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桃 陸元三 周揚帆 曾 科 陽益貴 唐 浩
為了貫徹落實《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各大高等院校創新育人模式,針對當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不足之處,逐漸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勞動觀的價值認同,培育具有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并且已經獲得良好成效。因此,將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勞動教育相融合,可以培養堂堂正正的時代新人,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為其實際行動指明方向,同時也可以體現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層面和理論層面的互補。
勞動是人類在歷史文明發展階段中形成的社會實踐活動[1]。該種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而勞動觀就是指人們對勞動所產生的根本看法和觀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勞動觀教育主要就是指高校教師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觀念,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培育學生勤儉、奮斗、奉獻等精神。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樹立勞動意識,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勞動,避免學生對勞動產生厭倦心理,出現“等”“靠”“要”思想,而是充分發揮勞動意識的激勵作用,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發揮其自身主人公精神,引導大學生鞏固樹立“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二是勞動態度教育,該種態度具體指人們對勞動所持有的心理傾向,引導學生端正勞動心態,以勞動為榮,摒棄對體力勞動的偏見,從而促使學生進行創造性勞動。三是塑造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在勞動教育中鑄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其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引導學生扎根人民群眾,服務社會,艱苦奮斗,愛崗敬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自身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講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為德育教育的靈魂和核心,可以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培育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學生道德行為水平,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勞動習慣。二是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提升其獨立人格,強化其思想解放,在自立、自主、自強過程中,深刻意識到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促使學生形成憂國憂民的思想認識。三是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育人過程中,除了使得學生獲得充分的文化滋養,也應該著力提高其情緒調控能力,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引導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偉大的民族精神熔鑄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讓學生具備善心、實施善行、養成善德。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相融合,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勞動科學,堅定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理解勞動與社會的關系,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勞動教育,形成濃郁的勞動氛圍,提高學生勞動技能和實踐能力,最終實現全方位育人。
將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勞動教育相融合,是培育時代新人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青聯13屆全委會議”上著重強調:“當代青年應該培育高尚品格,堅定理想信念,矢志艱苦奮斗,勇于創新創造。”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將青年大學生作為時代使命的主力軍,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砥礪奮斗,引導高校教師做好勞動觀教育,使學生用勤勞勇敢書寫青春。從這一層面來講,實現高等院校勞動教育的縱向延伸,可以培育新時期民族復興時代新人,將勞動教育納入思政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引導青年學生熱愛勞動,鼓勵其進行創造性勞動,培育其“誠實勞動”“尊重勞動”的思想意識,最終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新時代。
從微觀層面來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相融合,可以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切實落地,有效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將學生作為社會勞動的守望者,教師通過引導和帶動,促使學生參與各式各樣社會實踐活動和社團活動,充分體現出勞動教育的特殊性。與一般學科教育有所不同,勞動教育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和操作性,為實際行動指明方向,結合當地和學校實際,提高政治站位,形成大思政理念,有利于改變高校管理者“勞動教育可有可無”的陳舊思想,從而加強課程建設,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筑牢勞動教育,切實提升學生奉獻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過校園文體活動、專業實訓、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課程,搭建勞動教育平臺,最終實現高校學術層面和實踐層面的互補性,處理好勞動教育與其它課程之間的關系。
