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維 胡見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各行各業都需要技術型人才來補充力量,為企業發展助力。高職院校在培養“工匠型”人才的過程中尤為注重學生技術能力的發展,為學生配備專業的教師、教學設備設施,但是在學生管理方面的改革相對滯后,對學生職業認同感的關注較少。因此,高職院校有必要在開展學生管理過程中加強高職職業認同感教育。業者薪資普遍較高,有較好的發展前景。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受到這些外界信息的影響后,會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產生思考和質疑,不少學生認為自己所學習的專業缺乏發展前景,難以獲得高薪。有的學生還會產生轉專業的想法。(2)就業市場因素。高職院校學生最關心的是自己未來就業的情況,雖然高職院校能夠為學生提供一些就業崗位,畢業生的就業率比較高,但是學生畢業之后的跳槽率和失業率也居高不下,很多在校學生了解到這些就業情況,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就容易失去信心,認為自己沒有選擇一個好專業,就業市場情況不佳,自己未來前途堪憂。(3)個人認知及興趣因素。結合當前市場形勢來看,高職院校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增多,市場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學生個人認知和興趣也直接關系到其職業認同情況,很多學生將就業問題歸結到外在的因素上,而不考慮自己的問題,不積極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職業競爭力,所以,在就業市場中屢屢碰壁。還有一些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確實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興趣因素,不喜歡這個專業,難以投入精力,導致缺乏職業認同感。
1.高職學生職業認同感的概念。高職學生職業認同感是指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未來從事的職業以及崗位的認同,這種認同情感中還包含了自我尊重、職業發展的信息、職業自豪感等。職業認同感是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具有多個層次,初級階段的職業認同感表現為對職業的興趣,停留在淺層次的職業認知;高級階段的職業認同感表現為對從業價值的認知,能夠在崗位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并將個人職業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環境中來考量,形成奉獻意識,在工作中發揮出自我效能。
2.高職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因素。(1)職業發展因素。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一方面是職業發展因素。當前行業產業類型眾多,但是社會中存在朝陽產業、夕陽產業的劃分,比如IT類高科技產業、養老服務產業、新能源行業、金融行業等都屬于朝陽產業,這些行業的從
1.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動力。高職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能夠轉換為專業學習的動力,只有其先認同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才能夠自主自覺地開展專業課學習,而不是總在教師的“耳提面命”下被動學習。高職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表現為認可這個行業、職業,對未來的將要從事的工作存有期待,積極去了解和學習行業知識,積極主動實習實踐。
2.促使學生盡快適應崗位對人才的需求。結合相關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可知,每個崗位在招聘時都有相應的要求,學生可以沒有工作經驗,但是必須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能夠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越早能夠獨當一面,越能夠受到企業的青睞。因此,學生認同職業才能促使學生盡快適應職業相關崗位對人才的需求。
3.有助學生形成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高職院校加強職業認同感教育有助于學生較早形成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較早做好職業的短期、中期、長期計劃和打算,形成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并按照自己制定好的目標按部就班、腳踏實地開展學習和實踐,為未來從事相關崗位的工作打好基礎。
4.增強學生就業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高職院校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還能夠增強學生就業的自信心,發揮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認識到個人的社會價值。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進入高職階段是一個新的開始,以往的成績并不代表其職業技術能力,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高職學生利用好這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提高自信心,學好專業課,提高職場競爭力。
1.硬性管理措施多,缺乏職業認同教育氛圍。當前,高職院校針對學生的硬性管理措施多,學生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也出現一些違反校規的行為,為此,學校采用更為嚴格的扣分方式來管理學生,以規范學生的行為。在這種管理氛圍下,高職院校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方面也存在被動消極的態度,容易與教師之間形成“對抗”,不能對自己未來將要從事的職業形成認同感,缺乏學習動力,不利于學生發展,但是學生自己并沒有意識這個問題,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合理引導。
2.管理目標不明確,缺乏對學生職業規劃指導。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過程中還存在管理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如果單純為了管理而管理,那么學校與學生之間很難達成默契。針對學生未來發展,學校給予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不到位,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理解也很難深入。高職學生缺乏職業認同感,實際上也不利于學校開展管理工作,學校所提出的一些管理方案、管理要求,學生可能并不認同,在管理實施中容易遇阻。
