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昕 薛云珍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學術不端事件層出不窮,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開始變得屢見不鮮。2016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是指高等學校及其教學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學生,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發生的違反公認的學術準則、違背學術誠信的行為。202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聯合教育部發文《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強調嚴抓培養全過程監控與質量保證,要突出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重要性。相關文件的不斷出臺說明了我國高校關于學術不端行為問題的嚴峻形勢,這值得引起我們的廣泛深思。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普及,考研人數逐年攀升,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隊伍也開始變得越發龐大。但隨著人才“數量”擴大的同時,“質量”問題也開始日益凸顯。學術不端行為已成為我國培養高質量人才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研究生學術不端作為一種學術投機行為,是研究生培養目標與社會制度需求下錯位的產物。目前,高校中的學術不端事件不再只是一種既存的沉默事實,它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群眾對于高等教育質量及教育公平和學術價值的信心動搖。從其成因來看,學術不端的影響因素常被歸咎于內部自身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兩個方面。
學術研究,究其實質是個人出于主觀意識的科研行為和實踐活動,是對于自我目標的追求和志趣使然,目的在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現實問題的回應,這應該是一個自律的活動。但由于受到外在環境的壓迫和影響,以及自身存在的錯誤認知,部分研究生群體違背了探索學習和自我提升的初衷,而誤入了學術不端的歧途。這種錯誤的認知行為,不但對研究生個人的成長發展、能力提升起到嚴重的消極滯后作用,同時也不利于我國科研環境的提升和學術氛圍的營造。
無論是對于整個社會還是學術界來說,學術誠信都是重中之重,與社會誠信密切相關,而社會誠信又關聯到社會風氣、人們的道德精神水準等方方面面。因此,對于研究生群體中存在的學術不端心理,我們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通過一定的方法手段對其思想行為進行干預矯正。
關于學術不端的概念界定,李志民指出,“不端”是一種缺乏科研理性的心態,“端”即可理解為“端正”,即科研人員遵循科學理性,基于倫理常識和邏輯基礎,結合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活動從而得出的科學結果。蔣寅指出,學術不端是為謀求個體或群體利益,而有意識地違背學術規范的行為。陳銀飛指出,學術不端行為即為科研工作者違反公認科學規則的行為。翁鷺濱提出,學術不端即有意使用欺騙的方式,以便達到不正當目的的行為,亦可稱為學術腐敗。周祝瑛等通過總結歸納多國對于學術不端的定義后指出,學術不端是科研人員主觀意識上采取一系列不正當的方式,從而在學術領域獲得名聲和利益的行為。
綜上可知,各國專家學者、機構組織對于學術不端的定義大致相似。顯然學術不端是一種帶有極強主觀意識的行為,因此,應當將目光聚焦在由內在意識影響而產生的實踐活動中。由此可將學術不端定義為在科研學術活動中不遵守規范,違背學術道德與誠信,脫離學術軌道的一系列不正當行為。
認知行為理論是認知理論與行為理論的結合。認知理論將認知看作主體通過對信息、經驗等進行加工學習而獲得知識、記憶的過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對于一些“積極”結果的過度追求,而忽略在此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可能會導致不良結果,同時影響身心健康。錯誤的行為與錯誤的認知密切相關,由此說明認知對于個人行為的重要影響作用。認知療法的創立者阿倫·特姆金·貝克提出,認知是情感和行為的中介,不良行為的產生與其歪曲的認知相關。認知療法的重點在于矯正扭曲的思維方式,并進而用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替代錯誤的思維方式。認知和行為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通過改變認知可以改變行為,通過改變行為也可以改變認知。認知在個人情緒和具體行為中具有中介、協調作用,直接影響個體最終采取的行動。通過改變個體錯誤的、不理性的、不切實際的認知,可以改變其錯誤的行為模式。
錯誤的行為來源于錯誤的認知。研究生群體中出現的學術不端現象來自于一種對于自身內在學術追求的錯誤認知,以及外部學術機制存在的巨大壓力和不良學術風氣誘導,內外雙重因素所導致的違背學術倫理的錯誤行為。但本質上仍是自身認知的問題,既想獲得學術上的收益和成果,但又不愿付出與之相對應的辛勞?!白宰髀斆鳌钡赝龍D通過投機行為找到一條“捷徑”。這種認知上的差錯是致使學術不端行為出現的主要原因,因此,應當樹立研究生群體正確的科研學術價值觀,從根源上解決由錯誤認知而導致的錯誤行為。
