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忠民
(通遼職業學院)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勞動有不同的界定,不斷地豐富了勞動的內涵。高職院校源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勞動人才,重視理論和實踐相聯系,成為踐行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結合勞動教育和高職院校的特征,筆者把勞動教育的內涵概括如下:
(1)從培養目標的角度出發,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在課程選擇上要體現時代的要求,評價標準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始終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不斷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從而源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勞動人才。(2)從教育地位的角度出發,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并把勞動教育課程上升到一級學科的地位,正確看待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重新確立勞動光榮的價值評判標準。(3)從勞動教育內容的角度出發,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要充分體現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教育理念,首先讓學生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不斷改變學生心中的不良勞動認知;其次要開展大規模的勞動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到勞動教育的魅力,從而激發參加勞動的積極性,真正做到知行合一。(4)從教育的載體角度出發,高職院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高職院校的獨特性,把勞動教育分為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操作課程,也要把勞動教育課程與不同的專業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不斷地滲透勞動教育的價值理念。
伴隨著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實踐,很多院校都重視德智體美勞的五育教育,都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了勞動教育。由于本科院校和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同,對勞動教育的理解也不同,這就導致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具有獨特性,其具體表現如下:
(1)職業性。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就是為社會提供各式各樣的職業人才,專業課程設置體現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為此,高職院校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也要把勞動教育與專業課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完成專業課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勞動教育的價值。除此以外,高職院校也要立足于產教融合的職業發展特征,把企業勞動與勞動教育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意識到勞動是光榮的,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勞動積極性。(2)專業性。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就已經接觸到了對口的專業,也與相應的企業進行合作實習,能夠提前感受到行業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能夠到一線去接受實踐教學。為此,高職院校要充分重視學校的實習實訓課程,嚴格要求學生按時按量完成實訓任務,在提高專業技能水平的同時,也逐步培養起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3)時代性。如今已經進入到了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內和國際形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高職院校一定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在學生職業生涯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把人才培養目標與勞動教育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源源不斷為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
作為研究社會主義杰出代表的馬克思,深知勞動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也明確指出勞動就是無產階級最有力的工具,是無產階級能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最有力的武器。除此以外,馬克思也把勞動與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認為工人在進行實際勞動的過程中需要知識的引領,如果工人不具備知識,只能根據資本家的要求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那么工人就不具備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的力量,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被壓榨的命運。筆者在深入研究此理論的基礎上,也認識到了勞動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這也就意味著新時代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勞動技巧。馬克思也堅定地認為勞動教育是一項特殊教育,無法在課堂中實現勞動教育的價值,必須要與社會生產緊密結合在一起,并要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課程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于勞動教育理念的認知,有利于拉近學生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距離,更好地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
早在1958年的時候,黨中央就已經意識到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提出教育必須要與勞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方針,要求各學校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要通過勞動教育來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要消除青少年心中的不良思想。到了改革開放新時期,黨中央的領導更加深刻認識到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根據國家快速發展的經濟實際,不斷地充實勞動教育的內容,也提出勞動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從而促進了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與此同時,國家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發掘了各行各業中的高素質勞動人才,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了勞動最光榮的社會氛圍,也改變了一大批青少年的勞動觀念。進入到了新時代,國家更加重視課程改革的效果,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各類學校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不斷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嚴格要求高職院校要進一步重視勞動教育的價值。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充分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發展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勞動思想,具有一脈相承的效果。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國家已經意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也對各類學校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學校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要把德智體美勞教育放在發展的首位,要不斷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其次,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也要求高職院校要正確對待勞動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要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價值,也要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傳統觀念,重新樹立勞動最光榮的價值觀念。最后,高職院校在落實勞動教育過程中,除了要體現國家的教育方針,也要不斷更新學生的思維模式,平衡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讓學生意識到腦力勞動是新時代的需求,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更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傊?,高職院校在踐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性,把職業教育的特殊性與立德樹人理念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為學生的光明前途奠定堅實基礎。
