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鈺瑩
(魯東大學)
示意圖是以幾何線條、符號、文字和簡筆畫表現歷史事件內容的一種形式。示意圖的主要特點是以簡潔直觀的表現方式來表達歷史事物之間的結構、關系或演變過程。示意圖的這些主要特點,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萬事開頭難,教師在導入新課的效果會影響整節課的課堂教學,但有時候教師所設計課程的導入無法引起學生的注意以及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程導入過程中,教師通過講解一張直觀簡潔的示意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學習應用教學示意圖方式導入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首先,演示的示意圖要清晰,讓學生能看得清楚,教師應該選擇那些一目了然的示意圖導入新課的設計。其次,課堂導入中引入的示意圖要與新課講授的內容密切結合,不能單純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脫離教學內容。
例如,教師在講授《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這一課時,教師通過使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向學生展示四個文明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明確各個文明所出現的時間,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四個文明區成為古代人類文明早期發源地。通過直觀形象的歷史示意圖,向學生展示四個文明的有關信息,激發學生對學習古代四大文明歷史知識的興趣,引起學生對四大文明發展的前因后果的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從而導入新課。
中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學生很難在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內,安安靜靜全神貫注地聽課。教師還可以在現代課堂教學的課程設計實施過程中引入一些課堂教學活動示意圖,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根據高中歷史教學課程標準、教學過程目標以及教學實踐經驗,高中教育階段的教學重點與難點主要講的是一些理論性以及一些概念性的知識內容,受制于高中學生處在初中教育階段的成長、發展以及心理特點,學生對于教師知識講授可能難以完全理解。在教師教學講授過程中,很多時候學生無法全面的理解以及更進一步的掌握重難點知識。教師要主動尋求突破,尋找新的路徑和方法幫助學生使重難點知識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教師可以借助直觀形象的歷史示意圖,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主要特征以及更加全面的把握歷史過程。
例如,在講授《人民解放戰爭》一課時,在教師引導學生突破三大戰役有關知識的重點與難點的過程中,教師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播放三大戰役有關的紀錄片,在播放紀錄片的過程中通過展示課本中的三大戰役示意圖,配合教師的語言講解,向學生全面概括講述三大戰役的經過。首先,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遼沈戰役于1948年9月進行到11月。依次用同樣的方法向學生講解平津戰役與淮海戰役,讓學生了解三大戰役的經過以及相關的重要內容,把握三大戰役這一歷史知識的重點與難點,形成對這一歷史事件線索的全面把握,加深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全面記憶。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免出現對歷史知識的教學僅限于教材的內容,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投入的精力不足。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展示一些示意圖,讓學生在分析示意圖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過程,拓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講授《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課中,學生了解歷史事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只是單調地用語言講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的歷史背景、內容、過程以及影響等,可能會使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出現偏差,不利于學生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配合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的示意圖,向學生詳細講解會師相關歷史知識,通過直觀的示意圖的展示與授課教師口頭講述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詳細講述有關歷史內容,并努力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真正了解歷史知識。
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歷史知識雖然具有一定的知識系統性,但這些知識點的信息分布相對細碎,不利于在學習過程中有效構建良好的歷史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的設計過程中,引入構建歷史知識示意圖,將構建歷史知識示意圖概念引入到學生的思維中,使學生對于歷史事件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在講授《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歷史示意圖,促進學生相關歷史知識的構建。教師在授課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1943—1945年歐洲、北非戰場示意圖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示意圖,幫助學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過,串聯主要的歷史線索,形成學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知識的主要構建。將主要戰場上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圖示的方式表現出來,歷史知識與圖形結合,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以及知識構建能力。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
培養全體學生的唯物史觀要引導學生基于相互聯系和共同發展的歷史視角正確認識人類歷史上大事件之間的間接關系以及相互的直接影響,還可以讓學生結合人類歷史上大事件的前因后果認真進行分析,從不同的歷史角度認真分析人類歷史上大事件產生發展的根本原因。
