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芳芳 牟臘春 黃志君
習近平總書記先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社會各界要大力弘揚與宣傳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其示范引導作用;進而又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上指示,高校廣大師生要持之以恒地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踐行者、積極傳播者與堅定信仰者。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是培育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可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一種重要手段是對先進模范的發掘與宣傳。
先進模范是日常生活中涌現的具備高尚品德、事跡生動感人、能夠起到榜樣示范作用的典型人物,他們是看得見、感受到的鮮活教材。先進人物及其事跡的廣泛宣傳,能夠引導社會大眾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對其知識、情感、道德、審美等精神世界的塑造產生積極影響,進而引導其思想行為。先進模范教育法有助于激發個體的內在動力和創新精神,為其提升發展給予科學的價值導向,在物質生產和分配環節不僅僅以利益標準進行評判,更是自覺遵循道德準則和社會法則,并且可以依據個人的審美標準與價值尺度創造物質世界,從而達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和諧統一,實現社會的文明進步。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加大對其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社會意識形態的安全與穩定。2019年11月,教育部等7個部門在北京大學聯合啟動“奮斗的我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工作,從而拉開了全國高校組織先進模范群體進校園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序幕。
先進模范群體進校園是榜樣示范法的一種應用形式,它是將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的榜樣帶到學生身邊,從而將黨的思想和價值觀伴隨先進事跡的講授潛移默化地根植于學生心中,使學生從最初對模范的崇拜,到內心的向往,進而到行為上進行效仿,最終提升個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先進模范群體本質上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了他律的教育效果,此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基礎大致有以下3個。
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代統治者治國的主流思想是道德教化。儒家思想是號召統治者塑造為道德榜樣,進而感召平民進行效仿學習,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最終實現其心中的理想社會。其思想主張主要體現為3個方面。
1.“見賢思齊”。孔子教導學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告誡學生做人要謙虛,主動發現榜樣,向榜樣學習,并通過內省、自我教育彌補自己的不足,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孔子以“人人皆可為堯舜”激勵學生向榜樣學習,認為榜樣模范能夠起到示范教育與激勵作用,實現自律,促進個體自覺實現自我品德轉化。
2.“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強調統治者教化民眾的重點在于身教,在于其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同時他還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則”,號召教育者加強自律,做好榜樣,通過自身言行舉止感染學生,同時因時、地、人、事靈活應用示范教育,才能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仁德思想。孔子在《論語》中曾100多次談到“仁”,可見“仁”在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在教育過程中,孔子除了將歷史優秀人物作為模范榜樣教化學生,還用身邊的榜樣感召學生,其實施榜樣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號召人們向仁、向善,提升民眾的“仁德”思想。實踐證明,孔子的榜樣示范教育法對其推動仁德思想效果良好。
孔子的儒家教化思想及方法為高校開展榜樣示范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
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成果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起到了重要指導意義,同時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發展具有關鍵的促進作用。其關鍵性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理論。
1.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關于人的本質研究,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而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這一本質意味著開展榜樣教育時要注意社會環境的構建,社會環境會影響榜樣教育的效果。另外,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強調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實施榜樣示范教育時,應激勵受教育者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其自覺進行提升教育,實現道德轉化。
2.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是指個體的德智體美勞等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和發展,可以通曉整個生產系統。該理論為開展榜樣示范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時,榜樣示范教育是通過個體的自我教育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全面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教育模式。
