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婕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人口與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兩大主題,并且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是人口經濟學家關注的重要領域,人口不僅屬于經濟的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因此,人口屬于社會生產的基礎,而各類物質資料的生產則屬于經濟生活開展的基礎,也是促進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簡單來說人口科學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主要就體現在人類生產以及物質資料生產的關系方面,所以,這就需要進一步明確人口發展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找尋出兩者之間存在的依存關系,這也是促進后續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主題。
所謂人口,其所指的主要就是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影響下進行生活、并在特定時間與地域下進行生命活動、構成社會活動主體的社會群體。而在整體人口系統中,主要由以下幾點內容所組成:首先是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所指的是在相應地域范圍中,構建成社會群體的綜合,其中涉及到的關鍵指標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總數以及生育率等內容。其次,為人口結構,通常情況下,人口結構也被稱之為人口構成,主要就是根據自然、社會以及經濟等多種特征,將人口進一步劃分為多個組成部分,明確不同部分的具體占比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根據人口所具備的獨特標志來對地區內部的人口結構與比例關系進行研究,其中包括了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地域結構以及自然結構等多種類型。對人口結構指標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為少年兒童人口系數、人口性別比、不同民族人口比重以及老年人口系數等。再次為人口分布,這種人口分布所指的則是在某一個國家或是地區,在特定時間點中人口的分布情況,通過人口密度、耕地人口密度以及綜合經濟密度等內容進行判斷。最后為人口質量,通常情況下,人口質量被稱為人口素質,是指在特定生產方式的影響下,人口所具備的認知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其中囊括了身體素質、文化素質、思想素質以及科技素質等多種內容。由此可以看出,以上4種內容屬于整體人口系統當中的關鍵組成部分,能夠在多個方向對人口特征進行詳細描述,而人口數量屬于整體人口系統的基礎內容,如果沒有數量提供支持,人口質量、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結構也就無從談起,總而言之,這4種內容呈現出一種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的關系。
經濟發展所指的主要就是通過提升生產力水平的方式來創建出更多的生產總值,促進經濟福利水平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穩步提升,其中不僅能夠反映出經濟質量、經濟結構以及經濟制度所產生的變化,還包含了質與量這兩方面內容的變化,而整體經濟系統,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內容所構成的:首先為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是社會經濟的基礎,其具體囊括了行業結構、地區結構以及所有制結構等多種內容,這也使得三次產業產值所占比重、城鄉收入比以及行業產值比重等成為影響經濟結構的主要指標。其次是經濟總量,經濟總量屬于經濟的總體規模水平,主要為社會總供給以及社會總需求這兩方面內容,對經濟總量產生影響的指標為國內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以及財政支出等。再次為經濟能力,經濟能力屬于引導經濟發展的各種條件以及因素,站在國家的角度上來看,經濟能力屬于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能力,其中主要為組織生產能力、引資投資能力以及經濟調控能力等;而在地區方面,經濟能力屬于某一個地區利用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以及區位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能力,其中涉及到了交通條件、服務水平以及經濟實力等內容。最后是經濟效益,經濟效益在本質上屬于各類經濟活動開展進程中,勞動成果與勞動消耗之間存在的對比關系,同時也是對經濟活動進行衡量的主要指標。由此可見,經濟能力屬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經濟能力強,才能夠逐步促進經濟總量的提升,在優化經濟結構的同時來提高經濟效益,保證整體經濟系統可以更加安全穩定的發展。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一種深度發展狀態,這也在潛移默化之間提高了人口的平均壽命。根據相關的數據信息,在1982—1999年這段時間,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在整體人口數量當中所占據的比重并沒有超出老齡社會的標準,而后老齡化的發展態勢逐步加快,直到2000年,60歲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已經達到了10.2%,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也超過了7%,這也代表著我國已經全面進入到了老齡化社會。此外,還要注意我國人口預期壽命的逐步提升。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口的預期壽命僅僅只有35歲,而截至到2015年則提升到了76.34歲,整體增長了大約一倍左右,這也使得我國的人口預期壽命與世界經濟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自我國全面改革開放過后,人口總量的增長速度正在逐步降低,這也使得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隨之降低。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1982—2010年我國人口數量呈現飛速提升的狀態,每年人口的增長數量甚至達到了1160萬人,而后人口的提升速度則不斷降低;2010—2016年每年人口的平均增長數量僅僅只有697萬人;1982—2010年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與人口出生率的變化也基本一致,簡單來說,人口出生率的增長或是下降,都會對人口自然增長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逐步降低,并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線上,人口自然增長也隨之下降。