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標
智能時代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一項極端重要、緊迫的任務。實踐證明,只有善于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才能熟練駕馭和引領新媒體健康發展。就媒體融合發展這一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曾發表多次重要論述,并提出“四全媒體”(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概念。[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高度、站在科技前沿高度,對媒體融合發展方向的精準定位。[2]
2020年9月《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為新時代我國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強調,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做強新型主流媒體仍任重道遠。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2014年8月,《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審議通過,將媒體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頂層設計。[3]面對新一輪信息革命的沖擊,新型主流媒體建設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之下走向深入。
新型主流媒體,就是把握全媒體時代發展新趨勢,結合科學技術發展新要求,通過構建新的表達渠道,重塑主流媒體與用戶之間的連接,使主流媒體重新成為網絡社會的中心節點。新型主流媒體具有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必須反映黨和人民的意志、主張和聲音,積極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成為在人民群眾中具有很強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媒體。而媒體融合的戰略目標就是做強做大主流媒體,并讓主流媒體牢牢占領網上輿論陣地。[4]
近年來,各大主流媒體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打造出不少“爆款”,不斷壯大主流媒體的輿論場。在一個個成功案例的背后,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融媒體產品的“走紅”,是在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始終以內容為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內容建設是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根本立足點。[5]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面對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中國新型主流媒體要成為面向主流人群, 宣傳、弘揚主流文化、主流價值觀的主陣地。[6]因此,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應抓緊做好頂層設計,堅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一體化發展,掌握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擴大主流價值的影響力版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不斷實現突破,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7]技術革新推動媒體發展,互聯網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信息傳播模式,即從傳統的“媒體—個人”轉變為“所有人—所有人”的新媒體模式,傳統媒體要緊跟技術步伐,以技術賦能加快一體化發展。特別是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讓主流媒體聲音插上移動傳播的“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讓黨的聲音得到更廣、更深入的傳播。
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因此媒體競爭和發展的關鍵因素無外乎人才競爭而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8]進入全媒體時代,傳播方式日新月異,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因而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空前增大??梢哉f,媒體融合“融”的是思維,媒體從業人員只有秉持互聯網思維,才能適應當前全媒體發展要求;媒體融合靠的是人才,只有不斷壯大掌握新媒體技術的隊伍,才能引領全媒體發展;媒體融合轉的是觀念,只有緊跟融合趨勢,化專業為全能、化單兵為全員、化被動為主動、全力打造“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融媒體人才隊伍,才能真正做強新型主流媒體。
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90后”“00后”等年輕人早已習慣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信息資訊。從以前的“人找信息”到現在的“信息找人”,隨著大量的自媒體涌入到“輿論廣場”,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已成為信息傳播的顯著態勢。移動互聯網已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面對這一形勢的變化,主流媒體應化被動為主動,牢牢掌握移動互聯網傳播的制高點。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獲取和傳播更為便捷。一方面,普通民眾從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內容生產者、傳播者;另一方面,人人傳播、多向傳播的特點,使得輿論場域更加錯綜復雜。這個過程中,深諳移動傳播規律的自媒體異軍突起,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受到一定沖擊。與此同時,部分自媒體為追求“流量”,導致低俗、虛假等新聞的產生。這就要求新型主流媒體從業者立足自身內容優勢,加強對移動媒體傳播規律的學習和研究,在眾說紛紜中發揮強大引導力,在眾聲喧嘩中唱響主旋律,分析用戶心理,從而實現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的創新。
為牢牢占據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制高點,主流媒體要順勢而為、識勢而變,發揮品牌優勢。如結合上下班等碎片化時間和移動傳播場景,基于移動互聯網傳播規律打造新的內容品牌。在傳播形式上,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的技術、人才優勢,積極借助短視頻、音頻、H5等多種傳播形態,構建全媒體傳播渠道,打造立體、多元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值得一提的是,總臺“央視新聞”在這方面做了諸多有益的探索。以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為例,通過結合新媒體傳播特點和受眾偏好對電視新聞進行重新創作,實現了全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央視新聞借助“大國外交之行”,以短視頻形式主動曝光新聞活動的幕后情形,拉近了與年輕人的距離,使公眾對于總臺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創新話語體系、滿足公眾期待,逐漸成為央視新聞堅持移動策略優先的轉型特色。媒體融合時代,主流媒體要順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點,打造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主流媒體品牌,把握輿論場域的主動權。
人工智能作為時下最熱的詞匯,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產、生活領域。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將人類社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拐點。在一些學者看來,“從信息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來看,技術已不再只是隱藏在政治經濟文化背后的內驅力,而成為不可忽視的影響傳媒格局形成與走向的主導力?!盵9]