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榜樣教育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先是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最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重提榜樣示范教育的重要性,隨后又在一些列重要場合和著作中,號召全黨大力弘揚和學習先進榜樣典范,用榜樣激勵人、鼓舞人,從點滴中全面提升自己。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內化,是指受教育者將學到的良好思想品德規范從理解到認同,進而融入到價值觀中,為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提供內在動力;外化則是受教育者將吸收的品德以實際行動的形式展示出來。榜樣示范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眾多形式中的一種,是使受教育者對榜樣人物及其事跡包裝下的價值觀從感性共鳴到理性認同,進而言行舉止達到更高境界,充分展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學內化于外化理論。
在物質匱乏、精神生活相對單調的早些年間,人們將為國家建設、積極發展、人民幸福的先進集體或個人視為榜樣。隨著經濟的繁榮,物質生活的充裕,人們逐步重視個人需求的滿足,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按照以往“高、大、上”模式遴選的榜樣不再符合大學生的心理期許,很難再引起大眾的共鳴,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的榜樣示范法的社會環境,如不及時調整,那將會在源頭上為教育失效埋下隱患,這也是很多高校在實施先進模范群體進校園、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忽視的環節。開展過此類活動的高校學生反饋,榜樣的選擇學生鮮有參與。
近兩年來,各地高校陸續采用先進模范群體進校園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模范宣講、紀念活動居多,雖然形式多樣,但是對先進模范群體的學習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階段性、形式化,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習往往隨著活動的結束就停止了,沒有有效的機制促使學生對榜樣的學習轉化為更持久的行動。
高校在實施先進模范群體進校園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榜樣整合意識淡薄,沒有很好地將先進模范群體的典型事跡收集整理與精神實質提升契合起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教育者過于注重先進群體的行為表象,對誘發行為的精神實質的發掘與提升不足,因此對榜樣的描繪呈現表面化、庸俗化特點,對其宣傳更多是口號式表達,以致于先進模范群體顯得脫離實際和大眾,與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錯位。其次,高校通常想給學生展示一個完美的模范榜樣,因此在事跡收集與宣傳環節,總會刻意回避榜樣不好的方面,甚至肆意編排和美化,營造渴望不可及的人設,讓學生對模范榜樣的信心大打折扣。扭曲與錯位的模范榜樣整合,拉大了學生與模范的心理距離,模范榜樣起到的教育作用也就十分有限了。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傳媒發生了巨大變革,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和媒介變得豐富多樣,由被動輸入轉變為主動搜集。以往的口頭灌輸、文字等灌輸式榜樣宣傳方式變得呆板而局限,與大學生思想活躍、走在時代前列的特點不符,這從客觀上打擊了他們向先進模范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就是說,榜樣宣傳方式要隨時時代變遷進行創新求變,傳統的宣傳方式不再先進。
同時,先進模范群體的形象是立體的,往往很難通過輔導員或者任課老師的只言片語進行生動描繪。因此,當高校教師以說教的方式進行榜樣示范教育時,學生在感覺枯燥的同時,很難深刻感召先進模范群體的人格魅力和偉大力量,更難以就此獲得人生啟迪、確立三觀、萌生踐行優良品質的自覺性。
榜樣示范法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宣傳先進典型的可貴品質,通過“內化—外化—內化”這一循環往復的,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得以持續提升。然而,實際中的榜樣踐行機制卻存在嚴重脫節。由于模范榜樣的塑造和宣傳存在脫離實際的問題,加上教育者忽略了學生和模范榜樣間的差異性與相似性的比較和反思,導致了學生向榜樣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浮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單純的行為模仿等弊病,模仿榜樣的示范作用未能如期在學生中得到長久發揮。
在榜樣的選擇方面,首先要在調查與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層次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礎上,多角度選取不同個性特定的榜樣,構建一個方向一致但各有所長的榜樣群,既有思想品德全面發展的全能榜樣,又有在某一領域有特殊表現的榜樣。其次,要遵從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選擇最受學生認可和信賴的榜樣;最后,在模范榜樣的整合中,要讓大學生能夠挖掘與榜樣的共同點,對榜樣產生“身邊化”“平民化”的共鳴感,增強榜樣示范教育的感召力。
在榜樣的宣傳方面,一方面,要把對模范榜樣的宣傳從推廣環節延伸踐行全過程;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優勢,爭取做到形式上形象生動、內容上全覆蓋、效果上喜聞樂見,對模范榜樣進行全方面、多渠道地宣傳;還有,宣傳的榜樣要有血有肉,客觀全面,不要為了塑造完美的模范形象而回避缺點。
在榜樣踐行方面,首先,有研究表明,追隨式榜樣教育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還原與反思模范榜樣學習過程,找尋處于基底的榜樣支撐,因此要指定素質較高、經過專業培訓的教育者開展宣講,通過高超的技巧、專業的知識采用追隨式教育方式教化學生,讓學生對模仿榜樣有正確的認知的同時激發其踐行的動力;其次,在著力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模范榜樣本地的教育與培養,以保障榜樣示范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榜樣教育的實效要在活動踐行中得到檢驗和提升,高校應結合模范榜樣的精神實質,創新活動形式,為大學生將內化于心的榜樣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