3.管理體系不完善,缺乏系統職業認同教育。高職院校現行的管理體系還存在著不完善,缺乏系統的職業認同教育。一般來說,高職院校的職業認同教育主要由任課教師負責,任課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給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等等,但是學生管理與學生的職業教育并沒有有效結合在一起。學校所開展的一些活動中,除了職業技能比賽之外,欠缺職業教育方面的其他活動。
4.實踐管理較欠缺,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在高職院校學生實踐管理中,也缺乏對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引導教育,學生參與了實習實踐,卻沒有形成相應的職業認同感,這也意味著教育管理的不足。實際上,大多高職學生在參與實習實踐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感悟,但是教師沒有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學生得不到正確的引導。
5.校企合作不深入,缺乏崗位分析及發展指導。高職院校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場所,聘請企業教師,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但是企業并沒有直接參與到高職學生管理中,在學生管理方面沒有發揮出充分的作用,特別是沒有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崗位分析和職業發展指導,錯失了在關鍵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職業認同感的機會。
1.應用柔性管理措施,打造職業認同教育氛圍。高職院校學生中大多存在不自信的問題,他們在文化課學習方面算不上佼佼者,對學習存在畏懼心理,面向社會存在自卑心理。高職院校對學生應采用柔性管理方式,以此來替代硬性管理措施,堅持“以生為本”,采用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案,為學生打造職業認同的教育氛圍。一方面,在學生管理方面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凡是有助于學生提高職業技能、增長見識、促進學習的一些活動和行為都應該予以鼓勵,從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形成學習、探索、研究、創新的校園氛圍。另一方面,在學生管理中多鼓勵引導、少批評懲罰,用正面的榜樣來引導學生學習。學校可以舉辦職業交流講座,讓已經畢業、在自己崗位上做出突出成績的校友來校為學生演講,打造積極向上的職業認同氛圍。
2.明確學生管理目標,優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高職學生管理的目的是通過有效的管理來促使學生將精力放在專業技術學習上,不斷提高個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在畢業后能夠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掌握謀生的本領,再發展一份自己的事業。學校管理部門、任課教師、班主任等都是學生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要以“學”為中心,以“管”為手段,培養并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一是要明確高職學生管理目標,以目標為導向來優化管理措施和方案,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考慮。二是要在高職學生管理過程中融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就業指導。當前,在高職院校中都有開設這門課程,對學生職業認同感的教育需要貫穿學生在校的3年。從入學伊始,就應該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逐漸提高學生的從業信心,形成堅定的職業信念。
3.完善職業管理體系,建立職業認同教育系統。高職院校要完善職業管理體系,建立職業認同教育系統。首先,以專業劃分和職業發展為基礎來開展學生管理,將學生管理與學生未來就業形成緊密結合,為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職業綜合素養及能力而構建管理體系;其次,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為學生設計并提供多樣化的校園活動,讓班級管理、宿舍管理等工作都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比如“班級職業文化”設計大賽,讓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展現出職業風采;最后,為學生提供階梯化的職業認同教育系統,結合學生管理來考察學生的職業認同發展情況是否達標。
4.完善實踐管理內容,加強職業認同感悟交流。很多高職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滿意,對未來將要從事的職業不認同,不看好以后的工作崗位及發展,不理解職業技術領域也能干出一番事業,導致產生厭學、棄學的情緒,不服從學校管理,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光。在高職學生實踐管理方面,也有必要增設職業認同感的交流環節,讓教師和學生之間通過更為充分的交流來解決學生職業方面的疑惑,這可以形成一個固定的傳統,在任何實習實踐之后,都可以通過班級交流會的形式,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師才能夠針對學生的問題給予指導,進而提高學生職業認同感。
5.深化校企合作,提供職業崗位分析指導。高職院校還有必要在學生管理方面深化校企合作,讓企業為參與“頂崗實習”的學生提供職業及崗位分析指導,讓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以及所從事的崗位,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有更清醒的認識。企業對學生的評價和指導能夠起到協助學校開展學生管理的作用,學生既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了新的憧憬,有了更多自信,這能夠幫助高職學生堅定信念,加強學習,將更多的精力用來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而且,企業與學生之間的深化交流也有助于企業在實習生中預選優秀潛質的員工,形成共贏。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對相應的專業充滿一腔熱血,但是在學習過程中也會出現猶疑徘徊,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不明確,甚至排斥自己所學的專業。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時,應注重學生所出現的職業認同問題,通過深入了解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職業疑問,融合職業認同感教育來開展管理,幫助學生提升職業認同感,使其更為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實踐,提高自己的職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