重點關注2002年,2002年人口的死亡率與自然增長率之間基本一致,我國人口基數較大的基本國情并沒有發生變化。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口的綜合素質正在不斷提升,這也成為了人口發展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方面。1982—2015年人口文化水平的比重中小學文化水平的人口數量不斷降低,初中文化水平則從20.03%進一步提升到38.32%,整體提升了18.29%;而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口更是從7.48%提高到了16.44%,提高了8.96%;特別是在大學文化水平人口方面,從0.5%提升到了12.75%。由此可見,人口綜合素質的逐步提升,已經為我國人口數量紅利向著人口素質紅利方面的轉變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當前我國人口的城鎮化仍舊處在高速發展中,人口主要向城市群地區或是主要城市匯聚。根據城市化發展曲線理論,如果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達到了30%,就會進入到加速發展進程中,在達到70%過后,城市化發展進程就會逐步減緩,世界大部分國家內部的城市化發展都遵循著這一客觀發展規律。而在我國的發展進程中,城鎮人口也在逐步超過農村人口,城鎮人口比重的持續提升也是我國當前人口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勞動力屬于對經濟生產活動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而在目前的人口發展進程中,勞動力正在逐步降低,這種勞動力總量的減少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既有積極正面影響,也有消極負面影響。而站在消極影響的角度上來看,勞動力總量在逐步降低或是出現短缺現象時,各大企業的用工成本就會逐步提高,并且隨著勞動力從傳統農業部門向著非農業方向轉移速度的逐步降低,這就在潛移默化之間對各類資源的配置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同時,這些變化都會降低社會勞動生產率,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并且這種變化也會導致傳統因素所產生的支撐作用正在逐步降低。盡管目前我國的勞動力總量正在逐步減少,但整體規模仍舊比較大,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是就業難以及招工難的兩難問題仍舊較為突出,一方面,局部地區和部分行業存在就業難;另一方面,我國東南沿海等地區部分企業還存在著招工難的問題,這就說明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在結構方面仍舊存在著較為顯著的矛盾。除此之外,站在積極正面影響的角度上來看,勞動力總量的逐步降低,也會提高生產效率,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人口科學發展對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無論是經濟學理論還是發達國家的實踐,都證明了人力資本屬于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促進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對物質資本與其他生產要素的構成同樣產生了直觀影響。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處在一種結構優化以及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以及知識密集型等全新社會產業中,其對于勞動力素質方面所提出的要求相對較高。根據相關的數據信息,我國高等教育以及中等職業教育中的畢業生數量正在不斷上升,這些畢業生成為了促進社會勞動力提升的關鍵所在,這些具備著專業知識,并且技能水平比較高的人才逐步流入到勞動力市場,能夠逐步推動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盡管我國第1次人口紅利已經逐步消失,但以人力資本為主的第2次人口紅利正在逐步凸顯出來,對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我國未來的城鎮化仍舊處在高速發展的狀態中,還會有大量農村人口轉移至城鎮,為城市的發展建設提供多樣化的勞動力資源,這種變化趨勢也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得到大幅度提升。然而,這種城鎮化發展并非只是單純地拓展城鎮面積或是提升人口規模,還重點體現在技術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積累、產業結構優化發展等多方面,并且社會居住環境以及保障環境等配套制度,也從原本的鄉村向著城鎮方向逐步轉變。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城鎮化發展不僅需要對城鎮的基本功能進行完善,還要對群眾的居住環境、公共服務以及基礎設施等多方面進行完善,使得城市內部的功能布局得到科學合理的提升,以此來更好地促進大城市與小城鎮之間的功能互補以及集約化發展。另外,還要全面降低城鎮的準入門檻,使得農民可以轉變為市民。我國目前的城鎮化發展仍舊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城鎮化發展屬于一種結構調整的過程,這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在目前的發展進程中,人口新常態的發展趨勢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并不會自動實現,需要制度以及政策的創新來起到必要的輔助作用。首先積極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以此來促進對外交流與對外貿易的穩步發展,逐步引導那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能夠有效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其次,要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資力度,其中需要重點促進職業教育方面的改革發展,從而更好地培養出技能型或是創新型的專業人才,保證勞動力資源在供給與需求結構方面能夠互相適應;最后,還要全面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老年服務體系,從而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更好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6]。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能夠明顯看出人口科學發展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的顯著影響,并且兩者之間還呈現出一種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的狀態,人口與經濟這兩方面內容都應當互相適應對方的發展,進一步明確人口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升兩者間的協調性,從而構建良性循環系統,從根本上實現優質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