根據筆者的觀察,高職院校畢業學生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進步,也無法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導致社會上出現了勞動力短缺與勞動力過剩的沖突局面。高職院校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能夠完成企業交給的任務,但是不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也沒有攻克難題的毅力,導致敬業精神較差,辭退現象較多。在國家大政方針的影響下,高職院校已經重視勞動教育,并意識到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重要性,在開展勞動實踐教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專業理論課程,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幫助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勞動觀。高職院校也對實踐課程提出了較高要求,要求學生必須按時按量完成實習實訓任務,從而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
高職院校在不斷落實勞動教育,重視學生勞動觀念的樹立。但經過筆者的調查問卷研究,發現有30%的學生根本不了解學校的勞動教育內容,也無法準確說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概念。這從背后反映出高職院校的學生缺乏對勞動教育的準確知,從側面反映出高職院校的理論教學效果較差。
受到傳統歷史因素的影響,很多人會認為勞動是最光榮的,也愿意從事勞動工作,能夠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感受到心情的愉悅。但經過調查問卷分析,筆者發現有40%的學生在畢業以后想要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有7%的學生想要從事業務銷售工作,有35%的學生想要成為自由職業者,只有18%的學生想要成為工人。這就說明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工人興趣減弱,也不再認為勞動最光榮。有些學生甚至片面認為行政管理人員不需要付出過多的體力勞動,是一個非常輕松的工作,而自由工作者不需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時間,這就反映出新時代的高職院校學生充滿了叛逆情緒,不愿意受到多方條件的約束,也不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希望通過少量的勞動獲取大量的價值[3]。
勞動能夠創造物質財富,間接影響精神財富。通過對高職學生的調查問卷,筆者發現高職學生普遍不認同勞動帶來的價值,甚至認為個人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認為勞動是最沒有價值的事情。有40%的學生認為高職學生創造的勞動價值遠遠低于本科學生創造的,有28%的學生不認同勞動能夠帶來榮譽感,有5%的學生不愿意從事勞動職業,還有27%的學生認為高職學生創造的個人價值過低。這從背后反映出高職院校學生把勞動與工資等同比較,急需要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包括勞動理論課程和勞動實踐課程,要求學生積極參加實訓實踐活動。但經過筆者的調查問卷發現,有43%的學生會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實踐活動,有56%的學生會偶爾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實踐活動,3%的學生從來不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勞動實踐活動。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之所以參加學校的勞動活動是因為與學校學分相關,只是不想延期畢業,并不是愿意參加學校的勞動活動。這從背后反映出高職院校學生的參加勞動教育的行為積極性不高,無法真正感受到勞動帶來的魅力,也無法正確地看待勞動所蘊含的價值,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良“三觀”,急需要教師給予糾正。
高職院校雖然已經意識到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勞動課程建設不完善的情況。根據學生的情況反映,筆者發現,11%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學校開設專門的有關勞動教育的課程,有30%的學生認為學校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 有50%的學生認為學校重視勞動實踐課程,忽視理論課程的設置。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學校把勞動教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整合在了一起,并沒有進行單獨的設置。這就從背后反映出,高職院校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并沒有切實保障勞動教育課程的課時,從而導致勞動教育效果較差。
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能夠提高勞動教育課程的效果,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經過筆者的觀察發現,只有48%的學校制定了科學的勞動教育考核規章制度,并且為每一個學生都建立了勞動時間考核卡,詳細記錄每一個學生的勞動情況,也會作為評優評獎的標準。有50%的學校根本沒有設置有關勞動教育課程的專門考核依據,必然采取不公正的主觀評分標準,隨意給學生編撰考核成績,導致勞動教育課程的效果較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懶惰情緒,不利于正確勞動觀的樹立。
進入到新時代,高職院校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不斷探索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為在校學生獲得更多實踐實訓機會。為此,高職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視勞動實踐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參加實訓課程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價值,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一線進行實踐操作,在獲得勞動技能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吃苦耐勞的企業文化,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正確認識勞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4]。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提出了勞動教育的發展理念,并要求各類高職院校都必須開展勞動教育課程,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高職院校無法把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片面地認為勞動教育就是實踐教育,導致勞動教育效果較差。為此,高職院校一定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重視理論教育的開展,可以通過開展有關勞動的概念課程,讓學生深入理解勞動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真正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以及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勞動素養方面發揮的作用。其次,高職院校也可以通過典型案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魅力,從而正確地認識勞動的價值,摒棄不良勞動觀念,從而形成正確的“三觀”。最后,高職院校也要開展與勞動相關的法律課程,讓學生意識到勞動是有國家和社會的保障的,勞動是最光榮的事情[5]。
考核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規范高職院校學生的行為習慣,也能夠把勞動教育落到實處。為此,高職院校在充分研究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基礎上,要針對學校的發展實踐,結合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從而制定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考核標準,嚴格規范每一個學生的勞動時間和勞動行為,客觀評價每一個學生的勞動成果,可以通過相關的懲戒措施,懲罰學生的不良勞動習慣??傊?,勞動教育的考核評價體系一定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把主觀性與客觀性緊密結合在一起,也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完善學生的勞動記錄,真正做到有據可依,杜絕學生出現偷懶的情況,不斷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6]。
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對社會事物的理解缺乏深入的分析,容易受到傳統觀念和碎片化知識的影響。為此,高職院校在開展勞動實踐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利潤性的勞動教育,可以把勞動實踐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不斷增強學生的勞動榮譽感。比如,可以在每年年初的時候,為學生提供整理教學內容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校園建設中來。也可以把社會實踐活動與社團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自發組織勞動教育活動,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淡化了勞動的利潤效果,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勞動教育與高職院校的特征,要把產教融合的職中特色體現在勞動實踐課程中,也要把新時代的要求體現在勞動理論課程中,真正的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創新勞動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改變學生的不正確勞動觀念,培養學生的工匠品質,為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