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數據、算法和云計算三項技術基礎,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理論和方法的新技術,是制造智能機器、可學習計算程序和需要人類智慧解決問題的科學和工程。[10]未來,人工智能將實現提效降本、延續人類智慧的核心價值。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工智能正在推進智能媒體時代的到來,其重要作用也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媒體從業者希望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在信息井噴的今天,如何有效處理層出不窮的龐大信息是媒體行業需要解決的難題。而人工智能讓媒體在數據處理方面變得更高效,對于提升輿論傳播力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1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早已走進千家萬戶,人們越來越多地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致使當下的輿論環境變化莫測。但越是紛繁復雜、多元多樣,越是需要時代強音。當前新媒體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就是如何運用人工智能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在實際工作中,人工智能已經影響到新聞傳播的多個環節,是新媒體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技術驅動力。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可以幫助新媒體提高報道效率和內容質量,彰顯了新媒體的超高速度與科技魅力。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在數據挖掘方面也有優勢,可以助力新媒體更快捷、更廣泛、更全面地獲取信息,從而更高效地搜集新聞線索,為搶奪輿論高地掌握主動權。
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從業者要主動擁抱人工智能,善用多終端、立足多平臺,開發基于受眾偏好的主流媒體算法。借助主流媒體的算法邏輯,將主流媒體的權威信息和海量優質內容推送至以用戶為中心的新型主流媒體平臺,塑造具有正向價值觀的使用體驗,增強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關系,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是新時代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大勢所趨。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是我們黨適應信息化社會和全媒體時代發展大勢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
做好媒體深度融合文章,加快推動新型媒體系統建設,首先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關系。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盵12]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形成一體化發展,應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打破局限,凝聚共識。
業界要緊跟時代步伐,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打造新型媒體集群,構建立體化現代傳播體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改革創新管理機制,確保媒體融合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面對媒體融合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現狀,各地紛紛設立一站式媒體服務平臺,開啟“融媒體中心”的探索與嘗試,以“融媒體”理念構建全新媒體運營模式。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啟動“深度融合、整體轉型”戰略,在媒體轉型的探索和運營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利用其龐大的傳統媒體資源,沿用之前“看看新聞網”的官方品牌,整合資源進行改版升級,推出“看看新聞knews”新聞客戶端,著力打造一個傳統媒體同新媒體良性互動的平臺,培養了一支集現代傳播技能于一體的融媒體隊伍。
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唯有深度融合才能實現共贏,而創新策略的有效實施是走出這條新路的關鍵所在。黨報黨刊等同樣要樹立融合理念、豐富傳播手段,通過創建和運營網站、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視聽載體,拓展信息全覆蓋、服務全方位的輿論場域,讓黨的聲音融入各個傳播渠道。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發揮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優勢,新興媒體的傳播力、競爭力優勢,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在凝聚全民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共識基礎之上,實現全媒體傳播格局。
如今報網互動、臺網互動、手機報、電子報等新事物不斷涌現,社會輿論呈現著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技術賦權新興媒體無疑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促進了媒體傳播領域的擴展,另一方面推動了社會輿論的多元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什么形式的媒體,無論網上還是網下,無論大屏還是小屏,都沒有法外之地、輿論飛地。”[13]因此,依法加強對新興媒體和網絡空間治理,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刻不容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實行一個標準、一體管理。”[14]在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發布者的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準入門檻相比傳統媒體大大降低,導致了質量不佳、甚至打擦邊球的不良信息充斥網絡空間。解決這一問題,要從根本著手,建立健全新興媒體主體準入機制,加強對新興媒體從業人員的培養培訓,切實提高新興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從源頭上加強治理,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尤其在網絡時代,意識形態工作愈發復雜,要使互聯網這個最大的變量成為偉大事業發展的最強增量,就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網原則,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堅持正確政治導向,守護意識形態陣地。主流媒體主力軍要積極挺進主戰場,充分發揮正面輿論引導作用,在網絡空間奏響主旋律。在具體的傳媒實踐方面,包括科學設置媒體議題,合理構建話語框架,主動引領話語導向,豐富話語載體,拓寬話語渠道,改進話語方式和話語風格,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針對性、親和力和有效性。[15]
網絡空間的影響會波及到現實生活中,給公民的個人權益和社會穩定帶來挑戰?!缎聲r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發揮制度保障作用,“要堅持發揮社會主義法治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一方面,要塑造正確價值導向,加強主流媒體對網絡主體的思想引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道德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空間綜合治理,引導廣大網民遵德守法、文明互動、理性表達,自覺維護良好網絡秩序。
互聯網、大數據、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僅極大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也顛覆了傳統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模式。主流媒體唯有主動作為、銳意進取、敢于創新,著力培養政治忠誠的媒體人,遵循新媒體傳播規律,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才能在推動媒體深度融合中贏得主動。
注釋:
前茬施加沼肥一定程度改善后茬玉米生物學性狀。本試驗中80%沼肥處理過的小區其后茬玉米果穗長勢明顯優于其他處理,前茬施加沼肥處理的小區其后茬玉米的單穗子粒數和植株抗倒伏能力整體高于不施肥和化肥處理。前茬的不同處理導致后茬各小區之間玉米經濟產量存在差異,其中除50%沼肥與20%沼肥處理玉米經濟產量差異不明顯外,存在前茬處理中沼肥所占比例越高后茬玉米經濟產量越高的現象。
[1][7][11[12][13][14]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2]殷陸君.如何理解“四全媒體”的內涵和意義?[N].學習時報,2019-04-08
[3]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23651.shtml
[4]鄭保衛,王仕勇.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須把握意識形態正確導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J].新聞大學,2019(10)
[5]黃楚新,刁金星.全媒體時代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頂層設計與路徑選擇[J].中國出版,2019(15)
[6]李良榮,袁鳴徽.鍛造中國新型主流媒體[J].新聞大學,2018(5)
[8]新華社.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9]甄巍然,白貴,彭煥萍.技術仿真思維跨域倫理嵌入——新聞業裂變背景下傳媒人才培養的三維方向[J].新聞記者,2017(3)
[10]張洪忠,等.從傳播方式到形態:人工智能對傳播渠道內涵的改變[J].中國記者,2018(3)
[15]何小勇.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提升[J].東岳論叢,2018(8)