要想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的創新融合,筆者認為,高校管理者必須堅持一個指導思想,即: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2]。這是我國歷史發展和教育體制革新的必然選擇,只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主義思想,才可以切實端正大學生勞動觀念,讓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通過科學化的勞動教育培訓,實現實踐教育和理論教育的滲透與融合,充分發揮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優勢。同時,教育者也應該將勞動育人滲透到思政“三全育人”過程中,引導學生實時感悟勞動價值,通過主題活動、勞動教育課、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就業指導、思政理論課等多種課程,增強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同。在必要時也可以將勞動教育納入教材編寫中,開展豐富的教育活動,善于挖掘書本中、生活中、學術中勞動隱性教育資源,通過校園文化、匠人精神、師德師風等,帶動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的融合,發揮校園主渠道作用,明確勞動價值觀的學科歸屬。高校也應該根據國家勞動教育文件精神,打造精品課程,通過深度挖掘,為勞動教育提供必要依據,最終提升授課效果,比如:高??梢詫趧咏逃谌氲饺瞬排囵B的全過程,利用實踐比賽、知識競賽、畢業實習、社會實踐等多種活動方式開展勞動教育,也可以將志愿服務和創新創業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崇高職業道德和理想,培養其職業素養和崗位意識,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通過校企合作育人平臺,端正學生勞動價值觀,最終實現“培養人”“磨練人”“鍛造人”的最終目的。
要想優化高校勞動教育話語體系,筆者認為,除了盤活大學生勞動教育資源,還應該充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激發勞動觀教育雙方的熱情,尤其是高校教師應該始終堅持榜樣引領,通過自身表率示范,為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勞動榜樣,塑造其愛勞動的主觀意識,用自己的愛崗敬業、匠人精神啟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更加認同正確的勞動文化,做好勞動觀榜樣示范教育,最終改變大學生傳統勞動價值取向。通過現身說法、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深入踐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準則,用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和強大的人格魅力,在無形之中改善學生勞動觀,營造良好的高校勞動風氣,讓學生形成“勞動沒有高低貴賤”的平等認知,并且大力倡導公益勞動,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調動大學生勞動熱情,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性。教師也應該確保教育形式與時俱進,比如將思想政治課程的隱性教育和勞動課程的顯性教育相結合,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多學習、多積累、多思考,通過課外情感體驗、課內知識體驗等多種模式,構建多元互動,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最終培養其勞模精神和匠人精神。在必要時,高校應該打造精品勞動教育示范性課程,我國教育部已經公布2021年《高校思政工作精品建設項目名單》[3]。多個大學通過勞動育人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實現良好育人體驗,獲得教育成效,例如東北農業大學打造“導學訓評”鏈條式勞動實踐育人體系;復旦大學構建“星火黨員志愿服務隊實踐路徑”、哈爾濱工業大學構建“能源動力課程思政教學育人項目”,以上高校都將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和滲透,開辟培養可靠接班人的教育新途徑,深化課程思政工作格局,值得其他地區高校借鑒。
要想實現高校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必須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從本質上講,任何教育效果都取決于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這兩個方面,如果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一致性和整體性,就難以實現長效的教育機制。因此筆者建議,要想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的融合成果,必須促進家校之間交流,形成重疊式的教育,使得學生自覺抵制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促使新時期大學生緊跟時代步伐,樹立正確勞動觀和價值觀。家長要對高校勞動教育給予支持和鼓勵,最終實現勞動觀教育場所的無縫對接,保證家庭勞動教育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體系的完全一致,增加勞動教育吸引力,從而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切身感悟勞動之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暑期實習,促進理論到實踐的互通。比如利用產教融合、產學融合的方式,積極構建學校內外實踐平臺,該種實踐平臺結構合理、專業性強,并且覆蓋面較廣,可以從學生自身專業能力和實際需求出發,通過校內引導和校外培育,讓學生在勞動中了解自身不足,培育其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的勞動意識,提高其匠人精神,讓其有一技之長,最終激發大學生內在勞動潛力,樹立“以勤為能”“以勞為榮”的價值觀。高校還應該結合時代特點,通過文化浸潤,充分發揮思政教師專業水平,強化勞動教育觀的“軟引導”,以平視的角度、平和的態度培養學生勞動意志,因勢利導,在思政課上舉實例、講故事、出精品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立精神支柱”“樹勞動之旗”,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滲透與融合[4]。
高校還應該將勞動課程與學術課程進行有機聯動,拓寬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形式,最大化開發勞動教育網絡陣地,并且將社會主義勞動觀、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比如將勞動教育充分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發揮文化熏陶作用,實現學術課程和勞動課程的有機統一;也可以將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與勞動教育和學術課程相融合,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幫助其養成良好職業道德和崗位素養,將大學生實踐活動常態化,最終構建大思政教學計劃的長效性,并且注重成果和過程考評的結合,最終實現不同教育陣地之間的銜接。比如,2021年新疆石河子大學舉辦西北地區高校工程訓練研究會[5]。在會議中,課程思政與勞動教育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掛靠西北工訓研究會,蘭州大學、新疆大學等60多所西北高校,以“促進交流互利合作”為宗旨,圍繞課程育人和勞動育人等主題進行專題培訓、經驗分享、技術交流、勞動實踐等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持續強化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共同促進教師育人能力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通過教師教學競賽、教學觀摩等多種活動,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促使學生知道創業艱難,珍惜勞動成果,最終補齊高校勞動教育這塊短板。
綜上所述,將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充分發揮勞動意識的激勵作用,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因此,高校教師應該做好勞動觀榜樣示范教育,最終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發揮校園主渠道作用,明確勞動價值觀的學科歸屬,將勞動教育滲透到思政“三全育人”過程中,最終實現學術課程和勞動課程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