分發揮出第二課堂作用,組織實踐活動,在實踐訓練中著力鍛煉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表達能力,引導大學生在畢業后主動為鄉村振興服務。
高校還應該通過主題班會、校園文化活動、媒體宣傳等,在學校內部營造出興農、愛農、知農的氛圍,打造現代化的創新創業培訓基地,配備指導老師,予以資金扶持,打造出線上、線下相互連通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通過該種方式,在學生心中播撒創業種子,讓這顆種子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生根發芽。此外,創新創業實踐成果要緊貼鄉村振興的短板,圍繞“農村垃圾處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綠色循環農業發展”“農村飲用水安全”“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等問題,開展具有前瞻性、針對性的實踐探索。同時,創新社會服務,改變以往服務中的形式化、走過場等問題,采用知識服務、人才服務、咨詢服務等模式,讓實踐項目迅速落地。
鄉村振興與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耦合環節中,要明確具體概念,避免人才培育的盲目性。高校要發揮出自身優勢,做好頂層設計,明確鄉村振興、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之間的耦合共性,為學生提供價值引領與跟蹤指導,激活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創新創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