例如,在學習《兩次鴉片戰爭》這一課的時候,在講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講授課本上的鴉片戰爭示意圖,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鴉片戰爭的主要過程,在學生深入了解鴉片戰爭的過程之后,引導學生分析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并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去分析。學生經過分析,得出清末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可以分為內因以及外因。此外,教師還應該注意引導每位學生使用矛盾分析法從不同的歷史角度分析歷史重大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引導學生使用唯物史觀的哲學觀點評價重要歷史人物和分析歷史重大事件,引導每位學生根據唯物史觀的觀點進行矛盾分析。通過矛盾法結合唯物史觀分析具體的歷史問題,可以使學生形成對歷史事件更為清晰的認識。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通過歷史示意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師在講授《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課中的工農武裝割據開辟新道路時,為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革命根據地,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191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示意圖,向學生展示革命根據地的名稱,以及各個革命根據地所在的具體位置,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在1929年到1932年期間,革命根據地的星星之火,如何演變成燎原之勢。引導學生通過歷史示意圖將歷史事件所在的空間和時間串聯起來,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更加清晰,而且還有利于學生總結各個歷史事件之后蘊含的復雜的歷史規律,通過縱橫對比,也有利于學生體會各個歷史事件的相互影響。讓學生體會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到各個根據地在全國燃起熊熊烈火。讓學生根據特定時間坐標軸,配合根據地發展的示意圖,形成對根據地時間和空間的全面掌握。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史料在補充歷史事件方面充當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歷史史料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歷史史料可以是教師為了更詳細地講解歷史知識而搜集的史料,可以是教材中所呈現的歷史史料。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是真實可信可用的史料,可以借助歷史示意圖,提高學生的史料運用和辨析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這一課的時候,在講授二次革命的過程中,通過多個途徑搜集歷史資料,結合教科書上二次革命形勢示意圖,向學生更加全面地展示二次革命時期的歷史面貌,將學生搜集的史料與直觀的示意圖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史料進行鑒別,并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史料進行論證歷史事件的能力,形成對歷史更加清晰的認識。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
學生掌握歷史史料解釋邏輯能力的提高是在培養學生整個史料邏輯實證分析能力逐步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生可以借助對整個史料的深入分析,把握整個歷史以及事件不斷發展的基本規律,從而逐漸形成自己對整個歷史以及事件的正確看法。例如,在講授《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時,學生根據已有的史料實證能力并結合教材中的內容以及教師的課堂講授,運用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解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原因、過程以及影響等。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結合歷史示意圖,而且結合相應的歷史史料,提高了學生對沿海地區改革開放這一歷史事件的史料解釋能力。并以此為基礎,概括出史料解釋的一般規律。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的進步為使命。
例如,教師在講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這一課人民政權的鞏固這一節時,講解戰斗英雄戚繼光和邱少云的過程中,配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示意圖,向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講解抗美援朝過程的同時,結合示意圖中的上甘嶺戰役,引入兩個英雄人物,黃繼光與邱少云,并向學生聲情并茂地講述邱少云與黃繼光的英雄事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歷史示意圖,再現人物的英雄事跡,營造課堂氛圍,感受英雄人物為國舍生取義的氣節,使學生感受到靈魂的洗禮,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復習階段,學生可能會出現學習的困惑,教師可以借助示意圖,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與鞏固歷史知識。教師在復習過程中運用歷史示意圖要遵循幾個原則,示意圖要清晰,讓學生都能夠看清楚,示意圖能夠契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時,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展示良渚古城城墻分布范圍示意圖、西周分封示意圖和楚漢戰爭示意圖,引導學生以中國古文明的起源為線索,展開思考,將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的背景、內容以及影響結合起來,將碎片化的記憶發展成綜合性的記憶。因此在運用歷史示意圖進行復習總結的過程中,應該呈現線索化的知識,而不應該是單純的碎片化的知識,將知識以一張歷史示意圖為出發點,發散出相應的歷史知識,各個歷史知識由點到面,形成對本單元知識的系統性掌握。
綜上所述,示意圖是中學歷史教程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運用歷史示意圖進行歷史教學,豐富歷史課堂教學資源,有效改變了中學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掌握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重點與關鍵難點,構建起系統化的中學歷史知識體系,并逐步提高學生的基礎歷史知識核心價值素養。
【相關鏈接】
魯東大學,坐落在山東省煙臺市,是一所以文理工農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綜合性大學。2012年,成為首批“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單位。2014年,獲批教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成為省內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及博士后教師教育培養體系的兩所大學之一,山東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第二批支持高校。原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王蒙評價魯東大學“人杰校靈”。2017年,學校成為山東省省級博士立項建設單位。
學校始建于1930年,歷經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范學校、膠東公學、萊陽師范學校、萊陽師范??茖W校、煙臺師范??茖W校、煙臺教師進修學校、煙臺師范學院等歷史階段。2001年,原直屬山東省交通廳的山東省交通學校(煙臺)(建校于1978年)并入。2006年,學校更名為魯東大學。2007年,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評為“優秀”。2014年正式成立教師教育學院,設于蓬萊校區。
截至2021年7月,學校校園占地3450畝,校舍建筑面積10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1.7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4億元;圖書館藏書250.7萬冊、電子圖書108萬種;設25個學院、62個本科招生專業,有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2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有專任教師1657人,在校生3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