自2006年起,政府部門陸續出臺多個文件、規章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進行了界定,學者們也展開了積極的探索。教育部2016年出臺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明確認定。確認被舉報人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構成學術不端行為:剽竊、抄襲、侵占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偽造科研數據、資料、文獻、注釋,或者捏造事實、編造虛假研究成果;未參加研究或創作而在研究成果、學術論文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而不當使用他人署名,虛構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貢獻;在申報課題、成果、獎勵和職務評審評定、申請學位等過程中提供虛假學術信息;買賣論文、由他人代寫或者為他人代寫論文;其他根據高等學校或者有關學術組織、相關科研管理機構制定的規則,屬于學術不端的行為。
1.內部個人因素。江利平等人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學術價值觀上的功利主義趨向是致使研究生“鋌而走險”走上學術不端這條歧途最大的影響因素。鄭龍章指出,當前部分研究生在課程學習和論文研究過程中缺乏嚴謹治學的態度作風,企圖通過一些投機取巧的方式獲得學術成果,甚至以此謀取利益等。李鵬等人將學術不端現象的部分原因歸結為研究生投身學術研究目的的功利性。趙君長期專注對“科研不端行為”的研究。他認為科研不端行為產生的個人因素是心理動機和核心自我評價,這里提到的“核心自我評價”在其他學者看來就是“自我效能感”。朱勇等人將研究生群體學術不端內在影響因素囊括為三個方面,包括學術動機的異化、學術道德素質的低下以及學術研究能力的匱乏。
部分研究生群體對于學術目標的錯誤認知,對于自我能力的錯誤評估,以及對于學術科研價值觀的歪曲,這些內部個人因素,作為重要影響因子致使研究生群體學術不端行為的出現。
2.外部環境因素。(1)道德教育環境的缺失。研究生群體道德素養的形成與社會、家庭、高校的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其中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是基礎,科學的家庭德育是根本,積極的學校教育是核心。社會環境與學術環境相互影響,互為表里。而在市場經濟化的大背景下,“利益最大化”成為了社會運行的基本原則,“急功近利”的思想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作為純潔之地“象牙塔”的高等學府也受其浸染?!俺杀尽找妗痹瓌t幾乎扎根在每個人的心里,但科研學術的進步有時需要的正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無畏奮進心理,所以當個人開始在學術探索的過程中計較得失時,那么學術不端行為的問題將會如影隨形。同時,在我國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家庭教育也存在諸多問題。歐陽鵬等人指出,處于應試教育背景下的部分家庭教育較為激進,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沒有向孩子灌輸正確的德育價值理念?!耙苑终撚⑿邸背蔀榧议L鞭策孩子學習的至理名言,在這種家庭教育環境的洗禮下,學生極易形成只看“結果”而忽視“過程”的錯誤認知心態。當面對研究生學習階段的高標準嚴要求,以及較大壓力時,便易于陷入學術不端的歧途。在學校教育方面,程孝良等人強調中學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視尤顯不足,同時缺乏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和方法。這樣帶有“缺陷”學生進入大學后,如若大學誠信教育與導師示范教育彌補不了學生道德方面缺陷,就會增加學術不端行為出現的可能性。(2)監督機制及懲戒工作的缺陷。程孝良等人基于理性選擇理論視角指出,在當下的學術科研環境中,學術不端行為所要付出的成本遠低于其預期收益,因此,研究生群體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實際上是研究生在衡量得失后“理性選擇”的結果。對于學術不端行為收益大于成本的錯誤認知,會促使一部分有畢業或發文章需求的學生鋌而走險。而行為成本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監管不到位。祝光英指出由于部分主體間的利益瓜葛,從而致使學術監督懲處的虛置化。由此可見,監督機制的不健全讓部分抱有錯誤認知的研究生群體有了可乘之機。吳高波指出各個高校對于學術不端現象懲處的力度輕重不一。有些高校從嚴從重,有些則只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內部處理,因此,很難對那些有不端思想的研究生起到足夠的震懾作用。當下大環境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方式較為單一,并且如果僅靠高校內部的懲治措施恐難以根治,因此,迫切需要對學術不端行為形成法律層面的威懾力。
按照認知行為理論所述,認知和行為是一體兩面的關系,二者不可分離。針對研究生群體存在的學術不端現象,應從根本上糾正研究生群體的錯誤認知,并從多方面切入進行干預。
部分研究生群體的學術不端行為并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通過多方因素長期累積而造成的錯誤認知,并在這種錯誤認知的推動下,步入了學術不端行為的歧途。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對于根治學術不端現象的突破口還是在于學生自身的認知方面。應當引導研究生群體樹立正向的科研學術價值觀,構建個人積極的認知系統。問題根治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應努力搭建社會、家庭、高校、研究生個人四位一體的教育指導和治理體系。
