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娟平 周思思
物流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與各行各業的發展息息相關,行業的發展對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購管理和供應鏈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為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物流人才,高職院校可依托現代學徒制,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及評價體系。為此,本文對基于現代學徒制視角高職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與評價體系展開探討。
高職院校在現代學徒制下構建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學校應當與企業之間簽訂合作協議,并對協議中的具體事項進行共同落實。在現代學徒制物流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雙方應當聯合組建人才培養隊伍,并在學生實習中,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結合物流工作崗位的具體標準,落實教育任務。可在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實踐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第一階段。高職院校可在第一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物流基礎知識,借此來使學生對物流專業知識的內容以及相關工作崗位的內容有大體了解,并能掌握與物流專業有關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在該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為學生穿插一些實踐教學方面的內容,借此來促進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該階段是以基礎教育為主,所以要控制實踐教學的比重。
2.第二階段。完成第一階段的基礎教育之后,學生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和認知能力,了解并掌握了物流基礎知識和技能,此時可進入第二階段的教學。在該階段,可以企業化教育為主,由合作企業選派本單位中的技術骨干,到學校對學生進行與物流崗位工作有關的教育,并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材料。這一過程中,學校應當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相應的場地及設備設施,從而使學生在企業技術骨干的指導下,完成校內模擬實習。由于部分物流崗位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對此可以采取各班級交叉的形式,到企業進行實習,以此來實現工學結合的目標。企業派到學校的技術骨干人員,除為學生進行日常授課之外,可采用專題講座等方式,向學生詳細介紹物流崗位的工作流程,借此來增強學生對物流工作的認知。
3.第三階段。學生經過第二階段的學習之后,他們的身份開始發生轉變,從學生變為學徒,此時可進入到第三階段。該階段的重要任務是進一步深化學徒知識,強化學徒能力,并使表現突出的學徒直接成為企業員工。在該階段,學生的學習以頂崗實習為主,可由教師帶領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實習,并與師傅共同培養學徒的綜合能力。由于學徒實習完全是在企業中進行,為達到預期中的效果,應當做好崗位見習管理和職業技能鑒定等工作,師傅應當幫助學徒解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并針對學徒的薄弱方面進行指導,由此可以使學徒的技術及協調能力得到強化。
高職院校應當立足于現代學徒制,對物流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職業性、實踐性及發展性,以此來體現出物流專業課程設置中“工學結合”的基本特征,并根據物流專業的特點,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可將專業課程體系劃分為4個模塊,即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及技術課、專業實踐課以及專業拓展課[1]。每個課程模塊按照課程的性質,細分為必修和選修,并對具體開設的學期以及授課主體進行確定。
1.公共基礎課模塊。在該模塊中的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計算機應用、就業指導等課程均為必修,可以分別在第一、第二和第五學期開設,學時及學分可按照課程的重要程度進行設定,除就業指導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之外,其余的基礎課程均由學校進行授課。
2.專業理論及技術課模塊。該模塊是物流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部分,可結合現代物流工作崗位的需要進行設置,具體應當包含如下課程:現代物流概論、物流法律法規、管理學、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實務、倉儲與配送管理、運輸管理、物流信息技術、供應鏈管理、物流設施與設備、第三方物流、客戶關系管理等等。由于該模塊中的課程種類較多,學生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全部課程的學習。因此,學校應當做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劃分,可將與物流工作密切相關的一些課程作為必修,如現代物流概論、倉儲與配送管理、運輸管理、物流信息技術、供應鏈管理、物流設施與設備、第三方物流、物流法律法規等等,其余課程可由學生自行選修,并要求每個學生至少需要選修2門以上的課程。必修課中的企業課程,可由學校與企業共同進行授課,如倉儲與配送管理、運輸管理、物流信息技術等。
3.專業實踐課模塊。當學生掌握與物流有關的專業技術知識之后,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學校應當合理設置專業實踐課,以此來滿足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該模塊中的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即識崗實習、跟崗學徒和頂崗工作,均為必修課,由企業和學校共同作為授課主體。其中,識崗實習在第二學期開設,共120學時;跟崗學徒分別在第三、四、五學期開設,每學期140學時;頂崗工作在第六學期開設,共600學時。為提高實踐效果,每個崗位的工作時間應當不少于30天。通過開展以現代學徒制為核心的專業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快遞業務、運輸業務、倉儲業務、配送中操作、客戶服務、采購、營銷等方面的專項技術。
4.專業拓展課模塊。該模塊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具體的課程包括物流園區規劃、智慧物流、物流創新創業教育、物流法律法規等,所有的課程均為選修,由學校借助網絡平臺進行授課。