1.外部環境干預。(1)增強道德教育。楊超認為社會道德教育關系到國家發展,及國際上的文化軟實力的終極角力。研究生群體作為國家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社會道德教育對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凡景強指出應將社會正向的價值觀念融入社會道德治理中,從而有利于營造和諧友好的社會氛圍。黨的十八大提出,應當樹立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通過正向的社會價值觀念來支持良好的社會心態,并將其滲透落實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當向其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對于孩子的不當行為,要及時予以批評和制止。因此,樹立良好學術道德,首先要家庭父母對學術研究有正確的態度,從小培養成才先做人,做人德為先的價值理念。在學校道德教育方面,陳翠榮等人提出應在高校開設學術道德教育相關課程,使學生能夠通過日常學習意識到學術不端行為的潛在風險和危害。周潔指出部分研究生群體對于學術規范及學術道德的了解渠道有限,因此,高校應開設相關專題講座,進而便于培養研究生群體學術規范意識。顧越樺一方面強調學術道德系統化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出導師在學術道德范例上的模范帶頭作用。(2)健全監督機制,加大懲處力度。郭漢丁等人強調,在高校內建立有效的學術監督機制其核心在于內部監督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對于研究生群體而言,導師及高校較易發現感知學生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及其相關意圖。自2002年起,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率先成立了學術道德委員會,在其帶動下,我國其他高校陸續成立了科研誠信教育管理機構,由此可見高校對于學生群體可能存在的不端行為已經有了防微杜漸的意識。高校學術監督機制要內外相互依托,內部為主,外部為輔,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打擊根治部分高校學生在科研學術方面存在的不端認知和行為。應強勢發揮外部監督的有效機能。政府相關部門與社會監督機構可以與高校合作,對高??蒲腥藛T的學術行為進行監督,并提供詳實有效的舉報流程及結果反饋系統。同時,在當今信息化背景下,應善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及人工智能技術等,構建學術不端數據平臺。網絡媒體的傳播速度及其輿論力量足以使有學術不端傾向的相關人員忌憚不已。最后,期刊及出版社,作為學術論文發表前的最后一道關卡,應加強對論文的檢測把控,發揮同行評議審核作用。應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監督及合作機制,構建起一張屬于學術界的“天網”,從而有效提高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防控水平。對于違背學術倫理道德的行為,應當秉持“零容忍”的處理態度,一經發現,嚴格懲處。必要的懲罰手段,不僅是對學生群體錯誤行為的懲戒,同時也是對其他有類似錯誤認知學生的警醒和震懾。應當使科研誠信制度擁有“利齒”,對于直接責任人,陳巧玲指出應實行“一票否決”制,取消其評優獎勵資格,對由于不端科研行為而已經取得的項目成果進行榮譽獎項予以撤回和取消,如研究生的畢業資格和學位申請等。對于學術不端法律方面的責任追究,嚴燕認為應當根據其行為主體身份、具體情節及社會影響程度設立法律責任基準線。張慧芳指出雖對學術不端行為無需單獨或專門立法,但應健全相關程序性制度,實現查處程序的規范性。學術不端行為法律層面懲處制度的提出和完善,進一步突顯了整個社會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視和打擊。
2.內部自我干預。研究生學術不端作為一種學術投機行為,是研究生基于收益與成本均衡,在自身錯誤認知下得出的“滿意答案”。研究生選擇學術不端行為,一方面是源于學術不端行為的收益大于成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學術不端行為的風險偏低。還有部分研究生是由于對于學術規范不夠了解,而無意造成的學術不端行為。應打破這種錯誤的“理性”認知,從自我內部杜絕可能造成學術不端行為的認識想法。通過不斷學習,在提升自我專業價值素養的同時,明確學術規范的警戒紅線。想清楚專業學習的根本目的和方向,樹立自身正確的學術科研價值觀。此外,研究生自身內部消化與吸收也是十分重要的,應當增強自身學術身份認同感,將勤勉與探索作為自身專業學習過程中始終銘記的風向標。
近年來,隨著高校研究生進一步擴招,我國的研究生數量也在迅速增加,但這也對研究生培養體系造成了一定的壓力。研究生的整體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良莠不齊,導師由于學生數量及其自身學術追求,難以花費大量精力顧及到每一個學生。研究生階段極為重視自我學習能力,而在應試教育下通過填鴨學習一路考上來的學生在此階段很容易失去方向和目標。當下社會環境存在一種“唯結果論”的風氣,過于注重成果而忽視過程的學習,學生的科研心態很難沉下來靜下來。沒有足夠的科研能力和素養,且面對巨大的畢業壓力,加之我國關于學術不端的懲處措施尚不完善,所以一些研究生在內外部各方面的壓力下,就極易走上學術不端的歧途。作為國之棟梁,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研究生群體的學術不端現象應當引起社會、高校、導師、學生自身的廣泛重視,從多方面、多角度地最大限度地減少學術不端現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