高職院校在構建物流專業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學主體發生了改變,為滿足該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高職院校應當與企業聯合,共同組建“師傅+教師”的教學隊伍。在具體的組建過程中,要確保教學隊伍的構成比例合理,通過對相關院校的實踐經驗進行借鑒,對企業師傅和教師的構成比例進行如下設置:在師傅中認知培訓人員的比例為1∶3,具體負責學徒對企業的認知、規章制度、企業文化等內容的培訓,其余2/3為物流工作崗位的主管人員和骨干人員,負責指導和教授學徒崗位技能、專業知識以及培養學徒的職業素養;高職院校的教師中1/3為公共基礎課教師,2/3為雙師型物流專業教師。企業在為學徒選派師傅時,應當進行綜合評測,所有的師傅除了要有豐富的崗位工作經驗和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之外,還應當具備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在指導學徒時,要有耐心。為此,可定期開展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學習培訓,提升師傅的執教能力[2]。而高職院校的教師雖然理論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但他們的工作實踐卻略顯欠缺,因此,學校可在寒暑假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工作實踐,借此來提升實踐能力,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撐。
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評價體系的構建,要明確學校、企業、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從學校和企業的角度出發,運用KPI考核指標,對基于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效果進行全面評價。
在學校評價體系中,其KPI考核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評價現代學徒制度招生的針對性和積極性,重點考核學校在招生時是否與學生進行了充分溝通,是否向學生講明了責任和義務,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二是評價課程設置的科學合理性,重點考核學校在物流管理專業理論課、技能課以及校企合作培訓課設置的合理性,是否能夠滿足現代學徒制的實施要求;三是評價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重點考核教學活動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四是評價學校與企業溝通的及時性,重點考核學校在實施現代學徒制中是否與企業合作交流存在阻礙。
在企業評價體系中,其KPI考核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評價現代學徒制招生的針對性和積極性,重點考核企業是否積極參與了學校的招生工作,是否向學校和學生講明各自責任;二是評價學生實習崗位設置的科學合理性,重點考核企業是否合理安排了學生的實習崗位和升遷崗位,是否給予了學生充足的實習機會;三是評價師傅教學的有效性,重點考核企業師傅的技能傳授是否有助于學生職業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的提升;四是評價企業與學校溝通的及時性,重要考核企業是否積極參與了現代學徒制度的實施,是否與學校共同完成物流人才培養任務[3]。
為確保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有效實施,應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學校、企業、學生的權利和義務。三方協議主要包括校企之間的聯合培養協議,以及學生與企業之間的學徒協議。
1.明確三方協議中的學校職責。具體包括以下方面:學校要明確物流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的范圍,制定與現代學徒制相符合的專業教學計劃;學校要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與企業專業技術骨干進行交流,積累實踐經驗,使自身成長為滿足現代學徒制教學的“雙師型”教師;學校要合理安排教學實踐,保證學生擁有充足的實踐機會。
2.明確三方協議中的企業職責。具體包括以下方面:企業向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傳達用人要求,以及從事相關崗位工作應具備的職業知識和技能;企業積極與學校配合共同制定物流人才培養方案,參與到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并對學生各階段學習成果進行評價;企業委派技術骨干到學校擔任導師或師傅,指導學生開展實習實踐;企業根據學生的成長檔案聘用與自身用人需要相符的畢業生[4]。
3.明確三方協議中的學生職責。具體包括以下方面:學生要積極配合學校和企業安排的實踐任務,消除思想顧慮,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實習中;學生要自覺遵守學校和企業的規章制度,尤其在企業實習期間,要嚴格執行安全制度,增強安全防范意識。
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在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要落實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從政策、經費、師資、制度等多個層面出發,為推進現代學徒制的長效實施提供有力保障。具體包括:在政策保障方面,高職院校應積極爭取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支持,由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引導企業與學校進行合作,實現學校與企業的互利雙贏;在制度方面,現代學徒制應與就業準入制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專業課程標準相結合,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也取得與物流專業相匹配的職業資格證書[5];在經費方面,高職院校和企業要共同制定補助方案,確定師傅的指導經費和學生的補助經費支出額度,發揮出經費補助的保障作用。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在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可依托現代學徒制,借此來完善校企合作的育人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促進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高職院校在培養高素質物流人才的過程中,可將現代學徒制作為突破口,通過與企業合作,讓企業師傅為學生授課,使學生畢業之后能夠直接上崗,將物流人才的培養與物流產業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滿足我國物流業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